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新课标解读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4、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二)主干知识整合Ⅰ、单元综述:Ⅱ、主干知识整合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文明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对中国的冲击传统经济结构瓦解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表现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工业兴起洋务运动标志近代工业起步民族工业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甲午战后:初步发展民国建立至1937、7:迅速发展黄金时期抗战爆发后:少有发展,步履维艰,萎缩社会生活的变化服饰、饮食、住宅断发、不缠足、婚姻、铁路、水运、航空邮政、电讯生活习俗交通通讯21、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及特点传统的经济结构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它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2、传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1)时间: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2)原因: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主要表现:①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②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1)经济: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社会结构: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兴起(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锋镝指向江南,英法联军的侵略魔爪伸向京畿,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统治危机。②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2)目的:“自强”“求富”,挽救清朝统治。2、内容:类型口号代表人物代表企业特征评价军用企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近代工业的起步。存在弊端,制约发展。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求富李鸿章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分洋人之利,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3、评价:在兴办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其结果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民族工业的出现(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地点:出现于东南沿海一带。(2)产生的条件: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时间: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2)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3(3)概况:这一时期创办的民族工业多为轻工业。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4)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民族工业的处境及原因:(1)处境: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者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2)原因:①封建势力的压迫②西方列强的压制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进一步发展阶段1、时间:民国建立至1937抗日战争爆发前2、原因:内因: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热情。②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推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外因: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3、表现及特点:〔1〕时间短暂,地点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2〕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及化学工业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3〕1928-1937年,民族工业得到更快发展。4、代表人物:范旭东、荣宗敬、荣德生。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表现及原因内容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前阶段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表现原因二、中国民族工业的“苦难历程”――曲折发展1、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1〕目的:为了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经济掠夺、以战养战)〔2〕政策:“适地适产主义”〔3〕实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中〔4〕方式:“军事管理、委托经营”;控制与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物资管制制度;掠夺大量劳动力2、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1〕帝国主义的阻碍——卷土重来,依靠雄厚的实力、跌价竞争等卑劣的手段〔2〕传统专制主义的阻碍——国内市场不统一、内战频繁〔3〕官僚资本的阻碍——利用权力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对民族资本侵蚀排挤打击3、民族资本自身的弱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4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⑴原因:①受西式服饰的影响;②中国近代工业起步,中国传统思想受西方文化的冲击;③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2〕特点: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②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饰;③既受西方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3〕影响:①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②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饰。2、断发时间概况结果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留学生“改装去辫”政府禁止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因变法失败未实现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影响不大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发彻底革除3、不缠足运动(1)经过:①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②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土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后又与康广仁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会”,新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2)结果: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二、报刊与电影(一)读报刊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1)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一时间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3)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报刊读者愈加广泛。(4)各类通俗性报刊:主要为社会下层民众所欢迎。以上海为基地的《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2、报刊业的发展时期(1)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2)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二)看电影1、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5(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此后电影渐入内地。(3)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4)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5)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2、各地争相兴建电影院。20世纪30年代,仅上海一地就有30多所电影院,每日去影院的人达百万之多。(三)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三、“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1)中国古代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清代礼仪根据身份与场合,分三跪九叩、长拜作揖等,十分讲究。(2)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风俗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2)范围:晚清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3、丧葬礼俗有所改变: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的注目。4、影响:(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3)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4)发展不平衡,内地农村相对闭塞贫穷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交通的变化1、铁路:①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②1881年,从唐山开平至胥各庄的铁路通车,这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③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落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④发展特点:大部分被外国控制,不能真正发发展。2、水运的发展:①官办:1872年创办轮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②民办:1900年前后有较大发展,但始终在列强中艰难求生。3、航空业的发展:①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②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截至解放前夕,中国各航空公司的规模都有扩大。二、通讯的变迁1、近代邮政:①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62、近代电讯: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②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三、意义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三)教法和学法探索I、学情分析:(1)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通过让学生收集展示历史资料,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学会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2)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II、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相结合。通过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图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生动直观了解中国近代工业由无到有的过程,感受旧中国发展的举步维艰;利用漫画、文字材料等载体使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通过表格的填写进一步引导归纳和夯实基础知识。(3)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重点问题突破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