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三章《城建重点工程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简介第一节五一西路新建工程五一西路是益阳市最早新建的城市主干道。1952年,市人民政府开工修建从向仓路至汽车路的五一西路。该路长1525米,宽8米,面积12200平方米,为泥结碎石路面,于1953年基本完成。1954-1956年,修建从向仓路到新石路的五一西路西段(长707米),是利用原有的街巷改建的,道路线型有拐弯,路面宽度也不一致(3~5米),面积2828平方米。1963年至1965年,对汽车路至向仓路的五一西路进行沥青表处理,它与河南路一起,成为益阳最早的两条柏油路。1973-1975年,市人民政府拓宽从汽车路至新石堤路的五一西路,同时将车行道改造成沥青表处理路面。道路扩宽情况:自新石堤路至向仓南路,路宽由3-5米扩到6米(其中车行道宽5米),面积增加到4242平方米;自向仓路至三益街的路段,长230米,宽由8米扩到20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面积增加到4600平方米;从三益街至汽车路的路段,长1295米,路宽由8米扩到30米(车行道扩宽到14米),面积增加到38850平方米。道路改造情况:道路结构,底层为25厘米厚的块石层,中层为8厘米厚的泥结碎石层。从汽车路至建新里的五一西路路段(长1798米,面积10788平方米)改造成沥青路面,其中,自人民路至建新里(长273米),沥青砼厚2.5厘米,其余部分沥青砼厚3.5厘米;自建新里至大水坪学校路段(长434米,面积2604平方米)为泥结砾石路面。工程完成后,五一西路全长2232米,道路面积47692平方米,其中,车行道面积24425平方米。第二节河南路(现滨江路)新建工程1954年特大洪水过后,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为避免水患,作出城市重点向河南地区发展的决策,并决定采取水灾后以工代赈的办法,新建从裴公亭至新堤嘴的河南路(现滨江路,下同)。与河南路新建作为一个项目一起开工的还有与河南路相接的两条支路:一是从大港口至长益公路的大桃北路,二是从资江南岸至资江瓷厂大门的瓷厂路。领导机构与工作班子:工程领导机构是市人民政府,工作班子是市人民政府成立的市河南道路修建工作组,工作组由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牵头,有干部6人。工程概况:(一)勘测、设计:从裴公亭至新堤嘴的河南路,长3260米。工程由市建设科2人担任勘测、设计以及工程业务。其设计原则是:便利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并能防止一定高程的水患,道路尽量做到直、平、高。其宽度、侧坡、高程各段不同:从大渡口至新堤嘴路段,长1560米,路面宽12米,填方部分侧坡为1︰1。从裴公路至大渡口路段,长1700米,路面宽10米,填方部分侧坡为1︰1.5,路面高度为海拨36米,最大纵坡5%;挖方部分侧坡为1︰1,道路最大纵坡为7%,路面高度为海拨37米。(二)土方工程:全线开挖土方和填土方共86201立方米。其中,从裴公亭至大渡口路段全部为填方,平均填高2.6米左右,地势较高路段填土1~1.5米,地势最低的陈家垸子水塘填土深度(最深)为3.5米。陈家垸子段淤泥深度为0.5~0.6米,不清淤,以填土压力将淤泥挤出路基之外,通过一定时间的压实、沉降稳定路基,采用块石护坡。从大渡口至新堤嘴路段既有填方,又有挖方。(三)路面工程:全线铺3.5米宽的碎石路面。同时,将原西流湾路拆下的麻石,重新铺在新路基路面上。(四)桥梁工程:改建木桥1座,即将粟公港上原有木桥向上游位移30米,架设于新建路基上。木桥仍为原有建筑式样。(五)涵洞工程:工程共计大小涵洞10道,其中较大的5道,分别修建在裴公路、白鹿路、中梅小学门口、中梅小学下面、医院上面,为箱式水涵,全长75米。每道箱涵长15米,宽0.4~0.6米,高0.8~1.2米,块石底板,用1︰2︰4三沙和块石砌筑的箱墙,上盖0.13~0.15厚的麻石。(五)拆迁:工程共拆民房50栋,计2300平方米;占用民田24.39亩。