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比喻教学浅析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比喻句比比皆是。比喻句见多了也比较容易理解比喻,就是抓住了不同事物本质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种事物。可就是这样看似非常普通的比喻,有不少人认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二年,到高考时还写不好。这个问题就值得反思和研究了!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语文课程新标准》和教材对比喻的学习要求及安排。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众多的修辞现象,这些经过修辞的语言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是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合理地吸收、消化这些营养。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其中“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与“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亦即当某一语法修辞现象出现时,“必要的”知识是指哪些?具体教学时要教到什么程度?往往只能凭教师个人的理解而定,实际上没有一个定准。就以比喻为例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的关注和要求:由于教材是文选型的,所选文章多为优秀范文,其中不乏精彩的比喻句出现,一些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的训练也时常围绕比喻来进行的,但教材中都没有一处正式提出“比喻”的字眼,这大概就是编者为了体现课程标准中关于“必要知识”与“系统知识”关系的要求吧。其实笔者认为,简单地介绍“比喻句”还是属于“必要知识”的,大可不必犯讳,特别是在教学实际中,总像教材中用“这样的句子”来指称“比喻”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的,因为还有其他修辞现象出现时,教材也用“这样的句子”来说,时间一长,内容一多,这样的句子到底是指什么,学生自然无从把握。因此说,有必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适时指出像“比喻”这种称呼一样的必要知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比喻”的字样,但对于“比喻”的知识安排还是循序渐进,颇有章法的。一、低年级,从练读、练说开始认识比喻。最早出现比喻句是儿歌《过桥》中的“计算题、三四道,一排等号像小桥。”随后的课文中还陆续出现一些,直到《小小的船》课后练习“我会说”才正式开始推出有关比喻句的认识:·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这个仿说的练习从课文的原句“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出发,引导学生用“像(什么)”拓展课文内容“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从而在练说中初识比喻中有“像什么”,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用“打比方”来指称它。2在《我们成功了》(二上)课后练习“我会读”中有三个句子,其中两个句子是:·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朗读课文之外特别安排读这两个比喻句,因为前面还有一个句子不是比喻句,这样安排读句子似乎与比喻句没有关系,但我觉得从这两个句子可以了解“像(什么)”之外还有的打比方的句式,算是进一步认识、了解比喻句吧。在《清澈的湖水》(二上)课后练习“读读说说”中,认识比喻句又更进了一步:·湖水像一面镜子。·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来的青蛙。——像——这种从读到说的过程中,完成了打比方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简单认识,而这种认识在《数星星的孩子》(二下)课后练习“我会填”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满天的()像()撒在碧玉盘里。·那七颗星星,连起来像(),叫()。低年级段在《语文园地八》(二下)以日积月累“我会读”的方式安排四个比喻句的学习,算是对初识比喻句的一个小结。二、中年级,在积累、比较中逐渐加深认识。进入中年级,随着课文容量的增加,比喻句的出现也越来越多。教材开始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学习积累、比较比喻句。在《秋天的雨》(三上)课后练习中就出现了,“我把下面的句子抄下来,你抄了哪些?”所抄的句子是:·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特点是比喻句,不过与低年级出现的比喻句相比,在内容上更丰富些,表达效果也更生动形象。应该说这些变化正是中年级在认识比喻方面的新要求。学生通过在学过的课文中寻找类似的句子并认真抄写,借以在积累中深化对比喻句的认识。在《语文园地三》(三下)“读读记记”中都是前面课文中句子学过的,并且在“读读记记”要求之外又提出“我还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我挑着满满的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类似的要求在《白鹅》(四上)课后“我会抄写”的要求是:“下面的句子写得生动有趣,课文里这样的句子很多,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再抄3下来。”其中的“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净角出场”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在学习中要想再找到“这样的句子”,必须弄明白它们都是些什么句子,才能顺利地去完成在积累中进一步认识比喻句的学习任务。在《语文园地二》(三下)“我的发现”栏目中,用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比喻句:·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一棵高大的橡树像草原的哨兵挺立在路旁。这样的比较至少可以让学生有两个方面的认识:一般的句子适当地加上“像(什么)”可以构成比喻句:比喻句能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在《语文园地四》(四下)“我的发现”中安排的是比较比喻中喻体感情色彩的训练:·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两组比喻句中的喻体“像条小泥鳅”“像小鸭子一样”是用来表达雨来可爱与机灵的,“像鹰的爪子”和“恶狼般的眼睛”则是用来表达恶势力的凶残面目,有了这样的比较,读起来能让人感受到比喻可以把感情上的爱憎表达得更分明,也能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形象更深刻。三、高年级,在深入体会中全面理解。进入高年级,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五上)课后练习就要求“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填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这种关于比喻的训练,有承前启后的用意:一方面是从形式上推出用“是”作比喻词的比喻句,联系中低年级认识的一些用“像”“似的”“一般”作比喻词的情况,可适当进行小结;另一方面提出读书的感受问题,是对所提供的比喻句的体会,即用“是”作比喻词可以出现连续出现不同的喻体,表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质。这是对比喻句的更进一步认识。随后几次出现的关于比喻的训练,一般都转入到“体会表达并理解”方面来:《草原》(五下)课后练习要求就很明确:“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衫,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两个句子突出了草原如诗如画的静态美和新奇独特的民族服饰,令人陶醉,这应归功于比喻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回顾·拓展三》(六上)“交流平台”中要求体会《唯一的听众》中的“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着重体会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好处。《匆匆》(六下)课后练习2:找出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威利斯的小艇》(六上)课后练习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寸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的水蛇。对于这些比喻句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认识和积累的阶段,而应按学习要求升入更高的层次。我们不能满足学生已经知道把什么比作什么了,而要在学生对比喻句已知的基础上指出他们对比喻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揭开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神秘之境,也就是语言表达的秘密。学习这些内涵深刻,形式独到的比喻句,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达到全面准确地理,才能体会、感悟表达的精妙与美好。从中学会发现作者在比喻句中遣词造句的艺术,熏陶自己的表达灵感,使自己走出写比喻句总是停留在简单、人云亦云的水准线上,逐步走入让比喻达到形象、生动、新颖、独特、深刻的境界之中。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姑娘好像花一样”即把姑娘比喻成花,这个比喻句本身是看不出优劣高下的,并不像曾经出现的先后有别那样的定论,我觉得只要把它用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都可以称得上是好的比喻,因为它出现在《歌唱祖国》中肯定不是第一次,但谁都不觉得它不好。换句话说,作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比喻句,最高的境界就是把比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得恰当和妥帖,能如此就把比喻句体会、理解到家了。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比喻句学习要求和安排的梳理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比喻句的学习同其他语言形式的学习一样,编者本着不求系统学习的原则,在教材中给予循序渐进的安排。但许多教师没有从整体上予以观照,未能理清比喻句在各个学段教材中的呈现方式、要求。在教学中见到一处便随机说一说,心中无数,教无目标,结果要么说来说去总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如每次都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要么东挖一下西挖一下。这样学生从中获得的当然只是零散的碎片,形不成相应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与阅读教学中模糊学段要求极其相似,到最后肯定学不好也写不好比喻句了。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多下功夫深入研读语文教材,梳理熟悉教材中那些“随文学习必要的语言和修辞知识”的各种呈现,从整体上去把握、观照才能真正有助于阅读教学从“内容分析式”转向理解语言和5运用语言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