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参考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高考试题大多给出“参考答案”,但是人们对“参考答案”的认识却有很多偏差。很多官方文件(例如“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题目样例”)、半官方资料(例如“阅卷纵横”)里,“参考答案”赫然在列;很多热门备考书籍(例如“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里,也原样照搬。于是“参考答案”在人们心目中就具有了“圣旨”般的权威地位,人们称之为“标准答案”,或简称为“标答”。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在语文备考中危害极大。语文备考有两项任务:一、明确答题的思路、步骤,二、激发、充实积淀内涵。因为“参考答案”大多未能展示清晰的思路,所以第一项任务落空;因为“参考答案”谬误甚多,所以第二项任务也难以实现。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是提供给阅卷人员评分的一种参考,并非考生备考或考场答题的准绳。“普考”“自考”皆然。第一、“参考答案”并非最佳答案,而是一种分寸尺度的提示。[例1·2010年山东课标卷·16]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参考答案】(菊花)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人工养殖观赏花卉,依据花序、花期、花瓣分为多种类型,可供食用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征。这则“参考答案”正好50字,符合题目要求。但有两个要点缺失:菊花分类的“花径”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这应该不是命题人水平所致;它应该是在向阅卷人展示一种评分的分寸——缺失某一个或两个要点,可以给满分。但是,如果把这则“参考答案”神圣化为备考的金科玉律。我们就会有些恍惚:为什么花序、花期、花径、花瓣四项分类标准里,独独剔除“花径”?为什么“高雅不屈的象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要保留前者去掉后者?因此,备考中教师和学生要自己作答,得出“备考答案”。【备考答案一】(菊花)是栽培历史悠久的观赏花卉,依花序、花期、花径、花瓣分多种类型,可食用药用,是象征高雅不屈的艺术题材。【备考答案二】(菊花)是栽培历史悠久的观赏花卉,依花的序、径、瓣和花期分多种类型,可供食用药用,是象征高雅不屈的艺术题材。[例2·2012年全国课标卷·17]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参考答案示例】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直观看,这则“参考答案示例”前后两句不整齐。这点虽与示例有差异,但并不违背题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的要求。这应该是对阅卷不要过高要求两句像例句一样整齐“对偶”的提示。深入一点儿看,“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这一表述,是违背常识的。这不会是命题人的常识欠缺,而是一种阅卷分寸的提示——不要在“常识”层面苛求考生。当然,如果把这则“参考答案示例”当做备考的最高准则。就不但限制了同学们语言的追求,而且混沌了他们常识认知。我们总得做的好一些,精一些,总得合情合理。【备考答案示例一】青松在千仞绝顶的岩壁挺立,意在昭告我们:人格至上;细草从万钧巨石的缝隙钻出,意在提醒我们:重压何惧?【备考答案示例二】寒窗向灯红酒绿的街衢紧闭,意在警示我们:远离诱惑;桌灯在长明彻夜的凌晨未灭,意在叮嘱我们:奋斗不息。[例3·2007北京大学“自考”试题]请随意默写一首五言绝句,再在每一句合适的地方增加两个字,使之成为七言绝句,诗歌意境不一定相同。【参考答案示例】遥望白日依山尽,俯察黄河入海流。诸君欲穷千里目,何妨更上一层楼?这则“参考答案示例”意境平庸,不合格律,严格说已经不是“七言绝句”。这当然不表明命题人思想平庸,不通格律。它应该是对阅卷标准的一种提示:不追求意境,不要求平仄。同学在考场上可以不追求,不要求,在备考中不可以不追求,不要求。因为两项备考任务要实现,我们要把高考作为素质提升的鞭策。【备考答案示例一】半轮白日依山尽,万里黄河入海流。我辈欲穷千里目,相邀更上一层楼。【备考答案示例二】不畏危楼高百尺,擎云手可摘星辰。莫言不敢高声语,谁道恐惊天上人?第二、“参考答案”很多并非恰切中肯,而是谬误层出不穷。[例1·2011年全国课标卷·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题目给出的这个长句的核心(重要信息)是:“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次要信息包括两部分:“为建立……所做的工作”和“为促成……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样,一主二辅,分割信息,本可以得出清晰的“长改短”的句式转换。可命题人居然给出了如下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参考答案”无论内容还是组织,都呈混乱状态,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备考中如果迷信这种答案,当然没有思路可循。逐次提取重要信息,可以得出如下“备考答案”。【备考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了解了他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了解了他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例2·2007年全国Ⅱ卷·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这到题目有两问。第一问的相关文字是: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第二问的相关文字是: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参考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回答问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文本要点无一遗漏,回答无一词无根据”,而这两个“参考答案”可以说是粗枝大叶,不但漏洞不少,而且谬误迭出。①中的“名不副实”,是一个贬义成语;而“天涯海角”这个地方的状况是名称不好,实际不错。这里贬词褒用。②题目问“为什么开玩笑”?文本明明是“我们当时说笑话”。“玩笑”和“笑话”可不是可以随意置换的词语:“玩笑”一般有特定对象,“笑话”一般没有。“参考答案”说“‘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文本明明是“‘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是”和“有”也是混淆不得的。例如命题专家“有”一只宠物狗,并不表明他就“是”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备考的目的,就是要弄明白思路:比较信息、筛选、提取、转化重要信息并将答案要点连缀成清晰、连贯的文句或文段的过程。第一问、提取、转化重要信息: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天涯”,原意是天之尽头,荒凉冷落(往昔);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没想到现在交通发达,还有多种经济,实际要比名称好很多(现今)。第二问、提取、转化重要信息: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海角”竟然有大块的奇拔岩石,出乎“我”的意外(远因);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座岩石相偎相倚,面对浪打风吹,引发我们的美好遐想(近因);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石间适宜坐谈,环境怡人(环境);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这石缝里真适合年青人谈情说爱(促发)。【备考答案】①“天涯”,原意是天之尽头,荒凉冷落,没想到现在交通发达,还有多种经济。实际要比名称好很多,因此说“这哪里是天涯”。②“海角”竟然有大块的奇拔岩石,出乎“我”的意外,两座岩石相偎相倚,面对浪打风吹,引发我们的美好遐想,石间适宜坐谈,环境怡人——这石缝里真适合年青人谈情说爱。因此说出了笑话。不迷信“参考答案”,按合理的思路思考回答问题,叫有板有眼,每完成一道题目,同学们的语文素养会坚实地迈进一步——这是将应试能力纳入素质教育的真正的语文备考。[例3·2009年全国一卷·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参考答案】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我们一起到“文章第一段”,领略一下作者描写的戈壁滩,看看其特点是不是与“参考答案”所认定的一样。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提取、转化重要信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笔直的新修的公路,是石油工人在戈壁滩上构建的鲜明符号、杰出成果,代表着石油工人开发戈壁滩一往无前的雄心壮志,它使得戈壁滩有了崭新的面貌和勃勃生机。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茫茫戈壁,黄沙漫漫,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戈壁,辽阔无边。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穹隆开阔,云朵升腾,一派雄浑壮阔的景象。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开阔的戈壁,偶见草棵,像是残棋,富有古老的哲理。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生死艰难博弈,启迪力量与勇气的遐思。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到处冷灰色,显得单调。【备考答案】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戈壁滩的特点是:古老雄浑、壮阔无垠、荒凉单调、生存艰难,但有了崭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机。这种“参考答案”疏漏的现象,由来已久,遍地开花,俯拾即是。[例4·2008年全国一卷·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题目出自文本(季羡林《马缨花》)第三段: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这道题目相关的还有文本的第一、第二段: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