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六章城市防洪民国时期,益阳城没有防洪设施,城区常被水淹,有时一年数次,延续三、四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河湖整治和城市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1952年建成从担八仑至团林垸(资阳区与沅江市的交接处)的长春垸防洪大堤(长30公里);1958年修建河南沿江防洪大堤(长1350米);1960年修建河北沿江防洪大堤(长7200米);接着又建起与城区防洪大堤配套的贺家桥、东门口、鹅羊池、秀峰湖、陈家垸子、西流湾等排渍泵站。以后多次地加高、培厚大堤,在堤外侧用块石护坡,在堤内侧筑子堤、在堤面建防浪墙,并相继扩建、改建了各排渍泵站,城市防洪能力逐步增加。1955年以后,主城区再没被洪水淹过,不仅经受住了1988年特大秋汛的考验,而且挡住了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1995年,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水利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益阳市中心城区防洪工程建设规划》。1996-2011年开始,按此规划做了3件大事,完成了11项工程。3件大事:①按100年一遇或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重建或加高加固防洪大堤10596米(接城堤街口子至资江三桥的河北沿江大堤长9081米,裴公亭到康富北路的河南大堤长1515米),②建成河南、河北2段沿江风光带共长5087米(裴公亭至大渡口渡口码头长1845米,资江一桥至资江三桥长3242米);③搬走了南岸阻碍资江行洪的小边鱼山,削走了半个大边鱼山,拓宽资江娘娘庙卡口河道长1121米(最窄处拓宽55米),扩大了城区资江河道的行洪能力。这些工程的完成,不仅大大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而且建成的滨江风光带及高标准大堤,为益阳新添了亮丽的景点,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健身娱乐和休闲的场所。从1950年至2002年,益阳市城市防洪工作由市建设部门负责的。2002年9月20日,中共益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城市防洪工作移交给市水利部门。有关城市防洪设施管理的内容由第十七章第四节记述。第一节民国时期益阳城区的防洪设施民国时期的益阳城,城区分布于地势低平的资江以北沿河一带,南临资江,北有金花湖、马良湖,水网交错,春至夏秋,常遭洪水侵袭。清代,为防御洪水,先后于益阳旧城西、北、东修筑起沿河垸、拙公垸、永兴垸、长春垸、合兴垸、中州垸、夏子口东垸、夏子口西垸共8个垸。这些堤垸,按各垸地形各筑一圈,各保一方,规模不大。如长春垸堤全长仅906米。而且,这些堤垸,堤身不高,不能抵御较大洪水,致经常倒溃。民国初年筑接城堤(从新桥河镇的沙嘴至三堡栅栏巷),成为长春等14垸的屏障。但因土陵港入资江处没有堵口建闸,洪水常从土陵港倒灌到城北老安桥一带。同时,因接城堤低矮、单薄,难以抵御较大洪水。至民国未年,益阳城区一直位居上述堤垸之外,汛期只有城内可依仗城垣挡水和三堡(栅栏巷)以上靠接城堤挡水,而城内和三堡(栅栏巷)以上地区只占整个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城区其它四分之三的地方(从西门至三堡栅栏巷和东门以下)均未设防。而且,益阳城垣年久失修,至民国时期已残缺不全,防洪能力极为有限。时间稍长,洪水从下水道浸入城内。城区水淹,有时一年连续数次,延续三、四个月之久。民国时期38年(1911~1949年),有21年街区被淹。第二节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一、1950~1965年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市人民政府把修筑堤垸作为重要政务之一,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河湖整治。从1949年至1965年,主要完成了以下工程:(一)整修原有堤垸1949年冬,人民政府采用以工代赈办法,每个工发大米1公斤,由各垸堤务局各自加修堤段。1949~1951年,耗用堤粮稻谷50万公斤,整修原有堤垸,完成土方6.8万立方米。(二)新建长春防洪大堤1952年,湖南省整治南洞庭湖,将益阳市河北市区的长春、过鹿坪、香铺仑原有各小堤垸整合为长春大垸,修建从担八仑至团林垸(原益阳市与沅江市的交接处)的长春大堤。大堤全长30公里,是在原各小堤垸沿资江堤的基础上,裁弯取直,延伸连接,加高加固而成。1952年10月动工,1953年2月竣工。