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献学专题》课程书面作业答案简答题:1.文献的散佚有哪些原因原因?答(1)保存介质的缺乏和不易长期保存的结果。(2).战乱和兵燹的破坏。(3)近现代外国列强侵略的影响。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些居心叵测的外国学者也以游历、访问、考察、探险和传教为名,深入我国内地对古籍大肆搜购并将其运到国外。(4)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的恶果。自秦始皇始,历代帝王大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至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集权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思想文化的专省图书馆付之一炬。(5)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6).保管不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也使不少典籍残缺损失。(7).质量低劣之书往往被淘汰消亡,由于作者时代,阶级,等种种原因。2.古籍的错误有哪些类型?即前人概括出的“误”、“衍”、“脱”、“倒”,每类略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1、误(讹)是古籍中最常见的错误。自有书籍以来,只要经过复制,无论是抄写、雕版、活字排印、电脑输入,均会产生这类错误,前人所说“无书不错”、“无错不成书”,应该说有一定道理。致误出于多种原因,前人总结,主要有几种类型,与汉字本身特点有关。(1)形近而误(2)字形的其他错误(3)音同音近而误(4)误改而误2、衍造成衍文,主要以下几方面原因。(1)形似而衍(2)因字义同而衍(3)因不明文义而衍(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5)因误据他书而衍3、脱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某些自然或人为原因,会产生缺文漏字,称为脱文,也是常见错误之一。(1)因原书缺损而脱(2)因重文而脱(3)因上下文而脱(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5)因误删文字而脱4、倒古籍中文字语句出现前后颠倒,也是常见错误。这种颠倒,有的出于无心,有的是前人校改时将不应乙正的改错了,是为妄乙。(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上下文字相连或相隔不远,传抄者很容易因疏忽造成相互颠倒。(2)因错简错叶而倒(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4)因误乙正而倒3、唐代四大类书是哪几部?是指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四部类书。4、《七略》将图书分为哪六大类?又各有哪些小类?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所以《七略》实际上分为六大类。《七略》对其后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原书唐末佚失,东汉班固以《七略》为蓝本编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知《七略》的概貌。清代姚振宗等人有辑本。《七略》着录图书603家,13219卷,分为以下六类38种: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5、.宋代三大类书是哪几部?《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三大类书。6、试简要说明宋代浙刻本的特点。宋版的版式设计也堪称精致。文字的分布极为讲究,板框的高广与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设计要求的字体大小及每行字数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页七八行,每行约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页十三四行,每行约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传最多的是每半叶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宋刻本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古籍中的瑰宝,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宋版的版式设计堪称精致。7、举例说明类书的功用。类书最初是供封建帝王了解治国策略、士子应付科举之用。随着时间的流逝,类书原来的意义越来越淡漠,在保存文献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类书的作用主要有二:(1)保存资料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由于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如《太平广记》中引用古书达500多种,多数已失传,许多珍贵资料正是由于《太平广记》的引用而得以保存。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也有助于校勘异文。如鲁迅曾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校勘《稽康集》。(2)查考资料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如《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类书中收录了历代的小说、诗文作品,有助于查找文学方面的资料。《古今图书集成》等综合性类书汇集各专题方面的资料,类似于百科辞典,从中可查找到事物起源、诗文典故、诗词文句、名物制度等资料。近年来新编的一些类书,汇集古今书籍中的资料,同样方便读者查找。8、试简要说明古籍出现错误的原因。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古籍与今天的出版物不同,一是除个别明人和少数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而书籍文字正误的标准,是相对于作者原稿而言,越接近原稿越善,没有原稿,就不可能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二是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但不论刻本或活字本,差错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而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错的现象就更多,三是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内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胡适说:“校勘之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方法论》)这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刊刻、排印等复制手段的采用造成的难以避免的错误,即前人概括的所谓误、衍、脱、倒问题,是古籍中常见的主要问题。9、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有哪些?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10、版本的类型有哪些?