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毒品说不”“吸毒容易戒毒难,戒毒容易绝毒难。”这是有过吸毒经历的人的共识。毒品不但不会使人解脱烦恼,而且会给人套上沉重的身体和精神枷锁。在2014年“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为了健康和未来——远离毒品。“吸毒对一个人的戕害简直是毁灭性的,而且它对家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极为恶劣。一旦吸毒成瘾,再想彻底戒断就非常困难了。据了解,在我国感染艾滋病的人群中,有半数以上是由于吸毒被传染上的,而在吸毒者中,有70%以上是青少年。因此,控制毒品的传播与蔓延,关键是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坚决不去尝试。傅继华说,这一方面要在青少年中普及有关毒品危害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对处在吸毒的边缘和刚刚开始吸毒的高危人群介绍怎样尽量减少毒品的危害。大多数青少年沾染上毒品,是因为图一时之快。傅继华告诉记者,初试毒品时,因为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会使人在短时间内精神焕发、体力充沛,甚至就像一些吸毒者所说,那种感觉是飘飘欲仙的。这也就是少数体育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而使用违禁药品的原因。然而,一旦吸食上毒品,对毒品的药物依赖性就会很快十分强烈地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吸食的时间间隔也会越来越短。这时,如果毒品供应不及时或是断顿,吸毒者遭受的痛苦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购买毒品,他们什么事都肯做,什么事也都能做得出来。因为毒品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承受,所以往往是一人吸毒,累及家人和朋友,在吸毒者中,十有八九最终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长期吸食毒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严重的损坏。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吸毒者一副骨瘦如柴、病魔缠身的样子,就是毒品破坏人体机能,使抵抗力下降的结果。而最可怕的,还是艾滋病、乙肝等病毒在吸毒者中的传播。”傅继华说,吸毒者开始时一般是口吸,但为了让毒品起效更快,可能很快就转为静脉注射。群居、共用注射器是吸毒人群的普遍特点,艾滋病病毒就很容易通过没有消毒的注射器进入这一人群并传播开来,随后感染给其他人群,如性滥交的人。在谈到如何减少毒品的危害时,傅继华说,对于陷入吸毒的人来说,要告诉他们,减少危害的根本办法是彻底戒毒,但这是十分困难的,若一时做不到,则应尽量延长不复吸的时间、改注射毒品的方式为口吸,若还做不到,应采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针具,使用消过毒的注射器。“这决不是鼓励或是纵容人们去尝试吸毒,其目的是减少吸毒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危害。”傅继华解释说,控制毒品的供应和对它的需求,这是长远之计,却不能在短期控制因吸毒而使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流行的问题。现在的现实是,毒品的泛滥在我国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打击毒品贩卖和供应等措施可能要许多年才能产生治本的明显效果,而艾滋病的传播则非常快。因此,在教育广大青少年拒绝毒品的同时,应该花大力气重点做好帮助那些有过吸毒史和刚刚开始吸毒的青少年的工作。告诉他们吸毒与疾病的关系,怎样避免被感染和传染他人,以把吸毒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是必须转变的一个宣传观念。“增强父母、老师与青少年的沟通,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他们,不让他们吸烟、喝酒……这些办法对于预防青少年吸毒是很有帮助的,当吸毒是一条通往毁灭的不归路的思想植入青少年的心里,毒品自然也就无机可乘了。”傅继华说。让健康生活伴随青少年绝望、堕落、屈辱,直到死亡,这些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那么遥远、陌生的字眼,一旦与毒品沾染上关系的时候,就会成为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毒品带来的危害是如此之大,以至我们与毒品的较量,不亚于一场战争。作为社会上最为活跃、最容易受不良行为习惯侵蚀的群体,青少年成为毒品的“易感人群”,多少青少年在有意无意中沾染上毒品而一发不可收,殃及家人,危害社会。可怕的是,瘾君子们在接触毒品之前,有的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对毒品的需要,不会成瘾,有的对腐化、奢靡的生活方式心向往之,这些都为陷入毒品的陷阱埋下了巨大隐患。现在的青少年,面临着诸多学习、工作的压力和新鲜事物的诱惑,加之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对社会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使他们常常要寻求″刺激″来摆脱烦恼和压力,这就让毒品的传播有机可乘。翻开一卷卷吸毒者的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其中不乏那些在校学习成绩较差、家庭环境恶劣或是与社会上游手好闲者有亲密接触的青少年。他们与父母、老师缺乏沟通与交流,生活在自己制造的阴影之中。不能在正常的社会群体中获得帮助和理解,他们只好在烟、酒、娱乐场所中放纵自己、发泄情绪。长期与贩毒、吸毒者接触的刑警介绍,在校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与家人产生矛盾,负气出走,从而与社会闲散人员交上朋友;青年人为解脱工作压力,在夜总会、迪厅等娱乐场所放松、疯狂,是最终被毒贩子误导,沾染上毒品的主要渠道。