1954年和1955年特大洪水过后,又大规模加高加固长春防洪大堤,一般高程达38.2米(本志所记洪水水位及防洪大堤高程均采用吴淞标高),堤面宽5米。长春防洪大堤的城区段(从接城堤街口子至清水潭),长6435米。1960年河北防洪大堤建成后,该堤段成为第二道堤,未直接起防洪作用。(三)整修接城堤险段1954年1955年,益阳市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水,1955年洪水过后即整修接城堤自洞口栈以西500米险段,抛放块石2250立方米,培坡加固大堤。(四)建新石堤1955年11月,对历次被洪水冲刷最厉害的从大水坪横堤至将军庙的大水坪堤段改修成防洪石堤,耗资4万元。后来人称此段大堤为新石堤。(五)新建河南防洪大堤见第十三章第三节《河南大堤新建工程》。(六)新建秀峰湖调节闸。见第四章《城市下水》第六节中的《新建秀峰湖调节闸、秀峰湖排渍泵站》。(七)新建河北防洪大堤见第十三章第四节《河北大堤新建工程》。(八)新建贺家桥和东门口排渍泵站见第四章《城市下水》第五节中的《新建贺家桥、东门口2个防洪闸和2个排渍泵站》。(九)新建栅栏巷排渍泵站见第四章《城市下水》第五节中的《新建金花湖排水片的栅栏巷防洪闸排渍泵站》。二、1966~1977年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一)1967年扩建河北防洪大堤、新建东门口至永丰院防洪大堤见第十三章第五节《1967年扩建河北大堤工程》。(二)新建秀峰渠、秀峰湖排渍泵站和陈家垸子排渍泵站见第四章《城市下水》第六节的有关内容。三、1978~1993年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一)全面整修河北防洪大堤详见第十三章第十一节《河北大堤全面整修工程》。(二)新建长春防洪大堤防洪闸5座分3次修建的:第1次是在1984年,新建五一东路时,分别在中医院、西门口、市三中五一东路穿越长春防洪大堤之处,各修建1座大堤防洪闸门。闸门跨度10米,门框为钢筋砼结构,闸门为两层间距1米的木板。关闸时,将木质间板装上,并在中间填土。第2次是1988年,改建扩建长春防洪大堤至迎春路的人民路北段,在人民路穿过长春防洪大堤的地方,建成跨度为7米的钢筋砼防洪大堤闸门1座。第3次是在1993年,扩建、改造长春防洪大堤至迎春路的三益街北段,在三益街穿过长春防洪大堤的地方,建跨度为10米的钢筋砼防洪闸门1座。(三)扩建贺家桥、东门口两个排渍泵站见第四章第八节第二目中的《扩建贺家桥、东门口两个排渍泵站》。(四)新建西流湾排渍泵站1993年,由原小市水利局筹集资金,在粟公港的秀峰渠口上建成西流湾排渍泵站。(五)新建鹅羊池排渍泵站见第四章第八节第二目中的《新建鹅羊池排渍泵站》。四、1994~2011年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一)编制益阳市城区防洪工程建设规划1995年特大洪灾以后,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水利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益阳市中心城区防洪工程建设规划》。1998年2月7日,市委、市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加快长春垸、烂泥湖垸城区地段防洪工程建设步伐的决定》(益发[1998]1号文件),批准《益阳市中心城区防洪工程建设规划》,决定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中心城区建立南北两个防洪保护圈。江南防洪保护圈大堤从志溪河口至资江二桥,再转向东南沿长常高速公路抵益阳农校丘岗地,全长16750米。江北防洪保护圈大堤从长春垸窑湾沿资江北岸至资江二大桥,再转向西北沿长常高速公路抵钟塘湾,然后转向西南新修防洪隔堤与窑湾沿江大堤相接,全长16190米。南北两个防洪保护圈的防洪大堤共长32940米。根据规划,中心城区防洪工程建设主要有六大建设项目,即:⑴修建中心城区南北防洪大堤,共长15140米,以资江一大桥东侧为标准点,堤顶高程为39.05米,另加0.75米高的防浪墙,堤面宽10米。⑵新修钟塘湾至窑湾的防洪隔堤,全长2350米。⑶完成南北两个防洪保护圈内长常高速公路之下的桥孔、涵闸等防洪配套工程建设任务。⑷拓宽娘娘庙、资江一大桥、斗魁塔三处阻水卡口,拆除沿江所有阻水建筑,一并疏通河道。⑸完成西流湾和贺家桥电排机埠的续建、扩建工程,并在三台塔和团洲地域分别新建两个中型电排机埠。⑹改造沿江旧城,新修沿江大道,修复古城墙,新建滨江风光带。(二)城区城市防洪工程及沿江风光带建设见第十三章第十六节《城市防洪及沿江风光带建设工程》。(三)贺家桥、东门口排渍泵站设备更新1998年和2000年,分别投资30万元和20万元,更新了贺家桥、东门口两个排渍泵站。(四)改造、扩建一桥南陈家垸子排渍泵站益阳地改市以前,该泵站由金花湖乡建设管理,1996年移交市建设部门管理。