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业务背景钥匙、钱包、手机是现代人三样必不可少的随身携带物品。一种新型的支付工具手机支付,让手机、钱包和钥匙与网络很好的融合为一体Page3手机支付业务介绍1.手机支付业务介绍1.Page4手机支付业务介绍手机支付业务,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手机支付是一项跨行业的服务,它是由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金融机构、平台运营商联合推出的一项业务。这项业务的推出,让移动用户可以更方便地通过手机终端,轻松实现各种支付与消费。金融机构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Page5手机支付,其实只是个泛称,实际上只要经由手机号码来标识用户身份的支付,基本上都可以纳入到这个范畴。所以,无论是通过什么技术手段,比如短信、wap、IVR、非接触式的sim卡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的结合,在“手机支付”的定义而言,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由于不同的方式,所以对用户的便利、运营商的成本、合作伙伴(商家和银行)的利益,乃至竞争对手的领域都有所不同。Page6手机支付的业务范畴根据用户和商户的“距离”,可以把手机支付分为——现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一)现场支付利用RFID技术,将银行卡账户信息或公交账户信息等集成到手机(或SIM卡)上,用手机在POS机上靠近完成刷卡的支付;此类应用主要涉及金融行业和公共事业支付,尤其是公交票、地铁票或便利店的小额支付。现场支付主要支持两种交易方式:脱机交易和联机交易。(二)远程支付即移动电子商务,包括通过wap和短信的“随时支付”和通过web实现的“即时支付”。Page7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包括wap及短信实现的“随时支付”和web的“即时支付”。比如淘宝(支付宝)、百度(百付宝)、腾讯拍拍(财付通)、用友推出的“移动商街”以及第三方提供的wap移动版的支付平台都属于远程支付的项目。远程支付的应用实例:公共事业缴费(如水费、电费缴费、有线电视缴费)、手机电影票、手机彩票、影音书刊俱乐部、移动商城等多项服务。Page8常用的支付形式2.常用的支付形式2.Page9常用支付形式手机支付业务常用的支付手段有两种,分别是:话费支付和银行卡支付。(一)话费支付客户直接利用现有的话费账户,通过话费代收的方式实现账单支付、商品购买等功能的支付形式。话费来源包括现金缴费、空中充值及充值卡。(二)银行卡支付将用户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通过手机号实现银行账户的查询、账单支付、商品购买等功能的支付形式。Page10使用手机支付的方法3.使用手机支付的方法3.Page112、IVR方式3、短信方式1、WAP方式4、非接触方式5、信息机方式使用手机支付的方法有哪些?Page12两种方式:通过手机登陆移动梦网→“MO火火火!”→点击“手机支付”进入站点;直接访问手机支付的WAP门户网站:进入站点;支付步骤:在手机支付门户网站中,进行身份验证→商品/缴费项目的选择→确认支付。支付平台将支付信息以短信方式发至用户手机,用户回复短信完成支付。支付平台以短信方式下发支付成功信息,并按用户要求配送商品、发票或发送二维码电子凭证。1.WAP方式手机支付门户图书报刊邮政订阅图书订购话费支付登陆使用帮助优惠专区电影票公共事业缴费水费缴费有线缴费Page131.WAP方式WAP版用户界面内容:优惠专区(手机购电影票)公用事业缴费(如水费缴费、有线缴费)图书报刊(邮政订阅、图书订购)话费支付服务银行卡支付服务使用帮助手机支付门户图书报刊邮政订阅图书订购话费支付登陆使用帮助优惠专区电影票公共事业缴费水费缴费有线缴费Page14支付步骤:非接触方式是对用户手机或SIM卡进行改造,加载非接触应用菜单并设置非接触支付帐户。用户使用手机菜单,进行帐户充值→商品搜索→完成支付/或通过手机与识读器的交互完成支付。4.非接触方式Page15手机支付的业务资费4.手机支付的业务资费4.Page16手机支付业务收取的资费包括:GPRS通信费、语音通信费和短信通信费。按照用户现行移动手机资费套餐的标准来执行,WAP资费标准按照手机上网资费标准执行。Page17手机支付的安全问题5.Page18诚信意识不足。商家的诚信问题一直是制约手机支付方式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商家为了达到赢利的目的都各尽所能,想尽一切办法的把顾客口袋的钱掏进自己的腰包。在他们一次次达到赢利目的的同时,他们也渐渐丧失了诚信,越来越多的人一想到短信服务,就把他和骗钱联系起来。安全保障应当是最先考虑和始终保证的一个问题,手机容易丢失和被窃,而手机丢失意味着别人将会看到电话、数字证书等重要数据,拿到该手机的人就可以进行移动支付、访问内部网络和文件系统。而且无线传输因为在空中传递而有可能被窃取,这样,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容小视的。手机支付大多采用一种短程无线技术,专业名称为“近距离通讯技术(NFC)”。这种技术可把消费者手机中的数据无线传输至读卡器。手机没有安全软件保护,同时绝大部分消费者安全意识不足。Page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