然而,毒品贩子决不是善意的助人者,毒品也只能造成短暂的虚幻感觉,它不但不会使人解脱烦恼,还会给人戴上沉重的经济、身心上的枷锁。因此,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让毒品远离健康人群的最有效办法。现实告诉我们,多一些对边缘青少年的关爱和帮助,让传媒中少一些对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渲染,青少年接触毒品的几率就会少得多。为了健康与未来,让我们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伴随青少年的成长。毒品正在走近青少年如果把毒品比作猛虎,那么它最容易下手的就是青少年了;如果把毒品比作瘟疫,那么最容易感染的也是青少年。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至2000年底,我国记录在册的吸毒人数为85万人,仅据全国各地的有关禁、戒毒机构提供的资料表明:青少年组所占比例为83.6%,年龄较大的往往在农村,而城镇青少年吸毒所占的比例更大,最小的不到10岁。复吸率居高不下,约有70%吸毒者曾戒过毒,但有的地区复吸率高达98%以上。经过强制戒毒后,复吸率也在90%以上。在我国一些地方,4号海洛因成瘾者的复吸率竟达100%。其中,25岁以下的吸毒者绝大多数是滥用海洛因类毒品。在吸毒者中,由于无知、好奇被他人引诱而吸毒的比例极高。一项对吸毒者的调查表明,由于好奇而吸毒的占84.4%,被他人引诱而吸毒的占10.8%。吸毒诱因之一无知好奇一项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有一位青年董某,听说毒品能让人舒经活络、备感享受,便萌生试一试的念头,这一试就再也不能自拔。最终,他为筹集毒资而抢劫出租车,被公安机关抓获。还有,由于对毒品的无知,有的女孩子听说吸毒能减肥,竟信以为真,结果生命逝去的速度比体重减轻的速度还要快。抱着“找一下吸毒的感觉”、“抽着玩玩”、“尝尝新鲜”、“我只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我不信它有那么神”、“吸一口不要紧”等心态,在毒品面前放任你的好奇心,就好比在悬崖边抬脚试探崖底有多深一样危险。有一位戒毒者在叙述吸毒史时说:“一次一位朋友给我一支香烟,并用手指挑了很少一点白粉放了进去。我想这么一点点是不会上瘾的,就接过来抽了,当时只感觉到恶心呕吐。第二次又抽了一支,这次找到了感觉,谁知这一尝出味道,就上瘾,一发而不可收。没想到这是致命的一口呀!”吸毒诱因之二上当受骗有不少青少年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毒贩诱骗而吸毒的。毒品贩子为躲人耳目,同时为了“以贩养吸”,往往设下一些陷阱拉一个下水。这些陷阱有花言巧语、请客吃饭、递烟、诱骗服用掺有毒品的食物饮料等。青少年常常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毒贩子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六亲不认,何惜牺牲几个少年儿童!有对毒贩子夫妇,利用赊账供毒的方式,诱骗了76名青少年吸毒成瘾,不但榨干了他们的钱财,还致使其中4人因吸毒过量而死亡。这些青少年至少犯了三个错误:一是缺乏警觉、戒备意识,对诱惑没能提高警惕,轻信断送了大好前程,甚至赔上了宝贵的生命;二是发现自己吸毒后,缺乏主见,意志薄弱,没能及时向人求助;三是没向公安机关报告,使毒贩逍遥法外,危害社会。吸毒诱因之三盲目追求享乐与来自同伴的不良影响有些青少年认为吸毒时髦、气派,是高档消费和富有的象征。他们不知道再有什么能满足个人享受了,“好吃的也吃过了,好玩的也玩过了;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只要有卖的,只要能吃的,差不多都见识了。得,抽就抽点吧,也不枉来世上一遭”。有些人就是这样尝试着吸毒的,可这一抽上,就把父母辛苦积攒的家业很快抽光,并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另外一些来自家庭成员不良影响,也使青少年耳濡目染,沾上毒品。有位少女12岁就跟母亲学会了吸毒,14岁就不得不出卖肉体以赚取母女二人吸毒所需费用。在戒毒所里,女儿开始醒悟,母亲却利用强制戒毒期满的机会,骗取了女儿仅有的1000元戒毒费,一去没有音信。1997年的某日,毒瘾缠身的女儿冲向一正在行驶中的出租车,自杀未成,脸上却留下了永久的疤痕。吸毒诱因之四生活事业受挫,逃避现实一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紧张、高考受挫以及待业等不顺心的事引起精神苦闷,情绪低落,想以吸毒麻醉自己。这种混沌的心态,结局只能是搭上死亡的快车。何某从小到大,学习一帆风顺,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然而班上转来的同学,成绩很好,“威胁”了他第一名的地位,他开始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期末考试最后一门还没考完,新同学领先5分,于是他自尊心受挫,面子上挂不住了。在考最后一门时,他孤注一掷,采取作弊的形式,结果可想而知。名誉扫地,处分、检讨接踵而来,一直太顺利的他被悔恨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无法承受和面对这一切,于是逃遁在毒品的虚幻梦境中,又演绎了一幕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悲剧!吸毒诱因之五逆反心理有的人是为了给吸毒者做出戒毒的榜样,不信吸毒戒不了而吸毒;还有的被激将而吸毒。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妻子吸毒后屡戒不能,丈夫见她那乞求毒品失魂落魄的样子说,怎么就没有出息,我抽几次,然后戒给你看。可是这位丈夫抽了几次后,不但未戒了,反而与妻子一同沦为瘾君子。一个搞贩运的个体老板这样自述:“我老去海南、湛江做生意,那边的老板不少都吸粉。解放前那些抽大烟的,一解放,不让抽,不都照样戒了?为赌气,我真的抽上了,可抽上之后还真戒不了了。”这种“你不让我干,我偏要试试”的逆反心理不仅大人有,孩子也有。“你不是忙自己的吗?不管我,我就给你闯祸,看你还管不管我。”家长不让他与那些有不良习性的青少年玩,他就偏要赌气同那些素有劣迹的少年厮混在一起,一起抽烟喝酒乃至吸毒!正是这种逆反心理,使一些年轻人把自己推向人生的尽头。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