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一课时课标要求: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⑶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2、新经济政策(二)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内容(3)评价(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商品贸易④强制劳动战争环境下的应急措施,保证战争的胜利战后,引起严重政治、经济危机;(4)教训: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行不通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贫富分化现象出现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D.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D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实行余粮征集制B、实行征兵制,组建正规的红军部队C、强制劳动,实行“不劳者不得食”的原则D、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BA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AD(1)背景:(2)目的:(3)内容(4)意义实质:作用2、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解决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农业: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为主、部分恢复私有制流通:允许自由贸易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落后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A.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C.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D.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B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有利于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D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确立过程:①实施工业化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农业集体化③1936年颁布苏联新宪法,标志形成。(2)主要表现:①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①积极影响:一定时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②消极影响:超越生产力水平;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B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有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②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④基本实现工业化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A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B.高度集中,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C.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D.是苏联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创新B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符合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但存在严重弊端B.它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C.“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一模式D.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A(二)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2)内容:农业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工业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4)失败原因没有突破旧的经济体制;严重脱离苏联实际;个人作风;党内斗争;盲目性下列对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B.改革中贯彻物质利益原则C.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A2、勃列日涅夫改革(1)原因:(2)内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3)评价取得一定效果,但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军备竞赛,经济发展放缓;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004.广东.)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把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C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3)内容(2)方针:加速战略方针(4)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加速发展重工业(5)教训: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B.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C.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改革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A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二课时课标要求: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⑴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⑵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大萧条(二)罗斯福新政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三)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1、爆发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①根本原因:②具体原因:股市崩溃③直接原因:群众贫困购买力低;盲目生产;信贷消费、股票投机活动过度;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一)大萧条2、爆发表现3、危机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力大。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民破产4、危机的影响②加深各国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①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考点训练:以下哪种矛盾直接引发了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B.大生产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C.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D.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C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B、社会各阶层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C、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D、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A(07广东历史)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①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④引起政治危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这主要是因为A.世界市场的作用B.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据优势C.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D.经济规律在起作用BCA下列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制度B、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激化了各国的阶级矛盾A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品,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B、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C、证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人为造成的D、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销售的矛盾直接引起C1、历史背景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危机得不到解决;(二)罗斯福新政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2、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③调整农业生产;④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3、特点:政府全面干预国家经济4、新政影响:①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积极性:局限性:5、理论:凯恩斯主义①内容: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②评价:A.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B.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A.抑制通货膨胀,实行财政改革B.缓和社会矛盾,实行社会福利措施C.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D.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关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最能充分体现其特点的是A.金融方面的改革B.农业方面的改革C.《工业复兴法》D.以工代赈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B.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C.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D.内容主要涉及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救济等领域CCC(07天津文综)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经济复兴B.增加就业机会C.国家干预经济D.防止盲目竞争(07四川文综)“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A.兴办公共工程B.发展军事工业C.调整农业生产D.加紧殖民掠夺胡佛在《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说:“这简直是法西斯。”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权利B.规定民主党是美国唯一的合法政党C.采取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工业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AAC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①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②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③开创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模式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A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⒈调整原因: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三)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⒉调整表现:(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B.制定经济计划,引导经济发展;C.扩大政府开支,政府采购及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2)调整企业经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