此泵站原是按农用标准建设的,装机容量小,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泵房破旧。1998年在改造建筑路时,将该泵站扩建、改造作为配套项目,统一安排由开发商投资建设,以秀峰渠所占的土地作价给开发商,偿还此泵站建设的工程款。陈家垸泵站改造、扩建工程,包括新建泵房,扩建调蓄池,破堤改造出水和自流闸门,增加机组,共投资120万元。(五)改建秀峰湖调节闸上世纪60年代整修秀峰湖时,在市交通局前的桃花仑西路下面,建有一个涵洞与市交通局西侧的秀峰渠相通,并在此涵洞上建有一闸门。闸门建在桃花仑西路中心位置,靠人力开关,且设备老化,不便于操作。1999年,废弃原有闸门,在涵洞靠秀峰湖一面修建了一新调节闸。由市大桥大堤管理所施工。第三节中心城区防汛抢险体制、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和管理机构一、中心城区防汛抢险体制(一)地改市前的情况1994年3月以前的益阳市,设有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在市防汛抢险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城区的防汛抢险工作。分管建设工作的副书记、副市长分别担任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的政委和指挥长。城区各街道办事处成立分指挥部,负责本辖区内防汛抢险工作;建设系统成立分指挥部,由市建委主任任指挥长,负责组织建设系统的人力物力投入城区的防汛抢险,并将本系统各单位及人员分配到各办事处,与办事处一起确保一方平安。各街道办事处分指挥部和建设系统分指挥部由市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统一指挥。(二)地改市以后的情况1994年3月地改市以后,设有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在市防汛抢险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城区的防汛抢险工作。分管建设工作的副书记(或市人大副主任)、副市长分别担任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的政委和指挥长。资阳区和赫山区分别成立有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两区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在区防汛抢险指挥部和市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的双层领导下,负责本辖区城区的防汛抢险工作。区里分管建设工作的副书记(或区人大副主任)、副区长分别担任区城区防汛抢险指挥部的政委和指挥长。建设系统成立分指挥部,由市建委主任任指挥长,负责组织建设系统的人力物力投入城区的防汛抢险,并将本系统各单位及人员分配到两区,与两区城区防汛指挥部一起确保城区平安。二、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机构从1949年8月起,至2002年止,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建设科、公用事业管理站、城市建设局、建设委员会等,下同)就是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维护、维修和管理的机构。从1949年8月至1978年12月,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维护、维修和管理。1978年12月至2002年,由市建设委员会和其所属的城市建设局一起负责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维护、维修和管理,包括负责汛期城区各排渍泵站的运行。基层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单位,1984年以前,是市政管理机构(市政队、市政工程公司、市政工程管理处);从1984年起,是市大桥大堤管理所。市大桥大堤管理所为市城市建设局的直属机构。市大桥大堤管理所机构人员情况见第十九章第十一节《市大桥大堤管理所》。第四节1995年和1996年洪水情况和市建设系统抗洪抢险概况一、1995年中心城区洪水情况和市建设系统抗洪抢险概况1995年6月30日至7月1日,170毫米的降雨量使资江河水暴涨,洪水流量达每秒1.1万立方米,城区最高水位达39.04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72米。城区防洪大堤有13处近5公里渗漏、泛水,险情严重堤段2处。城区秀峰湖垸、涌泉街垸等决口。讯期到来前,市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