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13.(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13.(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二十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分)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基础。清末明初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3)简述日本“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2011·重庆文综·39)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材料二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2分)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2分)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10分)•答案: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材料一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材料二……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列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一、下列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域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列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口,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治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材料三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丘逢甲《往事》33.材料一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华战争的结果?(2分)34.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3分)35.材料三为什么“夜夜梦台湾”?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1)甲午战争。(2分)(2)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分)(3)原因: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对台湾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爱国之情)。(2分)(2012陕西西安五校第一次联考)关于义和团运动拆毁铁路、砍断铁路的行为,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这是敌视西方文明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是抵抗侵略的正义行为;也有人认为应通过真实再现历史原貌,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去考量。阅读并依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教科书也谈到拆毁铁路-----如此说来,拆毁铁路不过是抵抗侵略者迫不得已的行措施。实际情况怎样?------‘二十九日夜(5月27日)先闻涿州至琉璃河一带猝被拳匪将铁路焚毁,讵今早由琉璃河到长辛店一带百余里沿途铁路车站桥梁并局所洋房,均有拳匪蜂起焚烧’-----‘刻下电线又阻------至长辛店线阻,由琉璃河至涿州线,被拳匪砍断,所有电线均被阻滞。’他们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而不是为了抵抗侵略者不得不采取的应急行动,同时,这类行动波及各地,不是局部性的偶发现象。也就是说,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而不是某些史学家说的抵抗侵略者的功勋。从时间看,西摩尔军从出发到被迫撤回天津是6月10日到26日之间的事,而在此之前拆毁铁路、电线,焚烧车站,抢掠财物的急报,已纷至沓来。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意破坏现代文明在前,八国联军进军在后,这个次序是历史事实,无法也不应该修改。——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历史教科书问题》1、依据材料一,概括袁伟时先生的观点。(6分)材料二:5月16日,直隶练军分统杨福同率马队八十余名由天津乘火车赶往涞水(捕杀团民)。5月17日,杨福同抓捕、杀死团民多人。天津镇总兵罗荣光派营官李瑞带步队四百人由塘沽乘火车开赴高碑店。5月22日,附近义和团纷纷前往涞水助战,义和团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伏击杨福同,将其杀死。5月26日,一些团民打算乘火车从高碑店去涿州,在买票时与铁路员工发生不快,一怒而将高碑店铁路拆毁,并拔去电杆。5月27日,大批义和团占领涿州,并开始拆毁卢宝铁路高碑店—涿州—琉璃河—长辛店—卢沟桥一线及沿线设施。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子乔按:这是运动开始以来,义和团第一次大规模拆毁铁路)-------------子乔《矫枉岂能过正——义和团运动史实述评》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主要不同是什么?材料三五月九日(6月3日)高碑店兵拳开仗,拳死数十人。大沟等村拳闻之,急欲赴高碑店助战,而白沟拳欲拆北河铁桥以阻运兵,定兴拳因与官绅约,不拆路,力阻之,甚至叩头,白沟拳不允,竟烧桥。——(清)艾声(时任定兴县官员)《拳匪纪略》注:1900年5月28日,公式团议定调兵来京。6月10日西摩尔率联军由天津由铁路进犯北京。中途被清军和义和团击败,逃回天津。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8月4日,八国联军两万人进犯北京。8月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3、结合所学知识与注解,你能从材料三中获得哪些信息?材料四(6月底)拳匪谬称奉旨,妖氛遍地,凡铁路官募工役,概谓之“二毛”,欲尽除之。铁路人人自危,皆错愕不知所为。或献计曰“莫如迎师立厂,拳匪顾念同类,或可免意外之虞”观察不得已从之,立厂于西关永宁寺,迎师教练,诫无焚杀。铁路诸色人等皆入其中。由是人心始定,拳匪与工役耦居无猜,附省二百余里铁路得以无恙。然匪首持权搜杀教民,与他厂无异,观察不敢禁也。——(清)刘春堂《畿南济变纪略》4、简要指出材料四的主要意思。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义和团拆毁铁路的认识。•(1)完全否认义和团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是抵抗侵略者的正义行为;认为义和团敌视摧毁现代文明;义和团摧毁现代文明的行为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分)(2)材料二认为义和团拆毁铁路等主要是为了防止清政府通过铁路调兵镇压义和团;材料二说明义和团拆毁铁路、砍断电线与敌视西方文明无关。(6分)(3)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仍在镇压义和团。②义和团焚毁北河铁桥是为了阻止清军调动。③义和团组织松散,各地拳民各自为政。④当时有一部分义和团还是比较理智的,而且颇守信用。⑤某些地方官绅与义和团的关系很微妙。(9分,任答三点即可的满分)(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铁路官员采取灵活策略,支持义和团,故义和团就不拆毁铁路,并能与“洋务人员”即“二毛子”和睦相处。(2分)认识:义和团敌视的主要不是现代文明本身,而是被敌人用作侵略工具、镇压工具或具有侵略背景的具体事物。同一事物,如为敌人所用则摧毁之,如对自己有利则使用之。当然,其中也有很强烈的对洋人的报复情绪,因为列强在修筑铁路时严重侵害了沿线居民的利益。(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