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厚天地之大美达万物之至理1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2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改革“三案合一学案”编写:高绪松李林军李国利审核:高绪松【课标要求考纲概览】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交流“知识梳理”填空】【请大家在下面构建出本考点的“知识体系”】【提问】1、苏俄为什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的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项政策?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什么是必要的?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哪些?应如何评价它?4、简述“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5、“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有哪些经验教训(评价)?6、分别指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问题探究:归纳同学们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其他问题,作如下解释】一、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农业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从产品交换到允许白由贸易分配形式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班级姓名2新经济政策的“新”所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哪两次重大转折?简述其影响和启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向斯大林体制过渡。(1)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2)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比例的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三、从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中总结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特点。参看白皮书P110重难突破2(2)四、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之处?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都失败了.异:(1)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2)赫鲁晓夫抓农业,消费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勃列日涅夫重军事工业,轻消费品生产。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影响了经济改革的速度。五、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体制是进行根本性改革吗?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意图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比如说: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用经济管理的办法代替了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经济。但他仍然坚持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改革失败。他又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所以,无论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他们的改革都是在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是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突破“课时训练”】:凑一下难题,重点解释。【反馈练习】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校训:厚天地之大美达万物之至理32.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士兵的反对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D.苏俄当时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3.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4、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A.沙皇统治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斯大林模式时期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6、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选自《赫努晓夫执政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生产管理不善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8、列日涅夫工业改革的主要特点是()A.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B.下放企业管理权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D.扩大农场自主权9、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10、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A.经济基础薄弱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D.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世界历史》杂志班级姓名4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一《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2)从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3)材料三邓小平的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材料来源于《苏联兴亡史》)材料二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材料来源于苏联主义网).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