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支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金融支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姓名:刘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指导教师:刘坚;董天风20030410网络金融支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作者:刘哲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似文献(5条)1.期刊论文刘正.LIUZheng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我国网络金融法的完善-中国流通经济2007,21(1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对我国金融业、网络金融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网络金融方面的法规存在较多问题,包括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的发行与监管以及与国际接轨等,对此我国应完善电子银行管理办法,修改电子签名法及其相关法规,完善小额电子支付系统的法规,制定大额电子支付系统的法规,建立有关电子信用证的法规,以新的票据法规范可流通的电子票据.在此过程中,还必须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最终促进我国网络金融业的发展.2.学位论文王飞基于可信第三方银行卡网上支付系统研究2007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基于互联网的支付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银行卡网上支付由于其实时性、便捷性,成为网上B2C业务的一种主要支付手段。本文探讨了国外典型的银行卡网上支付系统——基于可信第三方(TrustedThirdPartyTTP)的B2C安全支付认证模型的支付机制。分析表明该模型能保障交易中各参与者的信息隐私,更大程度地降低在线购买的风险,进而提高采用在线支付方式的意愿。当然理论的完美并不代表市场的成功。这种支付机制并没有在国内得到广泛的接受,然而其可信第三方的思想的提出却促成了第三方支付在中国蓬勃发展。本文进一步探讨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银行卡网上支付的支付机制,并进一步剖析我国网上支付现状以及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文章从中央银行面对网上支付的挑战入手,对加强网上支付监管,规范、发展网上支付业务,健全网上支付规则,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支付清算体系的构想,在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督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解决网上支付问题提供思路。在第三章的论述中,文章集中探讨了中国网上支付出现的问题。其中网上支付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信用问题最为突出,这也是人们在进行大额交易时所持有的谨慎心态等诸多因素决定的。该问题是与网上支付系统紧密相连却又是独立于支付系统之外的,其解决必须通过引入约束交易双方行为的相应机制才能完成。虽然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服务能为电子商务交易提供一个交易资金流动的安全通道,但资金流是否在这一通道上运动,即电子商务交易是否实际发生,却不取决于这一通道的安全性,而是取决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用问题,这一结论是基于网民购物的实际体验及相关权威的互联网调查报告的结果得出的。并且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如果交于网上银行来解决的话,从专业化和效率方面来讲是网上银行不能胜任的,有效的对策是引入新的支付机制,将信用问题与支付问题能结合起来解决。在文章的第四章,集中论述了可信第三方这一支付模式出现的必然性。运用了博弈论的相关模型对这一必然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仲裁功能的强弱决定折现因子的大小,进而影响子博弈纳什均衡。也就是说支付中介即可信第三方监督功能确保信用是决定交易能否持续发生的关键因素。得出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由于网络的虚拟化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劣质品驱逐良质品的“柠檬”效应,导致市场萎缩或不存在。也就是逆向选择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在本文中所引入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信用和支付问题的支付机制是第三方支付,也是可信第三方支付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所谓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机构是提供支付的信用保证的一个解决方式的机构,它是一个得到批准有该方面的经营权,并与各商业银行签有协议的第三方支付结算的机构,其目的是能与公用网更好地挂接,以解决银行与公用网挂接经营单一和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它可以向社会提供信用保障,承担因不安全而出现索赔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因此,它本身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向社会的法律保证的承诺,被专家认为是中国发展电子商务解决支付瓶颈的一个方向。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改造支付流程来约束交易双方的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彼此对双方信用的猜疑,增加对网上购物的可信度。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第三方支付机制中存在的资金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即在途资金问题。所谓在途资金就是由于对付款人和收款人异步记账所带来的账务影响而造成的。也就是说在对收款方账户进行抵消记账前,对发起支付一方的银行账户进行贷款(如使用支票的借记交易中)或者扣款(如使用支付命令发起的贷记转账交易中)所引起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文章论述了在途资金形成机制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模式在途资盒由于缺乏资金监管而造成的潜在的金融风险。虽然支付平台的种种安排是为了增加网上交易的交易信心,维护公正性,但是一方面由于在途资金存在着价值,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参与者更多的情况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会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自身成为在途资金的极大化收益者,从而影响到资金的周转进而影响到支付系统的支付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参与者大多代行银行职能,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这就可能出现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而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这些也为第7章有关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提供了伏笔。本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1.运用了博弈论的相关模型对可信第三方出现的这一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并且在论证的过程引入了相应变量、函数,使论证过程更加清晰。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仲裁功能的强弱决定折现因子的大小,进而影响子博弈纳什均衡。也就是说支付中介即可信第三方监督功能确保信用是决定交易能否持续发生的关键因素。得出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由于网络的虚拟化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带来经济效率的损失。2.针对在途资金问题,通过论述在途资金的形成机制论述了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网上支付模式形成的在途资金的影响及风险。这有助于人们以专业的、全新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3.基于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若干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考虑其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合理的构想,提出网上支付清算中心。