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班班通”中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姚李职高张金龙[内容摘要]多媒体教学在科学学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纵观近几年市级区级举行的“科学优质课竞赛”“课改之星”等活动中,所有参赛选手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使用多媒体,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为科学教学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领略到了它的巨大魅力。但是,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更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存在一些误区。[关键词]科学、多媒体、教学、误区、对策[正文]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科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和跨越时空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但是,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更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之一:不恰当地追求多媒体效果,忽视对教学的干扰。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制作课件,但一些课件成了表面精彩纷呈、但内容空泛。不注意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体现。如:有些教师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些“花”、“好玩”的课件,恰恰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以上情况,我有以下对策: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为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也就是说设计课件时,要注意课件的实用性课件制作的精力要花费在解决疑难上,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要制作成动画过程,必要的还要制作成三维动画过程,而且动画过程应尽量逼真以启迪学生思维,突破难点。对一些附属的不重要的内容,如片头、片尾、背景等,只要清新、流畅、与主题和谐一致即可,不宜过分装饰、渲染。误区之二:信息过量和内容苍白一个多媒体课件它可以包含很多内容。这是多媒体的一大优势。我们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于是在制作时就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统统加入课件中,这样,教师上课时为了展示完所有内容,操作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的消化,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处理和理解。一个实验过程尚未看完,一个重点尚未记下来,就得马上转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记笔记,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感觉像是贪吃多了一样,消化不良。这只能是“蜻蜓点水,广而不惊”,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针对以上情况,我有以下对策:其一,根据课题,就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编写多媒体教案,创作多媒体脚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筛选内容,精挑内容,抛弃一切与教学无关的东西,从而确定课件内容的多少。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太多,避免重复内容。既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兴趣,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记笔记,思考,讨论等,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之间的矛盾;其二,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及心理状态来整体构思,整合资料。注意收集多媒体素材,构建教师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和难点,便于理解;误区之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一味盲目使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有的教师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多媒体手段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多媒体代替学观察实物和亲自实验有句话说得好:“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观察和实验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锻炼能力机会。观察和实验是中学生获得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发挥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决不能一味地用电脑模拟实验画面去代替学生可以亲身、真正操作的实验,一味地用通过对电脑画面的观察去代替学生亲自对实物的观察。学自然必须动手实验和亲自观察,自然教学活动也需要动手实验和动脑相结合,在动手实验与动脑思维交汇中进行,即使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所花时间较多,但学生动手操作所学到的要比观看教师用电脑演示的收获大得多。2、用多媒体替代教师板书系统的板书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进行认知加工,形成新知识的支撑点,是学生梳理知识,内化和构建知识的桥梁,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现在有了多媒体,有些教师一节课下来没有一个板书,解题的过程,思考方法等凡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都纳入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完全替代了教师的板书.有时由于教师粗心大意输错了答案,使得课堂出现尴尬的局面,因为这个“电子黑板”不象普通黑板可以信手擦写3.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整个课件将整节课的结构按照教师的课前设想进行整合,学生只要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即可,这样压缩了学生从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环节,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长此以往,便会使学生独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或者过于注重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恐怕也不利.教师把留给学生思考的内容、需要学生口述的解题思路、思考方法都纳入课件展示给学生,常此以往,将会弱化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了.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有以下对策:其一,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留足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教师可利用这个时间空档深入学生中,随时关注学生反馈的信息,掌握最新动向;其二,能够演示的实验,最好不要用多媒体。有些学生实验要多让学生去做。其三,选择合适的媒体,有机组合。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多媒体计算机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传统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计算机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组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误区之四:主次颠倒,多媒体使用时机把握不当。课堂教学是45分钟的艺术,就如一首歌,要讲究起承转合。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好课堂教学的氛围。可教学中由于多媒体使用时机把握不当,常出现主次颠倒的现象。一课下来,学生好似看了一场电影,对书上的重难点还是一塌糊涂。我们教师必须明确,多媒体教学技术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热情,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疑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注意应用的合理性、科学性,适时、适度.我们如果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呢?我有以下对策:其一:用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之时在问题情景创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动感的画面,让静止的教学内容活起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其二.用于分散难点、突破重点之时每一堂课都有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集中精力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出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可视化,知识发展过程清晰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三.用于扩展和深化知识之时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整合,加强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我们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提供了机会和便利条件。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接受能力的状况予以扩展和深化。总之,科学教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就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去认真研究周围的事物,如果所有的现象、规律都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那么学生分析、研究事物的空间就狭小了,这不利于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培养,进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因此多媒体技术不是运用越多越好,我们也不能把应用多媒体技术当成上优质课,竞赛课的法宝,而是要做好恰当好处,在便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又不违背自然教学的基本原则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尽管多媒体的优势很多,但也有副作用。欲善其事,先熟其器。正确把握多媒体的优势与误区,扬长避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