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喜悦并存探索和收获同在—抚州市使用北师大初中数学教材三年纪实江西省抚州市教研室郑旧章Email:mathf@163.com一、问题与困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摧残的是碧树,新课程改革冲击的是旧观念,代替的是旧传统.《没见过外国人》——前美国驻上海总领事柏瑞琪曾向记者讲过他第一次来上海时的故事,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4个美国人去逛上海动物园,结果不仅是动物园里的游客全部回过头来看他们,连动物们也都瞪着美国人看——它们也没见过外国人.这个故事中的“外国人”就好比是“新课程理念”对大家来说都是初次接触,至于中国人听了这个故事会不会有受侮辱的感觉,就不多说了.我市自2003年秋季开始,分两批进入初中课程改革实验,这两批进入实验的县、区和三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均使用北师大版新教材.在实验的初期,执教老师反映很不适应,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成绩滑坡,家长反映也较强烈.那时候大家普遍认为新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较多,跳跃性大,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数学味不浓,有些章节课时较紧,很难在规定的课时中完成教学计划,有些地方编排顺序欠妥.再加上刚开始的时候,配套的教辅资料不多,配套的练习题也较匮乏,总而言之,大家反映新教材既难教,又难学,在老师中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记得在2004年全市暑期培训会上,不少教了一年的老师反映:“用新教材教学,憋着一肚子的火,越教越火”.二、原因分析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许下面我所说的原因,不一定客观,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我们还是尽了自己的努力.上述种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到底是教材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我们从2004年秋季开始,着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较全面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和认真的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没有转变观念,用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还有很多教师由于耽心使用新教材后,学生适应不了中考和竞赛,因此把老教材有,新教材已删去的内容,统统给补上.这样做必然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更有甚者,有些年龄较大的老师对新增内容如视图等内容跳过去不讲,认为这些内容中考中不会考,讲了也没什么作用,(这也是有些老师习惯于考什么,就讲什么的不良习惯造成的后果).再加上很多执教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对新教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这样又反过来更加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有一些老师不能很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备课中吃不透教材,把握不准教学要求.例如:我们在听课中发现老师在讲七下6.2节“变化中的三角形”这节课时,不知道这节课实质上是承接6.1节“小车下滑的时间”讲了用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后,主要要讲清用关系式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授课老师由于受“变化中的三角形”这一课题的影响,认为这节课主要是讲三角形的特性,竟然从三角形的稳定性谈起.虽然这位老师也把教材中安排的内容讲完了,但由于喧宾夺主,没有吃透教材,非实质性的内容,甚至是与这节课毫无关系的内容费时不少,重点内容,关键之处反而一带而过,致使这节课的效果十分不佳.还有硬件建设,落后的教学手段,也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我市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大部分学校缺少添置多媒体设备的经费,“Z+Z”在我市难于推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连计算器都买不起,不要说农村,就是抚州市所在的学校,都不能做到人手一台计算器,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至今还是使用数学用表.另外,我市成班率普遍偏高,很多都是80多人一班,90多人的班级也为数不少,甚至还有120多人一个班的,教室显得十分拥挤,老师们反映,人太多了,很难进行分组讨论与合作交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出现“执教老师反映很不适应,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成绩滑坡,家长反映也较强烈”.这一现象除了教师本身的因素之外,与教材有没有关系?为此,我们找来了华师大版课标教材,人教版课标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照和研究.我们认为这几种教材,各有千秋,北师大版教材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其他教材照样也存在.除非仍然使用大纲版教材,那老师们就能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地使用传统的老经验、老方法进行教学,也就可以避免出现上述现象了.但改革是必然趋势,课改是迟早的事,执教老师们在课改中所经历的阵痛,应该说是回避不了的,只是时间前后而已.2005年4月,人教社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了全国的教材培训会,本人也参加了这次的培训会.在这次培训会上,广东省一位教研员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他在发言中说:深圳市南山区是北师大版教材的实验区,而且是先走一步的国家实验区,这批毕业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高中数学老师集中给他们补课.就这一发言使我产生了不小的困惑,当时我想既然是国家实验区,培训的力度应该不小,怎么到了高中,居然要高中老师补课呢?那这个实验不是失败了吗?现在反回头去看,我这个认为“实验失败”的想法,确实是很幼稚可笑的了.实际上补课的原因是由于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不上所造成的,初中进入课改,使用课标教材,而高中还是使用以前的大纲版教材,这中间必然会存在一些教学内容上的脱节现象.说了这么多,那么与教材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认为多少还是有的,不过我想把这个问题放到四、转变和再认识中去讲.三、研究与实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却无怨无悔,不是说探索与收获同在吗?《一只蜘蛛和三个人》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象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对新课程理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针对我市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成立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便能有效地指导、带动和规范我市的初中数学教学.