由郊区镇公所、派出所、办事处组织工作组(由干部、户籍警、人民代表组成),以基层干部为基础民主评议确定补偿,房屋每平方米补偿18000元的标准之内,根据实际情况评定,发给补偿费。先拆迁骨干、积极分子的房屋,后拆迁群众的房屋。全部拆迁的房屋19栋,112间,32户,134人;部分拆迁的房屋7栋,12间,7户,30人;退让的房屋11栋,55间,11户,40人。(六)田土补偿:根据1953年政务院颁发的国家建设及地方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和占用田亩面积、占用田户情况,分公私的不同,发给补偿费。私有土地以3年生产收入价值进行补偿,每亩田按全年收入300斤稻谷计算,补偿3年计900斤稻谷;公有土地以现有生产收入价值进行补偿,折合为每亩补偿88000元。对生活特殊困难者,另行照顾。施工:1954年8月17日,集中干部6人组成市河南道路修建工作组,领导该工程施工,至12月23日基本竣工,历时128天,实际工作日103天,2支线未全部完成。土方工程完全靠人工挖土、肩挑、平整、压实,每日平均出工421人,共计工43275个,平均运距120米,人日平均工效1.99立方米,先后参加修堤的人数1434人。(一)民工组织:民工由各街道办事处组织,每个办事处组成1个民工大队,一、二、三、四个办事处和郊区办事处共组成5个大队,大队长由办事处指定1名干部担任。大队下设中队、小队,由民工自选小队长1人;3小队为1中队,由办事处指定中队长1人;民工50人以下的办事处设领工员1人,100人以上设领工员2人,领工员由办事处指定,其工资由公家额外开支,领工员负责财经和思想等方面的工作。(二)民工人数:从8月19日开工至22日,各办事处出工人数逐步增加,其中8月22日各办事处出工人数:一办事处146人,二办事处113人,三办事处75人,四办事处109人,郊区办事处70人,合计513人。(三)民工工作时间:民工每天上午5︰30开工,下午4︰30收工,每日工作9小时(中间休息2次)。(四)民工报酬:采取“包工计件”,实行多劳多得:民工中,上等劳动力占总数的10%,中等劳动力占总数的55%,下等劳动力占总数35%。按上、中、下劳动力分别编组,按等发工资。挑土工贯彻标准担(1担80斤以上),按挑土运距长短规定每人每天挑土数,必须有规定的担数,才能记上1个工。不足担数,按实数打折。挖工方面,根据运距远近,规定1挖几挑,按挑土工的担数相应记工。如:运距100米,1人挖配4人挑,土质为生黄土,个别为硬黄土,中等劳动力日运100担(每担重100斤,40担为1立方米),每日工资6800元;运距40米以内的,每运土1立方米,工资2800元;运距100~200米的,每运土1立方米,工资3850元;运距200米以上的,每运土1立方米,工资5600元;运距200~250米的,每增加10米,增加175元。第三节河南大堤新建工程民国时期,西流湾沿河无挡水堤,汛期西流湾、秀峰湖一带遭水淹。益阳建市以后,资江以南地区得到迅速发展。1956年冬,中共益阳市委作出修建河南沿河大堤的决定,后又经益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相应决议。工程于1957年12月开工,至翌年4月底竣工。领导机构:领导机构是市委、市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12月20日成立河南大堤修筑指挥部,指挥部由副市长仇甬夫任指挥,市人民委员会农林水利科科长黄道生和桃花仑乡乡长李汉成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4人)、政治组(3人)、工程组(5人)、卫生组(益阳人民医院负责)、财务组等。工程概况:从白鹿湾至易家村渡口的河南大堤,长1522米。该大堤由建设科和养路段设计。设计在河南路的基础上修建,堤面海拔标高38.6米,堤基础平均宽20米,其中,最宽为粟公港桥处为52米,堤面宽8米,全堤要在河南路原有基础上平均加高2.5米,其中,加高最多在粟公港段,须加高8.5米,最少的地方加高2.4米。该工程共填土方6.5万多立方米。大堤工程包括在粟公港新建防洪闸3座。施工组织:1957年12月20日成立河南大堤修筑指挥部,12月26日完成了29户24栋民房的拆迁工作以及开工前的所有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市委书记、市长亲临工地指导,有关各单位的有力支持,12月27日有100名民工上堤,29日完成大堤基础清理。