小论文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何去何从—北京化工大学—张京,尹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该何去何从作者:张京,尹林随着全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起,人类社会开始起用了新能源煤炭,这就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碳时代”,继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起用的新能源石油、煤气和电力,则又将社会引向了一个“高碳经济时代”,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与消耗也与日俱增。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化石能源消耗约占总能源消耗的88%,可见化石燃料在能源供给中的主导性地位。而今纵观全球,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的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凸显。另外,随着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缺口的不断扩大,供需矛盾也已非常尖锐,以目前的能源消耗速度来计算,全球范围内所储备的化石燃料也仅能够维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各国政府相继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理念。一、何为低碳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低碳技术,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根据来自英国的经验,低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即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并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二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通过设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贸易来激励对提高能效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三是设立碳基金,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二、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怎样保证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同时又不污染环境,还能节约能源资源?只有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经济这条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董事长徐建中表示。“中国在能源方面存在两大矛盾,一是供需之间矛盾非常尖锐,能源生产和需求之间缺口在不断扩大;二是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两大压力:一是能源问题,二是环境问题。要解决两大矛盾和两大压力,就要抓住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做好低碳经济这篇文章。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缓解中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保护资源环境压力,有助于确保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在未来社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有助于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及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我国政府也已充分意识到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都把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作为重要指标;2007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我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各省级政府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据悉,我国正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再次修订,将对“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进行全面的定义,以真正落实可再生能源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可见,我国已经迈开了低碳的步伐,低碳经济的时代将是大势所趋。三、中国企业应加强低碳意识,挑战低碳时代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承诺,力争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所以,面对日益严格节能环保政策要求,众多中国企业应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升级,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实现低碳化发展。目前,碳关税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新议题。丹麦、荷兰、芬兰、挪威和瑞典5个北欧国家实施了碳税或能源税收政策,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也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尽管世界上目前并没有碳关税的征收范例,不过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国家将紧随其后。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称气候法案),其中就包含了争议巨大的“碳关税”条款。国内的碳税专题组基本研究工作已经做完,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征收。而据气候变化资本集团董事唐伟珉介绍,毫无疑问,碳税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新的贸易保护壁垒,它会导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影响出口,所以我国的外贸企业必须要在征战全球市场的时候把碳排放,也就是环保成本加在产品成本里面。唐伟珉还透露,不久的将来—2012年1月起,中国的航空业还将遭受更大的考验—凡是飞抵英国的每个航班,都必须缴纳3万元的碳税。这一壁垒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20%左右。首批ErP指令一实施,就使我国约80%出口到欧盟的办公设备、冰箱、空调、机电等产品被拒之门外。仅广州目前涉及到的出口贸易就高达33.87亿美元。在内外政策、消费者立场、贸易壁垒的重重压力之下,重污染、高能耗的中国企业或许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生死存亡关头,只有顺势而为才能为企业的生存找到可能的途径。而对那些新能源、新技术产业而言,低碳时代无疑意味着更多的商机和市场。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可谓是内涵极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各个领域,这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建筑和交通是目前低碳经济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两个行业。据悉,上汽通用此前曾针对上海世博会的交通服务而提供约1000辆新能源汽车,大约有5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纯电容车、燃料电池车,而剩余的500辆也全部都是混合动力汽车。经历金融危机重创之后的美国通用公司,针对于中国这个已经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意在借助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的特殊身份,全面展示其“低碳”新形象。另外,与领先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适用于中国的投融资和市场机制,善用碳市场等长期性融资手段,实现政府财税调控、公共资金有效利用和灵活性市场手段的相互协调,解决资金瓶颈,将和技术发展本身一起决定着中国的低碳商机的未来。四、发展低碳经济的限制性因素分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研发投入第二大国,但仍然难以掩盖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目前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尚不足1.5%,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2%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2%左右,世界500强企业5%~1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也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重视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另外,相当多的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远大于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支出,平均比例达到6.5:1。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国际技术转让障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亟须发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的关键性作用,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我国的一些公司出于垄断的考虑,限于市场上既有的障碍,阻碍了低碳技术的迅速扩散、转让,特别是跨国的障碍,比如知识产权、市场份额的问题等等。很多发达国家担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会在市场上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从技术提供方来说,企业缺乏全球公共视野,担心丧失其垄断地位、经济驱动力不足等;从技术接受方来说,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障碍。低碳技术应用障碍。气候变化和能源供给安全要求在能源生产、运输和使用方式上做出迅速的转变。但是,目前能够促成这种转变的大多数技术虽然已经可以得到,但它们还没有被适当采用。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按全国平均水平来说,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制度性障碍。从根本上讲,面对世界贸易低碳化大趋势,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也需要用低碳化的产业基础加以铺垫。不过,产业低碳化是个“细活”,不可能一蹴而就。斯特恩院士指出,中国眼下的核心挑战是如何推动并组织向低碳增长的转型。“如果要高效且有创意地实施这样的转型,就必须出台既透明又可信的健全政策。”如果未来政策能更注重整体战略协调、更强调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可执行性,鼓励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市场化手段调节、促进商业模式和投融资方式创新,那么低碳市场将得到更快更稳的发展。(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