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40.(25分)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间题过程中就生存和发展作出的理性选择和科学回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伦理之生态价值中华伦理言行出处“仁”董仲舒: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为人?《春秋繁露》“义”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资治通鉴》“礼”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咸鱼鳖之长。《逸周书》“信”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材料二美国西部的生态变化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代。绎济凋敞,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己经深陷困境。——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材料三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在信息朴学技术以及其他新科执革命的推动下,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其累积效应的基础上,将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智能文明。智能文明不仅会开辞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而且也会开辟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纪元。——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表格中的中华伦理所蕴含的生态价值。(8分)(2)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12分)(3)关于智能文明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谈谈你的认识。(5分)41.(12分)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是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期史实清末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1902年,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煤炭年产量增至106232吨,炼焦7753吨,销售煤炭80000吨,创造了开办以后的产销最高水平。民国1908年,“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华总办张莲芬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毅然不再招收德股,注销“华德”字样,取消洋总办。1913年,枣庄中兴煤矿南大井建成投产,开始用机器采煤。煤出口增多,主要销往日本。中兴煤矿公司建成枣庄地区第一座发电厂。1916年,枣庄中兴煤矿公司在天津成立总公司,徐世昌(时任民国国务卿)被奉为董事会会长。建国后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1958年,枣庄煤矿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199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重组为新中兴公司。如今,它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任选表格中的一个时期,结合其中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史识”推论。(12分)请考生在第45—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抗战是长期的,各种人才都不可缺少,而战后的建国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中断,是中国可以薪火相传的根本”,这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基本判断。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府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时任驻华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巧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等8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李约瑟的观点。(9分)德州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采初称为白鹿国学,来就学的常常有数百人。但到来熹知南靡军时,由于长期失修,已荒为丘墟。……(朱熹)派下属杨大法、王仲杰重新修建,并设置田地以赡养到此读书问学的士子。朱熹为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和开讲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亲自为书院诸生订立《白鹿洞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教条》),主要教条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兑,夫妇有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被,迁善改过。材料二1891年,康有为始开学堂于广州省城之长*里讲学。乃著长兴学记以为学规:“天下道术至众,以孔子为折衷,孔子言论至多,以论语为可尊,论语之义理至广,以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言为至赅。今举四言为纲,分注条目,以示人德焉。”公与诸子日夕讲学,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时功课共有七条:读书、养.。、治身、执事、接人、时事、荑务。……其见于形式者如音乐、兵事体操诸课,皆属创举。——摘缟自《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康有为粱启超》(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康有为讲学的异同。你如何认识康有为与朱熹的不同?(15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12分)(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44.(15分)【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元朝采用汉式中央集权官僚制为统治全国的王要制度,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分层统治。但又保留蒙古原有封建制度,即使在汉地亦有五户丛封尸,遍布多数州县,并与朝廷分享其分尸所在地之主权。边远地区的统治万式也各不相同,如畏兀儿族由大都护府管辖,吐蕃直属宣政院,湖广、江西等行省境内少数民蔽地区仍由土官、土司世袭统治。元朝建立南北一致的货币及度量衡,但主要的赋税北方则为岁粮、科差,大休以丁与户为征收单位。江南则沿袭宋朝两税制度,分秋税、夏税,接亩征收。元朝多种法律并行,种族不同的涉案人由不同裁判管辖机构,依“从其本俗法”的原则加以审理。不同族群者同涉一隶时,则组织混合法庭共同审理。不同族群法律待遇不同。——摘蝙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影响。(6分)滨州一模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示意图——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8分)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7分)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10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社会转型路径与模式,引用了如下公式:R=(Mp+Ms)-C其中:R(result)为社会转型成果、成效或绩效;Mp(primordial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Ms(secondary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继发性推动力;C(counteractant)为社会转型进程中形成的社会阻力。根据该社会转型数学模型,社会转型进程可能会出现的三种绩效状态:(1)当Mp+Ms>C时,社会转型顺利推进。(2)当Mp+Ms=C时,社会转型停滞不前。(3)当Mp+Ms<C时,社会转型倒退崩溃。运用16—19世纪中国或西方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社会转型中一个或多个绩效状态的公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代的州,远小于秦、汉的郡,但是疆域广大,刺史的权力也极其有限,朝官不愿外任,“京官不称职,方始外出”,故地方吏治也难以清明。用遣使出巡的办法,其使数年一出,如走马观花,使过奸复生,无法真正起到监察地方的作用。景云二年,置都督府之议虽罢,却采取了置十道按察使的措施,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按察使与以前的巡察使最大的不同点是:京畿、都畿道由两御史中丞分别兼领,其余诸道按察使有的是由有朝畿的省、寺职衔者担任,有的是以驻在州刺史的身份分领按察使,从而监察官与地方官融为一体。按察使成为中央派出的、常驻地方的、州之上道一级的监察官。道也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9分)泰安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是以英国移民为主建立起来的国家,100多年的移民使英国血统在美国建立时占有最大比重。学者王寅在《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中指出:“1815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不久,英国人移民美国的潮流重新开启。第一个浪潮开始于二十年代,并且由于英国的动乱而持续,直至1842年达到顶峰。40年代后期刺激了又一股英国人的移民潮流,并于1854年达到顶峰。第三次,也是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潮开始于1879年,延续至1893年经济萧条时期。这一时期英国产业工人到美国后几乎没有遇到歧视,很快在东部和西部城镇找到凭他们手艺就业的机会。美国移民委员会一度发现,较之其他移民,英国移民更多地从事他们在国内时期的相应工业。在一些重要产业,如采矿业中,英国工人从事高收入、有技术的工作,出现了煤矿、铁矿等企业中的领班、监工、经理和专家,甚至矿主。”关于移民的动机,早先的历史学家认为对外迁移主要是受到英国本土人口的压力、社会经济出现的困境等推力作用的结果。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历史学者开始认为对外迁移固然是受到推力的作用,但是拉力的因素,即移民目的地对人们的吸引力,也相当重要,不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