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狭义:专指道德教育。广义:教育学上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合适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3、德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科学群(德育原理)。5、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6、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方向应当是什么?答: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德育。德育的现代化是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1、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什么?答:1)、明确承认和主张德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二者在目标上是完全统一的。2)、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他主张应当运用六种教育能力进行德育活动,分别是: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及街头结交。3)、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2、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在道德发展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和“公正团体法”(“新柏拉图法”)。3、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有限的价值形成必须有七个步骤:一、自由地选择;二、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三、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四、赞同与珍视;五、确认;六、根据选择行动;七、重复。实质上,价值澄清理论源于课堂对话。4、诺丁斯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强调的四种成分或教育要素:榜样、对话、实践、认可。5、如何在学校中进行以关怀为中心的教育?答:1)、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和毋庸置疑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充满爱心并且受人喜爱的人。2)、满足相关的需要。让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活几年,尽可能让学生处在一起,努力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让学生视自己为学校的主人。最后还必须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建立关怀关系和信任关系。3)、减弱控制力。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职责去做自己的判断。4)、取消等级制的教学计划,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学计划。5)、每天至少用一部分的时间用于关怀主题。讨论和生存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与关怀有关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道德地对待别人等。6)、告诉学生任何领域的关怀都需要一定的能力。第三章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1、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他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之为“德性”(品德);二是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性生活”。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德性在人性、德性生活中的存在问题。2、德育功能的三个主要方面: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3、什么是德育的功能?正确理解德育的功能意义何在?答:德育的功能有三个主要方面: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实际影响。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它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意义: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立,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象,有助于适度的德育实践。4、怎样理解德育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内涵与意义?答:内涵:所谓德育的享用性功能,即是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意义:1)、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具有审美的性质。2)、个体享用性功能发挥要求德育的将是一种审美和立美的德育模式的建立。3)、当个体享用性功能实现时,德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双方的乐教与乐学就实质上实现了。所以,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实现是与最高的德育境界联系在一起的。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1、什么是“新性善论”?答:由于人类整体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这一社会性遗传不是说道德教育不重要,而是说它提供了我们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先天的道德禀赋存在,道德教育才能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必须尊重德育对象的重要理由之一。2、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从外在的行为习得的角度研究人格与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行为)3、“年龄歧视论”:主要指这样一种假定:道德发展有一个逐步的上升的等级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不断进步,每一个高一级的阶段都代表一种较高的能力。4、道德的发展过程:无律———他律——自律——自由。5、如何贯穿德育中的“因材施教”?1)、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2)、对道德任务的难度作适当的安排。3)、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4)、根据个体特定情景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德育的因材施教。6、德育主体: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7、德育主体的两种形态:专门的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8、对德育主体的作用的认识的三种态度:1)、权威主义。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2)、中立主义。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3)、调和主义。对德育主体的权威主义和中立主义各有偏颇。9、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1)、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道德主体学习的主体性发挥。2)、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3)、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10、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1)、道德素养,包括个人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2)、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水平和一般文化涵养。3)、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等。11、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答:1)、有利于道德发展的公正性,减少年长者的优越感有利于改善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2)、相信某一年龄段的儿童能够胜任某种道德义务,不会主观地抑制或放弃某些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机会。12、如何提高德育主体的德育素养?答: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1、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的品德规格。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3、德育目的的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其次,德育目的有道德功能:1)、引导性功能;2)、规范性功能。4、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5、个人本位论的德育目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的、自由的道德主体。6、如何理解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答:我们应当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我国现行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是建国以后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延续。其表现为:1)、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基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强调。2)、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3)、注意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的问题有了初步的强调。4)、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其次,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1)、我国的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难免部分和德育工作实际情况脱节。2)、目前的德育目的较多地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会导致德育的政治化倾向。3)、我国的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不够,仍然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的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4)、对独立的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强调仍然不够。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1、影响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1)、对德育可教性的理解。2)、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3)、德育过程观。4)、偶发因素。2、《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3、学校德育内容的四个主要层次: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4)、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的教育。4、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的方面: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家庭美德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爱国主义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信仰道德教育。5、威尔逊的“符号”课程模式是以“道德符号理论”为依据设计的一套别具风格的德育课程。他认为“道德”不是具体的观点,而是处理问题的一般方式或方法论。学校德育应当向学生提供道德生活的方法而不是特定的道德价值内容。6、美国品德教育课程模式是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研究和编制的一套道德教育课程。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强调了经过反复测试得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个人才能等。7、德育活动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问题:1)、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2)、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3)、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8、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是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9、隐性课程的意义:1)、要正确理解隐性课程,就必须理解其中德育影响的核心地位;2)、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3)、从隐性课程角度看,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可以避免直接的、显著的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4)、隐性课程对德育的重要性决定着道德教育必须以主动或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德育的隐性课程的改造或优化问题。10、古代与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的区别何在?答:古代学校德育的最主要特点是:1)、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2)、由于教育目的是培养“劳心者”,所以古代德育内容中存在鄙视体力劳动者的倾向。3)、由于道德内容本身的等级性导致了内容呈示形式上的绝对灌输的形式。现代社会给学校德育内容带来的显著变化有:1)、自由、平等、博爱等反应资产阶级反对等级制度要求的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内容。2)、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需要,道德教育中出现了对自强、诚信、效率、开放与宽容等价值观念的强调。3)、随着学校德育对强制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者主体性的努力。11、制约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主要有哪些?答:影响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1)、对德育可教性的理解。2)、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3)、德育过程观。4)、偶发因素。第七章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1、德育过程的特点---复杂性与多端性(P219,案例分析)。2、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康德认为,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是:1)、“管束”——抑制人天生的野性;2)、“教化”——让儿童学会礼貌和智慧;3)、“陶冶”——使儿童明辨是非,走向道德自律。3、“传统”的和“现代”的德育过程观的区别:两种过程观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