版本:“版”的本义是木片,竹片也可以称版。“本”的原义和“根”相同。后世合两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的通名。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在雕版印刷以后才出现的。简言之,版本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狭义的版本指与写本相对而言的印本,即雕版印行的书籍;广义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因编撰,传抄,刻印,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而11、什么是目录?所谓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古代称为“提要”、“叙录”、“解题”等。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之学。12、试简要说明《丛书集成初编》的体例特点。《丛书集成》收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原编分十大类五百四十—小类,举凡需常备作参考的古籍,大致已经包罗在内。所收之书,共分十类:总类、哲学类、宗教类、社会科学类、语文学类、自然科学类、应用科学类、艺术类、文学类、史地类。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确是既实用又方便。13、什么是本校?①对校法:以善本为底本,对其他版本进行对校。校勘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步骤。②他校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较之,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用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③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至于句字之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页,远则数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在没有异本或异本不同解决问题时,本校法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局限性也比较大。14、试简要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是一本怎样的目录学著作。这是一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韩子》·二十卷(内府藏本)所作的目录。和其他篇目一样,这个目录是提要性质的,从文献学角度看,这篇目录涵盖了《韩非子》的成书时间、著者、篇卷书目及其考证、注本考证、版本考证、韩非主要事迹及《韩非子》的成书过程考证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说比较全面的反应了《韩非子》一书的流变情形,从中可以看到《韩非子》的学术演变情况。《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大型古籍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一开始纂修,组织了三百余人积十年之功才完成。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15、试说明“十三经”包括哪些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论述题:1、古籍校勘的方法。校勘方法四点: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一、对校法对校,或称为底本的校勘,乃是校勘工作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是先择定一个合用的底本,再用其它异本逐页逐行逐字地同它对校,先记录其异同,再判断其是非。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陈垣指出:“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有非对校决不知其误者,以其文义表面上无误可疑也。如:户八八六一契约取四十五定元作“四五十定”。兵三六小铺马日差二三匹元作“三二十匹”。刑一五延四年正月元作“闰正月”。有知其误,非对校无以知为何误者。户七十二每月五十五日元作“每五月十五日”2、从刻书地域看,宋代有哪几个刻书中心,各有什么特点?宋代刻书地区主要分布在:(1)北宋的首都---汴京,北宋本古籍传至今日的已经很少。(2)浙江,浙江生产发达,经济繁荣,又盛产纸张,杭州、绍兴、吴兴、衢州、宁波、婺州、温州、建德、台州等地,都有刻书行世。(3)四川,四川刻书由来最早,成都唐墓中发现的《陀罗尼经咒》,为成都卞家刻印。宋代的成都和眉山为西南地区文化出版的中心。(4)福建在南宋时代刻书事业非常发达。建阳的麻沙镇和崇化坊、书林、汀州、宁化,都是刻书的集中地。宋朱熹《嘉禾县学藏书记》云:“建阳麻沙板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宋代学者祝穆在他所著《方舆胜览》一书中记载“建宁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另外,江西、江苏、安徽、湖北、广东,也都刻了些书,只是传本较少南宋时代,福建刻书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因而形成宋代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1)四川地区。自唐代就是印刷事业发达的地方,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从宋初政府令四川承担雕刻大藏经这一巨大工程中,足可以看出四川地区具有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刻版、印刷技术力量。四川刻本也由此更加驰誉全国。南宋之后,四川刻书中心由成都向眉山转移。四川转运使井宪孟主持刻印的《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七部史书,为世间著名的蜀刻大字本眉山七史。在他的倡导下,眉山地区还刻印了《周礼》、《春秋》、《礼记》、《孟子》、《史记》、《三国志》等经史著作。南宋中叶,眉山有坊刻本《册府元龟》发行,上千卷的巨著,坊间已能够承担刻版印刷,更证明了宋代四川地区民间刻书事业的发达、繁荣。蜀刻本多以监本为依据翻雕、重刻,注重校勘。内容、印刷均为上乘,但是蜀刻本已极少流传下来。(2)浙江地区。北宋时,生产发达,经济繁荣,杭州已经为国子监刻了不少书籍,两浙东路和西路的广大地区刻书事业也很兴盛发达。南宋时,杭州成为首都,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加促进了官、私、坊刻书事业的发展。临安城内棚北大街,众安桥修文坊,太庙前私人书肆林立。由于刻印工匠技术纯熟,纸墨工料多选上等,许多虽系书棚本,但仍不失刻印精美的艺术品,出现了陈氏、尹家、郭家、荣家等著名的刻书铺。近人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载,宋代监本有一百八十二种,其中大半为杭州刻印。除临安(杭州)刻书最多、最精之外,浙江其它地区也都刻书。如绍兴、宁波、台州、严州、嘉兴、湖州、温州、衢州、婺州、建德等都有刻书并留传于后世。据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载:杭州府刻版有一百八十二种,而嘉兴、湖州、宁波等地就有刻书三百余种,大部分为宋版书中之佳品。(3)福建地区。宋代福建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