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16.1金融脆弱性16.2金融危机的形成16.3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扩散16.4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控制第十六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16.1金融脆弱性一、金融脆弱性的涵义•金融脆弱性的含义狭义的金融脆弱性:金融业是以高资产负债率进行运作的,经营中的风险极易导致行业的损失乃至崩溃。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在金融系统中的一切风险积聚。•通常用于反映金融脆弱性程度的指标主要有:(1)货币供应量增长率;(2)通货膨胀率;(3)M2对官方储备的比率;(4)利率;(5)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6)经常项目逆差;(7)财政赤字;(8)资本流动中短期资本比重;(9)汇率高估程度;(10)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金融脆弱性则强调金融风险的积聚——它是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那种状态。二、金融脆弱性的成因•(一)基于信贷市场的解释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信用创造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者的内在特性使得它们不得不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浪潮,而它们的困境又会被扩散到经济体的其他部分,产生经济危机。明斯基的分析是基于长期性的经济周期的论断之上,他认为在经济周期的上升时期,贷款人的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则利用宽松有利的借款环境积极借款。而如果经济出现下滑的周期性波动,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的持续增长,从而出现企业还不了贷款的局面。因此,在经济周期的繁荣时期已经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二、金融脆弱性的成因•(二)基于资产价格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要来源。由于各种金融资产的定价,通常是根据未来能够带来收入和影响未来收入的各种风险因素来确定的。而人们的预期将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交易行为。当资产价格出现上升时,形成所谓的“金融泡沫”。当这种力量释放完毕时,加速了价格的下降。这种资产价格的不稳定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二、金融脆弱性的成因•(三)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解释信息就是用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所以相关信息的获取就是减少风险。因此,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是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使得金融市场丧失了流动性,构成了金融脆弱性的深层次原因。三、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及结果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一般情况下,金融脆弱性是隐藏在金融结构之中的,金融脆弱性的显现就是爆发金融危机,而从隐藏到显现的过程就是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它就是金融不稳定性的暴露的过程。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的结果就是爆发金融危机。三、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的表现金融脆弱性在证券市场上的显性化—证券泡沫在资产价格上升过程中如果出现预期的反向变化,会引起价格走势的变化,为了避免损失或获得卖空利益,证券价格的下降过程中投资者疯狂抛售,导致价格的暴跌甚至崩盘,这种证券价格的迅速上涨下跌,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三、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金融脆弱性在中介机构中的显性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的效率和储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心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这个条件并不完全成立。金融中介机构本身是存在脆弱性的。因此,实际当中当储户得知银行的流动性出现问题时,储户们会选择同时取现,出现挤兑现象,引发金融恐慌。三、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金融脆弱性在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中的显性化—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影响了资产定价的合理性,从而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使金融资产的价格始终处于波动之中,因此,金融资产的定价具有不稳定倾向。这种不稳定倾向极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因而金融资产的价格常常处于升跌的动荡之中,极易引发金融危机。第十六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16.2金融危机的形成一、金融危机的定义、特点与分类•金融危机的定义—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证券价格、房地产的价格、企业破产数、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一、金融危机的定义、特点与分类•现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马太性: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将随着信用基础的丧失而加速扩散。(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连锁性:各国的金融系统更易于受到国际金融环境变化的冲击,并且一国的危机很容易发生扩散,产生连锁反应。—破坏性:金融系统一旦出现动荡,将严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且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冲击,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一、金融危机的定义、特点与分类•金融危机分类根据IMF的分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三类:—货币危机:某种货币的持续性贬值,或利率大幅上升。典型的货币危机是:在投机攻击下,一国货币当局大量耗费国际储备后放弃固定汇率,外汇价格——汇率在短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一、金融危机的定义、特点与分类—银行业危机: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政府被迫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债务危机:一国不能按期偿还所欠外债,被迫宣市暂缓偿债、并要求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私人银行给予再融通的现象。二、金融危机理论综述•(一)货币危机理论过度交易论财政赤字论自我实现论(一)货币危机理论•1、过度交易论核心思想是:经济扩张,疯狂性投机产生,形成过度交易,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价格预期逆转,抛售资产,金融恐慌,外汇需求剧增,货币危机。