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尹后庆2015年12月目录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1什么是“核心素养”2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3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4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摘自教育部立德树人文件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和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构建基于素养的评价体系,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过程。二、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维度相互依存,对学生发挥整体作用。文化修养是个体有效参与社会和自主发展的必要基础;个体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又能够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文化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文化修养、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三大维度的核心素养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结构体系二、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学科发展核心素养编制组理解)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摘自辛涛《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报告(教研室主任培训)二、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主要强调教育本来的性质、人的本性,是针对当前教育现状,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现方式。素养是指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针对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它更加强调后天的习得,是“可教、可学”的。二、什么是“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合作能力:要能够与别人进行有效合作,就需要在特定任务情境下,意识到群体中其他人的观点;作为组员贡献建设性的知识、经验和专长;意识到何时何地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贡献的需求并进行合理管理;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结构和程序;作为团队成员如何共同构建知识和发展理解等等。二、什么是“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比如科学探究能力,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中观察现象,研究探索问题,形成猜想、假设或解释,通过一系列手段方法获取数据,对猜想或假设进行论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东西。它包含各种各样的具体知识、技能、方法或心理特征,比如了解当前问题相关的科学原理、利用特定仪器测量对象以获取数据,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对象、在实验屡次失败后能够持之以恒等等,但科学探究能力是这些具体技能或方法的综合。二、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素养”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某个特定原理或理论的理解,以及利用该原理来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不应该视为是一种核心素养。类似的,会使用特定的实验仪器、或者测量工具,也不应该视为是一种核心素养。二、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就人而言的,描述的是人的内在品质或特征,而不是某种外在活动或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实验”不是一种核心素养,但“科学思维”应该是。二、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这次课改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各学科教育留在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应作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定位: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践,已经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是学科之间共同育人价值和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有机结合。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理解之间的关系。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第一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以特定方式学习学科内容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特定符号系统和知识体系。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第二层次:跨学科的共通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社会交往和沟通、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在各学科学习中强调基于证据进行论证,批判性反省问题和理解证据,根据自身和问题需求制定和调整计划(或规划),根据特定需求组织团队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在各种现实环境中学会适应和调整。是个体在接受教育后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显现的品质和特征。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第三层次:自我成长层面的素养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品性修为的发展境界,是以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自我成熟和成长。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是统摄所有其他核心素养的枢纽。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举例:高中科学核心素养核心科学素养的内涵、表现和培养途径核心科学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待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所涉及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基本态度、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跨学科观念。核心科学素养常常表现为认识和对待自然以及处理上述两种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培养核心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综合活动、研究性课程)是两种不同功能的课程。两种课程都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掌握的必要性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跨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取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直接目的。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学科知识,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生活世界,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经验和生活的关系。两者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体现其社会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三个层次的学习和两类课程实施中如何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是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提升的现实迫切需要。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是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统一的过程学科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的智力基础。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对学生形成合作、包容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应该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品性。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事规范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等一系列实践所进行的专业性领导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研究哪些问题?什么是课程领导力?——是以校(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影响力)。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研究哪些问题?谁来领导学校课程?——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包括校长、中层管理者、教师等。还需要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各方力量的参与。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研究哪些问题?课程团队要做什么?——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这些决定课改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的关联性思考与突围,来创生优质课程,实现对学生学习经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引导。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研究从哪里切入?挑战课程改革中的棘手问题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攻坚:驱动学校提升课程领导之旅(1)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为什么要编制学校课程计划?以往:习惯站在教学的视角;现在:需要站在课程的视角要从课程的视角来把握课程目标、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校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是国家课程方案的校本化体现,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它主要对学校课程的近期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框架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评价123456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这项研究呈现的是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结果”,到底“过程如何”?基于怎样课程哲学?如何架构课程结构?如何合理安排课程?怎么解决编制中遇到的难题?怎样不断完善与更新课程计划?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攻坚:驱动学校提升课程领导之旅(2)学科教学有效性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把握重点+清晰能力+挖掘意义;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增加测量学视角。(三维目标的内涵)单元学生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合作性活动+反思性活动。(学案研究的重点)单元作业活动设计:测量性+多样性+区别性;批改与统计。(作业环节承上启下)单元评价活动设计:基于过程的真实性评价;测量学支持下的等第标准制定;高阶思维的评价。(改革瓶颈)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学设计的任务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思考: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意义?→分维度表达或者按内容表述结构化组织:内容关联;重点难点问题化组织:情景中的内容→情景中的问题操作化组织:做、想、讲的结合模式层面:环节、程序、方法→着眼使用价值层面:研究目标指向本质层面:主动参与与启发指导结合→师生关系作业设计:解释性、多样性、分层性评价设计:过程性、综合性、解释性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其他设计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攻坚:驱动学校提升课程领导之旅(3)作业设计研究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作业的品质作业:性质功能作业的学科、学段特征作业的教师、学生作为作业环节的细节作业的关键问题:释类层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攻坚:驱动学校提升课程领导之旅(4)课程资源建设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遵循“就近选择,注重体验”的原则基地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三类不同课程目标实施的整合不同学科综合学习的整合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措施制作“上海市社会教育基地资源情况调查表”建立了若干教育基地的资源信息库制作学生的作业单、实践活动指南编制“社会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安排表”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场馆教育方案模板一、活动概述主题科学主题传播目标组织形式学生活动所需材料教师准备课程标准二、活动流程指南预热活动活动过程总结活动拓展活动三、知识背景四、学生手册学习单观察记录单衍生品五、教师手册学习单评估参考教师评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