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单元专题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1.(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17题)《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2.(2011·深圳模拟)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3.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刺激社会消费B.缓和社会矛盾C.改善劳资关系D.美化政府形象4.(2010年5月珠海市高三二模文综22题)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情况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梯子”和“安全网”分别应理解为A.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B.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C.经济建设和国防体系D.国民教育和社会治安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0题)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6.(2007年江苏会考22题)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7.(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22题)有人评述苏联改革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8.(2010年5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19题)“当三十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AnnNixOnCooper,106岁的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这是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获胜演讲,其中“新就业机会”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提供的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工业生产C.扩大农业生产D.举办公共工程9.(2010年5月淄博市高三三模16题)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同学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A.不结盟运动今昔B.苏东剧变C.建立公正理想国D.冷战云烟10.(2010年5月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二模16题)1950年,《真理报》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损害大型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包产到组是违反从经济上、组织上巩固集体利益的,会使农业误入歧途”。材料主要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农业A.坚决反对任何方式的改革B.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C.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实事求是精神D.其政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11.(2011年12月济南月考38题)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又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①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④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1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1题)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13.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14.(2010年5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24题)2008年以来,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断恶化;2009年4月,20国集团领导人召开伦敦峰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A.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B.罗斯福实施的新政C.杜鲁门推行的冷战政策D.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5.(2011年5月天津市河北区二模8题)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6.(2011年9月银川一中月考34题)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日用生活品短缺②取消商品贸易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7.(2011年11月泰兴市期中15题)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义务交售制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18.(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21题)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19.(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7题)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年份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1951—195510.811.313.1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2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21.有人说: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对此事的判断及分析正确的是()A.不可信。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不可信。当时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不可信。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卖D.不可信。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22.(永建老师原创)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改革,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建立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A.属于纯粹的“Recovery”措施B.属于纯粹的“Reform”措施C.兼具“Relief”和“Reform”的功效D.开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之先河23.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生产力水平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24.(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7题)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A.利用市场机制B.建立工农联盟C.生产资料公有D.按劳分配产品25.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市场。其主张的实质是()A.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B.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法西斯主义的垄断经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26.(2010年12月山东菏泽高三联考36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徐刚《世纪末的忧思》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代152016001670170017501801185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258.2513.517.021.027.551.0——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1)材料一、二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什么影响?(4分)材料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历史》杂志《苏联的共产主义》(2)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4分)1956—19609.19.010.41961—19658.56.68.6材料四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基本思想是只有通过扩大”需求”,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调节,经济衰退时,扩大政府开支、实行减税,甚至搞赤字预算和发行公债,扩大总需求。经济高涨时,紧缩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少总需求。货币政策则要用以支持财政政策,作相应的调整。——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学参考书)》(3)概述材料四的经济思想;理论的成就在于它指导下的实践成功,举例说明。(4分)27.(2010年12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27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二1935年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到:“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材料三1935年7月21日罗曼·罗兰结束访问,罗兰回到瑞士的居地后对日记进行了整理,并在《日记》原稿的标题页上写道:“未经我特别允许在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限满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我本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许出版任何片段。”——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