减少货币危机的措施:理性投机、最后贷款人援手维持信心、提高利率限制疯狂性投机。(一)货币危机理论•2、财政赤字论核心思想是:大量赤字(包括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存在,国内的信贷过度扩张(为了弥补赤字),利率下降,资本外流(甚至出现资本的净流出),产生本币贬值预期,抛售本币,增加持有外币,维持固定汇率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进一步的投机攻击,最终形成全面的货币危机。(一)货币危机理论•3、自我实现论核心思想:在固定汇率体制下,人们普遍预期货币将贬值,抛售本币,若政府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大于收益,放弃固定汇率。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与收益的大小又与公众的预期密切相关,贬值预期越强,成本越高(一国货币的预期贬值幅度越大,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幅度越高,就业、政府预算和银行部门的压力越大)。(二)、银行业危机理论货币政策失误论金融不稳定假说银行体系关键论银行挤兑论道德风险论(二)、银行业危机理论•1、货币政策失误论核心思想: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货币供给是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的乘积,由于货币乘数相对稳定,货币数量决定物价和产出量,货币供给变动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失误可导致一些小规模的、局部的金融问题发展为剧烈的、全面的金融危机。(二)、银行业危机理论•2、金融不稳定假说主要观点:信用创造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代表)和借款人的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如果现金流不能正常运作,金融体系就不稳定,就会导致金融危机。(二)、银行业危机理论•3、银行体系关键论核心思想:过度负债,银行风险增大,银行贷款管理从严,企业投资减少,经济发展减缓;企业被迫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资产缩水,债务链条断裂,连锁反映,银行业危机发生。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是关键。只要银行能继续放贷,企业的资金连就不会断裂,危机就不会发生。(二)、银行业危机理论•4、银行挤兑论基本思想:当银行的资产价值不抵银行的债务价值时,银行就失去了清偿力。若银行存款未予保险,触发挤兑风潮,银行系统的危机发生。(二)、银行业危机理论5、道德风险论核心思想:在政府免费保险和监管不严的情况下,银行具有很强的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欲望(道德风险)。当国内机构无法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需求过度只会造成国内利率的上升,而不至于引发投资过度;如果资本项目放开,国内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在世界资本市场上自由融资,那么银行的高风险投资偏好就可能导致过度投资。泡沫破灭,尸首遍野,银行业危机。(三)、外债危机理论债务一通货紧缩论资产价格下降论综合性国际债务论1、债务一通货紧缩论1933年,欧文·费雪面对大萧条提出该理论。核心思想:债务一通货紧缩,即欠得越多就变卖得越多,卖得越多越贬值,金融危机就此爆发。2、资产价格下降论沃尔芬森提出该理论核心思想:过度负债,银行惜贷,企业被迫降价出售资产,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资产负债率提高,净资产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再降价,再循环,偿债能力大幅降低,债务危机发生。3、综合性国际债务论苏特(Suter)提出该理论核心思想:经济繁荣,国际借贷扩张,外债增多,偿债负担加重,逐渐失去偿债能力,最终爆发债务危机,债务清理谈判,债务国继续从国际市场融资,但不良的偿债记录限制了债务国的融资规模。三、金融危机形成的成因前面简要介绍了经济理论界对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认识,基本上可以把这些原因分成两大类:自身恶化和外部冲击。(一)、自身恶化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自由的空间,银行信贷激增,巨额贷款损失,银行资产负债状况恶化,资本充足率下降,许多银行无力偿付债务,直接导致银行危机,诱致货币攻击,激发货币危机。(二)、外部冲击1、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和各种金融危机的微观基础。2、金融恐慌的具体表现就是投资者突然从某一国家撤资。大量撤资所产生的对撤出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导致了撤出国外汇市场的崩溃,造成了这个国家的货币和经济危机。(三)金融创新工具的投机操作衍生金融工具为投机者提供了操纵市场的有力武器。操纵市场极易产生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隐含较大的风险,在尚未有有效的监管措施的情况下,直接增大金融机构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与基本经济因素的关系严重扭曲,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四)虚拟资本膨胀金融财富的形式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一般说,把虚拟财富维持在倒置的金融“金字塔”的任以层次上,都有赖于该层次的资产从下一层资产中取得收入的能力。在日益增长的债务负担以及其他对“金字塔”的支付负担下,实物经济在停滞甚至萎缩。(五)、国际游资的冲击国际游资就是为追求高额投机利润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频繁流动、积聚和炒作的短期资金。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第三节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扩散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可以基本划分为贸易传导渠道、金融传导渠道以及预期传导。第三节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扩散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可以基本划分为贸易传导渠道、金融传导渠道以及预期传导。一、通过贸易传导渠道扩散贸易传染效应可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竞争对手型传染”。一国与危机发生过的贸易联系越紧密,危机传染的概率就越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互补性的贸易结构,众多发展中国家往往出口竞争同一发达国家市场,故“竞争对手型传染”成为危机传染的主要渠道之一。二、通过金融传导渠道扩散金融传导渠道,即,金融传染效应是指一个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另外一国爆发危机。这种传导分为直接投资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三、通过预期传导渠道扩散预期传导渠道,即,预期传染效应是指即使不存在贸易、金融联系,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危机也可能传染,这是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从而导致投机者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第四节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控制一、金融危机的危害•(一)金融危机会导致巨大的产出损•(二)金融危机往往会使危机国的金融市场出现巨大动荡•(三)金融危机需要花费大量的恢复成本二、金融危机的防范•(一)、提高本国金融素质1.创造最优的制度环境,减少补贴和扭曲2.降低安全保证3.外部性的内在化4.提高透明度二、金融危机的防范•(二)研究合理的汇率制度,维持合适的外汇储备一国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