从12月30日起有180名民工上堤,以后每天上堤的民工均在180人以上。同时,市里各机关、部队、工矿企业、学校、居民委员会等均组织人员上堤担运土方。据不完全统计,前来参加挑土修堤的共有49个单位、21640人次,其中,最多的一天达3357人次。在参加运土的人群中,有市委书记、市长,有60多岁的老人,有大学生,有幼儿园的保幼员,有带病上工地的病人,有解放军官兵。投工的单位和个人,有的早晨5点钟到工地,有的一连干8小时不休息,有的还经常加夜班。参加建设的共9.38万人次,其中各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共投入义务劳动89000人日,其余4800人日的是以工代赈民工的投入。工程造价:本工程主要是由广大群众投入义务劳动建成的,广大群众共投入义务劳动89000人日,占本项目投入总工日数量的94.89%。政府的投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项工程款36000多元,其中,水闸26000元,房屋拆迁费7500元,路面铺修2000元,其它500元。二是民工4800人日的以工代赈投入。工程效果:河南大堤建成后,使金银山村440亩农田和880亩甩亩免遭洪水袭击,保证西流湾地区居民不再爱水淹之苦,确保了长益公路(桃花仑路)的畅通。第四节河北大堤新建工程自古以来,益阳城区无挡水堤防。1959年初,市委、市人民委员会作出修建从栅栏巷至西门口城墙的河北防洪大堤(长3964米)的重大决策,并成立市河北大堤修建工程指挥部,领导修建河北防洪大堤。工程于1960年1月13日开工,至同年6月底基本完成。挑运土方是工程的主要内容,土方工程完全是由全市各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上堤挑土作贡献完成的。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河北防洪大堤是“大跃进”的产物,也是群众运动的产物,该工程市里的财政投资8208元,其余的费用不是由各单位分担的,就是群众的无偿投入(义务劳动)。河北大堤建成后,城区水患根除,生产生活有了保障。工程情况:未修河北防洪大堤以前,资江以北城区,沙头巷以上的接城堤高约37米,沙头巷至水府庙(即将军庙,下同)堤高36.5米左右,从水府庙至西门口沿河有一街为河街,河街路面高在35米左右,其中,最低的是贺家桥,只有34米左右。(一)1960年新建的河北大堤从栅栏巷至西门口城墙,长3964米(其中,栅栏巷至水府庙堤长766米,水府庙至临兴馆堤长1000米,临兴馆至广法寺堤长1648米,广法寺至西门口堤段长550米),堤面设计标高海拔37.5米(1955年最高洪水位38.32米,一般年的洪水在36米以下),堤面宽度1.3~8米,其中,栅栏巷至将军庙段,宽1.3~1.5米;将军庙至大码头、广法寺至西门口城墙段,宽3米;大码头至广法寺段,宽8米。大堤外坡1︰1.5,内坡1︰3。(二)房屋拆迁和安置,从水府庙至西门口,沿河原有河街,工程的拆迁量大。房屋拆迁和安置由各街道办事处包干完成。共拆迁房屋163栋(涉及598户),建筑面积2.3536平方米。其中,在1960年2月14日前拆迁房屋155栋、21039平方米,涉及539户、2189人。整个拆迁工程只用了28天就完成了任务。(三)开工前,清理基础,扫除障碍,清除草根、树根、垃圾、杂物。并对新建大堤范围内原来沿河所有流入资江的下水道阴沟(140处),一律拆出其麻石及砖块后,并填塞土方。(四)大堤土方工程79144立方米(市建设科1960年工作总结说是15万立方米)。(五)堤面工程,大堤土方工程完成后,在大码头至广法寺堤段堤面上铺设0.28米厚的碎石,使之成为我市临河马路。(六)大堤的配套工程配套有:(1)按防洪大堤的要求整修了从东门口至西门口的沿河城墙和从街口子至栅栏巷原有的接城堤,使之与新修的防洪大堤达到相同的防洪标准。(2)在贺家桥新建封闭式砖石结构涵洞1个。修建涵洞的石料来源:原贺家桥涵洞和原广法寺后涵洞拆出的石料。(3)新建大堤泊岸、护坡257米,整修原有泊岸19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