建立中国的网上支付工具和网上支付资金清算体系,并纳入国家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由于网络金融具有快速远程处理功能,这虽然为便捷、高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但也使支付、清算风险的波及速度变快,范围变广。风险的积聚与发生可能就在同一时间内,使预防风险变得困难。因此网上支付行为在其发展初期就规范其行为,纳入国家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并接受央行监管,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文并未深入分析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的尤其是在第三章提出的网上支付行为的各方面问题。比如支付安全问题、支付技术、支付工具的创新问题等。这也是我的缺陷所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我是经济类专业,只能综合利用管理科学、金融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作为分析手段,在相关技术领域不沉溺于细致的描述,而是在逻辑层次上对各项技术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为网上支付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第二;本文在网上支付清算中心的构想中,只是出于中央银行监管的思路来看待如何解决第三方网上支付行为的金融风险问题,但是并未深入探讨如何实施具体策略来避免或者减少第三方支付行为的在途资金问题。文章的建议可能更有利于网上银行的发展。或许布鲁斯萨·莫斯说的好:通过市场来决定哪种服务提供的支付方式更能提高支付效率。而这也正是我想要表达的。3.学位论文岳中刚银行卡业:竞争与规制研究2006近50年以来,货币支付系统最为显著的进步是银行卡业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银行卡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整个支付系统的效率,而且是高收益的个人金融业务,其发展前景受到了商业银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银行卡业的特殊性,即银行卡业是由众多竞争性的银行为了相互利益,在一定协议基础上的联合经营。银行卡业的有关规则和共同定价机制等,近年来不断受到零售商、监管机构以及学术界的争议。我国银行卡发行比较晚,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产业。中国政府也意识到银行卡业对支付系统和银行竞争力的巨大影响,在1993年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金卡工程”,2002年中国银联的成立使银行卡业形成了新的资源整合机制,初步形成了联网通用与持卡交易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在中国,大型零售商户抵制刷卡消费的行动时有发生,跨行取款、查询等一系列的收费事件使得消费者对银联擅用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的质疑不断增多。银行卡业是典型的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具有复杂的网络的外部性。若监管机构简单地运用传统“单边市场”的政府规制理论进行干预,将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公共政策。这些错误的结论和公共政策又将导致银行卡网络交易量的降低,从而阻碍银行卡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因此,研究银行卡业的经济特征、竞争机制以及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规制措施,对发展中的中国银行卡业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结合网络经济学及其衍生的双边市场理论,以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为制度背景,系统地研究银行卡业POS网络和ATM网络的运营规则、定价机制和竞争模式以及各参与主体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竞合”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促进竞争为目标,依据激励性规制理论和银行卡的网络金融特征设计社会合意的规制措施。本文内容共由八章组成,这八章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通过对银行卡业发展历程以及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银行卡业竞争与规制问题的研究是电子支付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然后综述了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给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支付方式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来研究银行卡消费对于促进国内消费需求,进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本部分利用1999—2005年的季度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银行卡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第三部分对银行卡业POS网络特征、参与主体的竞争机制及相应的规制设计进行系统研究,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组成。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双边市场定价问题以及不同于普通“单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对反垄断问题的影响,并利用双边市场的相关理论分析银行卡业的产业特征。第四章分别从交换费的合理性、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与社会最优交换费的偏离以及交换费的共同定价机制对银行卡业竞争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POS网络的交换费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第五章分析国际银行卡组织的市场结构以及相关的运营规则,从引入竞争的视角,通过理论模型和有关经验证据分析了银行卡组织的竞争效应。第六章主要研究了消费者转换成本对发卡市场竞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银行卡的转换成本予以经验估算,最后分析了收单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我国收单市场定价制度的演变。第四部分分析了银行卡业ATM网络复杂的运作机制,从网络效应、银行竞争和治理结构等方面回顾了ATM网络兼容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银行ATM定价策略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市场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依据相关研究结论,探讨了我国ATM网络的发展和相关规制措施。第五部分根据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基于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现状,对目前制约银行卡业发展的制度设计、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动态规制体系、加快受理市场建设以及实施差别定价等监管思路和发展建议。本文从产业组织和双边市场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银行卡业,可能取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银行卡消费额分别在1﹪、5﹪的显著水平上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GDP总量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我国银行卡的受理环境不佳和居民偏好现金消费的习惯,使得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支付方式的相应变化。2、本文利用双边市场理论,对银行卡业的运作机制和产业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针对发卡市场竞争、银行卡组织竞争与交换费的相关性不确定问题,本文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从发卡行市场集中度与交换费的相关性、发卡行与收单行市场集中度的差与交换费的相关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4、本文提出不能单向静态地研究银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