在筹备、酝酿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上有点脱节,新课标把一些高中阶段学习必须的知识给删了,而高中还是使用大纲版教材.是在初中学习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到高中阶段的教学.为此,我们选择研究的课题是:“新、旧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我们选择“新、旧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对比研究”意图也就是为了初、高中阶段知识的衔接,把高中阶段学习所必须的而新教材又删去的内容或降低了要求的内容,列举出来,提供给有关学校.让高中数学教师能够有计划地进行补课,避免出现知识上的脱节,给高中阶段的学习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把这些需要补上的内容科学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熟练程度.这样也能避免高中数学老师误认为初中阶段没完成教学任务.至于选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那就完全是为了搞好初中阶段的教学.我们认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新教材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迫在眉睫的一件头等大事.我们的这些想法都是受益于北师大出版社的网站和北师大出版社召开的几次全国性的教材培训会,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理论水平比我们高.理论方面的依据我就不在鲁班门前弄大斧了,下面仅简单地说说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课堂应该是我们教学、教研的主战场,就象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在中心教研组成立会上,我们在决定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的同时,也确定了以研究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我们制订了每两周活动一次的计划,规定了每单周下午第二节课开始活动,每次活动由一所学校承办,确定一位承办人.先听一节课,然后评课,接着开展专题研究,交流、总结前两周的教研心得体会并讨论、布置下次的研究专题.我们规定,所有中心组成员必须参加活动,特殊情况事前应请假,也欢迎其他初中数学老师参加.在前几次的活动中,要求每位参加者都要发言,目的是使中心组成员们在这样的发言、交流和讨论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钻研教材的能力.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来渗透和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三维教学目标.在每次活动中执教老师都非常重视,非常认真,不但做了多媒体课件,运用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而且虚心接受大家提出的意见,把大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并打印存档.我们还规定了每次活动后,执教老师都要把教案、整理后的评课记录以及课件(容量小的)发到我的邮箱里,然后再由我发到每位成员的邮箱里.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以后我们把每人都评课改为每次指定几位重点发言,然后由其他成员补充,以便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讨论和交流.我们把教材培训时专家讲学的讲稿,北师大出版社网站上的有关培训资料等打印发给课题组成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今年暑假之前的最后一次活动中,我们布置了每位中心组成员都要围绕我们的课题撰写一篇论文,在下学期的第一次活动时上交.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我们感觉到课题组成员认识提高了,数学素养和教学水平都可以说是今非昔比了.具体事例也想到四、转变和再认识再说.更加可喜的是,到现在为止这一活动不仅仅限于中心组成员了,已经逐步推广到了我市的广大数学教师中去了.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还刚刚开始,真正可以说是“八”字的一“丿”都还没写完,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立项,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中也是计划到2008年结项.所以就象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更高深的理论我也谈不出什么,仅仅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而已.希望在这次大会期间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抛出的“砖”,能收获到宝贵的“玉”,我们就不虚此行了.四、转变和再认识饮酒好似花初放,读书恰似客初来《蝴蝶与蜜蜂》在一个鲜花盛开,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美丽多彩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时,三对父子来到令人留恋忘返的公园游玩,孩子们在嘻笑着,追逐着漂亮的蝴蝶.这时候,飞来了一群蜜蜂,嗡嗡的声音引发了三个童稚未去的孩子们的疑问:为什么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而蜜蜂飞起来就有嗡嗡的声音呢?回到家里,孩子们把疑问提到了各自的父亲面前.三位父亲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吗,只要读好书就行了;第二位父亲说:因为蜜蜂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飞快,就发出声音,而蝴蝶飞起来翅膀抖动得不那么快,就不发出声音;第三位父亲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拿出一张纸,先慢慢地抖动(纸不发出声音),然后逐渐加快,直到纸发出哗哗的声音,随后让孩子试一试.孩子拿起纸做了同样的实验,又思考了一会儿,终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知道了!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三位父亲对待自己儿子所提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第一位爸爸不知是自己不懂其中的奥秘呢?还是不想让孩子为其他事分心,只想他一心读书,殊不知,其后果是很不佳的,长此以往,必将抑制儿子的求知欲,扼杀儿子的好奇心;第二位爸爸的知识不可谓不渊博,儿子也从爸爸的回答中学到了知识,但其方法却让人不敢苟同;第三位爸爸的处理方法是让儿子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和探索中获得问题的答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儿子的高兴劲真是溢于言表.这第三种方法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授人于鱼与授人于渔怎可同日而语.通过学习和探索,我们的几位老师,按照新课程理念,开了几种类型的公开课,下面稍作介绍.1、露天课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