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高考模拟训练试题文科综合(三)第I卷(必做,共140分)13.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14.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更多的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由此可见A.中央集权之下商品经济难以发展B.实行重农政策与维护集权统治密不可分C.重农抑商政策容易导致中央集权削弱D.政局稳定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大前提15.“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泪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已身之荣辱。”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清儒之学的转变B.清儒之学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清儒之学的转变D.清儒之学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萌发奠定基础16.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D.继续宣传民主和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17.1852年英国人对中国的描述:“在收获完毕以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以粗布而论,我们是没有任何希望与之竞争的。”这里他强调的是A.清政府闭关政策抵制英国商品B.中国的棉织品质优价廉2C.传统小农经济顽强抵制英国工业品D.开放通商口岸少影响英商品销售18.哲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他于17世纪30年代旅居某个城市时,称赞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这个城市”是A.巴黎B.日内瓦C.伦敦D.阿姆斯特丹19.下面两处水利工程除了都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其最主要的共同点是A.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B.国家投资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产物D.国家为加速实现工业化而兴建20.“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A.权力制衡B.君主立宪C.天赋人权D.社会契约21.1982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2.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3.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之中。所有我们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间内仍然将要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3A.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B.工业文明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了世界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相互交融中趋向于统一38.(24分)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全球通史》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为遭遇时期,1500年到19世纪末称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4分)(2)请列举“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的史实,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4分)(3)请以反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立场,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是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华文明的?(12分)(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对你的启示。(4分)39.(22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官市制度终于崩渍,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南汇县周浦镇——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6分)4材料二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10分)材料三右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奂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矾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选做部分】46.(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材料二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材料三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乡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1)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6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4分)47.(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5良、意诚美矣。……中国户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承是国家自身唯一在定宪法,无宪法则无一定国是,而国家安得有标准。”——《郑观应集》材料二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蔡定剑《宪政讲堂》(1)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宪政民主所做的重大努力。(6分)(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宪政百年曲折历程的原因。(4分)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45年以后,日本在美国帝国体系的庇护下显著地崛起。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60年代和70年代的越南及东南亚,美国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反共产主义活动。在此过程中,日本一直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军火库,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财富的增长。——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庇护”日本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如何?归纳指出美国持这一观点的主要原因及实质。(6分)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