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检测卷(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A.血浆B.淋巴C.消化液D.组织液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神经调节C.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3.关于人体体温的说法,错误的是A.体温的相对恒定也是人体稳态的一部分B.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C.发烧时厌食是因为体温高而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D.健康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4.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A.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C.差速离心法D.取样器取样调查法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如果人的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时,导致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仍能写字、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可能是右图的哪个区受损A.①区B.②区C.③区D.④区7.下列哪一个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A.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育出无籽果实B.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C.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加快生根D.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8.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对实验动物做了下列实验。实验处理方法胰液分泌量①用适宜的电流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增加②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当食物经胃进入十二指肠中增加③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从另一些动物的胃中取出少量部分被消化了的食物,导入十二指肠中大量增加④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把一些相同成分的食物不经过胃而直接导入十二指肠中不增加根据以上实验,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A.胃内消化的食物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B.引起胰液分泌量增加的物质是胃酸C.胃酸能够刺激神经,使胰液分泌量增加D.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也受体液调节9.汶川大地震后,奋战在抗灾第一线的英雄们,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A.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B.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C.胰高血糖素增多,抗利尿激素减少D.胰高血糖素减少,抗利尿激素增多10.关于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含量极微但能显著调节生命活动B.是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不同激素之间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1.下表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其中错误的是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A.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B.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C.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广泛较局限D.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②皮肤毛细血管舒张③汗腺分泌增多④汗液分泌减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来源:Z+xx+k.Com]13.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14.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获得了总共8枚金牌中的7枚。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依靠A.只是神经调节B.只是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反射15.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组成16.下列不属于人体免疫器官的是A.骨髓B.胸腺C.扁桃体D.小脑17.右图是人体先后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且保持时间较短C.图示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多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D.图示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18.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B.引起艾滋病的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C.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染D.目前还没有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19.有一种疾病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低下、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为相似A.系统性红斑狼疮B.艾滋病C.过敏反应D.骨质疏松症①③④②①②前③④后20.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渐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b.胚芽鞘尖端感受刺激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较多e.背光侧细胞生长较快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A.B.C.D.21.池塘中,鲢鱼在上层,鳙鱼居中上层,乌鱼在底层。这反映了A.种群密度B.种群特征C.群落结构D.生态系统的成分22.连接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2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群会发生变化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24.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缸,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瓶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D.瓶内生态系统应给予适当的光照25.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A.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B.DDT是挥发性物质C.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D.含有DDT动物的迁移26.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跳舞,招引其它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声信息27.右图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基础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8.容积为10mL的培养瓶中盛有5mL酵母菌培养液,向其中接种入少量酵母菌纯种,然后将其置于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经过重复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右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培养液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与营养物质浓度、空间大小、代谢物质积累等因素有关B.酵母菌个体数量达到200(个)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在第4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D.若保持现有条件继续培养,则酵母菌种群数量将长期保持在400(个)左右29.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作用联系密切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30.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标明分数外,其余每空1分,共40分)。31.(8分)右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1、2、3、4、5为五个组成部分。请据图回答:(1)图中所画神经元有______个,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_________。(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当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结构)实现的,而且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依靠(化学物质)完成的。32.(9分)请完成免疫系统功能概念图。(1);(2);(3);(4);(5);(6);(7);(8);(9)。33.(8分)下图为不完整的碳循环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请回答:(1)图中A、D分别表示、。(2)过程①为,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⑧过程是指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形式循环的。(3)指出上图作为碳循环图解的不完整之处。(4)导致目前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图中的造成的。34.(7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I.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II.计数与方法: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计数。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III.根据教材实验和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必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方法。(4)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是:。35(8分)、根据有关知识分析下图并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A、B、C、D四块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情况为(2)若给你一些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并利用上述有关材料,设计实验证明上述结论:实验设计,(2分)。实验结果。(3)若把甲组放在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光照保持不变,则生长素的含量状况为AB。(4)和是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因素,其中后者也是植物性形成的原因。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DABDBCBDBDCBBC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BADCDBCCCCDBC31.(1)3[3]神经中枢(2)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局部电流(3)突触单方向的神经递质32.(1)清除(2)防卫(3)皮肤、黏膜(4)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5)非特异性(6)体液免疫(7)细胞免疫(8)浆(9)效应T33.(8分)(1)生产者分解者(2)光合作用太阳能微生物的分解CO2(3)A、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4)⑨34.(7分)(1)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重复实验(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稀释菌液只计小方格相邻的两边及夹角上的酵母菌(4)探究酵母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废物、pH、溶氧等)的变化关系35.(1)、A>C﹦D>B(2)实验设计:取四个相同的去除尖端的胚芽鞘,把A、B、C、D四块琼脂块分别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四个胚芽鞘的高度(2分)。实验结果:四个胚芽鞘均生长,它们的高度是A>C﹦D>B。(3)等于(4)重力单侧光照向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