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玲--3-6岁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矫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3-6岁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矫治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防治父母的教养态度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十个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学习目标与重点目标: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等概念;熟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措施。重点: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2、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矫治与预防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的概念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意义和内容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五、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矫治策略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防治一、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二、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治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的概念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一、心理卫生的概念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是指维持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矫治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心理疾病就是指一个人在情绪、观念、行为、兴趣、个性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失调,亦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2、心理疾病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意义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加强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是维护和增进婴幼儿心理健康乃至人一生健康的重要保证婴幼儿年龄尚小,经验与能力都很欠缺,而且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婴幼儿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1、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2、加强各种心理保健措施,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卫生教育3、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愉快3、人际关系和谐4、行为统一协调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积极情感总是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境,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心理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行为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儿童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5、性格乐观开朗具有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热情、慷慨等性格特征6、自我意识良好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理因素(二)心理因素1、遗传因素2、胎内环境3、脑损伤或疾病4、生长发育迟缓1、气质与性格2、需要与动机3、情绪4、自我意识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许多遗传病都存在智力缺陷不良的胎内环境造成的某些素质缺陷可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分娩中的脑损伤、脑外伤及脑瘤、传染性脑疾病等使脑细胞受损发育过于迟缓,水平过低,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托马斯等把儿童的气质分成三种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兴奋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更易产生攻击行为、焦虑、敌意等性格内向、胆小——惧怕、沉默;外向、暴躁——攻击、发脾气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问题行为动机冲突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消极情绪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和障碍。焦虑和恐惧影响比较明显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三)社会因素1、家庭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父母离异——孤僻、自卑、胆怯、冷漠自虐、撒谎、多动、讲脏话不良的家庭氛围,儿童心理压力大,没有安全感,容易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不讲礼貌家庭氛围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父母吵闹——行为紊乱、夜惊、梦魇、遗尿症家长素质教育态度和方式不合理、不正确,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父母的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往往从父母那里模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2、托幼机构3、社会生活环境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同伴关系,容易产生独占、攻击、粗暴或胆怯、孤独、不合群等行为,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居住在高层住宅或单元楼的儿童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看电视过多的儿童交往能力普遍较差,孤独、沉默,自我中心,学到侵犯性行为粗暴的态度易导致儿童紧张、胆怯,学前儿童的某些心理问题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五、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矫治策略(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1、培养儿童的自尊、社会性和自主性2、家庭成员要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养态度要一致3、要有鼓励儿童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措施1、行为矫正法2、游戏矫治法3、家庭治疗法4、团体训练法5、动物辅助治疗法此外,父母和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托幼机构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儿童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6、其他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防治一、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一)看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大多数幼儿都有他却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他却有,都可能不正常(二)看行为表现的程度(三)看个体的发展状况行为表现的严重性超出了大多数孩子的表现程度,也属不正常身心发展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很可能不正常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别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二、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治(一)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屏气发作暴怒发作分离焦虑(二)睡眠障碍夜惊梦魇(三)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四)排泄障碍遗尿症(五)言语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口吃(六)品行障碍攻击性行为说谎(七)神经性习惯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阴部摩擦(八)其它心理障碍多动症选择性缄默孤独症抽动症心身疾病儿童期恐惧症表现:原因:对特定的事物或情景产生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经验(2)共鸣性的学习(1)鼓励儿童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恐惧对象(米勒)年龄恐惧对象0-6个月巨声、失去支持6-9个月陌生人1岁分离、外伤、入厕2岁幻想中的生灵、死亡、强盗3岁狗、孤独一人4岁黑暗6-12岁上学、外伤、自然灾害、社交(3)受恐吓的结果防治:(2)禁止恐吓威胁儿童,禁止看恐怖影视、图片(3)培养儿童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4)采用模拟示范法和系统脱敏法矫治(一)情绪障碍(三)、恐怖症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常见的恐怖症主要有:社交恐怖、特异性恐怖(动物恐怖、环境恐怖、情景恐怖)考试恐怖、性恐惧等。表现符合以下4项:①某种客体或情境常引起强烈的恐惧;②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晕倒、心悸、心慌、颤傈、出汗等;③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④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恐惧症指对某些人或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景通常极不相称,让人难以理解。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心理特点后天经验早期不良生活体验女性多于男性,多发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恐惧症的表现类型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和被众人注意,害怕会出现脸红、发抖、出汗或行为笨拙。不敢与人面对面,回避与人谈话。有的对特殊的交往对象出现恐怖症状,如异性恐怖等。(1)社交恐惧大学生心理健康“空旷恐惧”“闭室恐怖”“高空恐惧”经过空旷的地方时会发生恐怖发作,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害怕封闭的空间,如电梯间、房间等;害怕上楼或爬高。多见于女性。(2)空间恐惧大学生心理健康(3)动物恐惧害怕看见或接触某种动物。狗、蛇、昆虫等多发生于童年时期,但常持续到成年期。大学生心理健康(4)疾病恐惧结核病、肝炎、癌症利器恐惧、不洁恐怖等。与人接触时戴手套或根本不敢与人接触。害怕得某种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屏气发作原因:在遇到发怒、惊恐或不如意的事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随即发生呼吸暂停。(1)由某种心理诱因的触发。(2)机体缺铁所致。约30%有家族史(1)尽量消除可引起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防治:(2)正确教养,不要溺爱孩子(3)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同时注意合理的膳食(4)孩子发作时,家长要镇静,待其恢复后设法转移其紧张情绪(一)情绪障碍又称呼吸暂停症,是一种呼吸系统的神经症。3岁以下的小儿比较多见(5)必要时服用镇静剂表现:暴怒发作表现:原因: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或受到挫折时,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东西、扯头发等过火行为通过学习而产生儿童发作(遭受挫折)——大人让步(结局强化了行为);其他儿童模仿获得这种行为(1)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懂道理。第一次发作时,家长不要妥协防治:(2)培养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3)严重者给予行为治疗(一)情绪障碍分离焦虑表现:原因:与亲人特别是父母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害怕想象中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有的还伴有做恶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乏力等症状(1)不良的环境(2)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1)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合理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防治:(2)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3)教师要特别关心、与之交谈,鼓励与他人交往情绪障碍(3)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一)情绪障碍夜惊原因:入睡后不久,突然坐起来,尖叫哭喊,两眼瞪直或紧闭,极为惊恐。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难以唤醒或哄他安静下来。数分钟后自行入睡,醒后完全遗忘。心理因素——与父母分离,亲人伤亡,父母吵架或离异,受到严厉惩罚;睡前看了惊险的电视,听了情节紧张的故事(1)消除引起紧张不安的心理诱因,减少情绪紧张防治:(2)改变不良环境。注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3)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二)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4-7岁的儿童较为多见。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孩。环境因素——室温过高、空气污浊,手压胸口,晚餐过饱。生理因素——鼻咽部疾病致使呼吸不畅,患肠寄生虫病。表现:梦魇原因:做噩梦时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剧,自觉全身不能动弹,常被惊醒。醒后仍有明显的情绪失常,紧张、害怕、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对梦境有片断记忆。(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有尚未解决的内心矛盾冲突(1)消除内心矛盾冲突,缓解情绪紧张。防治:(2)及时治疗躯体疾病(3)生活有规律(二)睡眠障碍是指以做噩梦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睡眠障碍。多见于学前期儿童(2)躯体患病(上呼吸道感染、肠寄生虫病)(3)睡眠和饮食习惯不良表现:梦游(睡行症)原因: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或做些机械动作。表情呆滞,神态迷惘,步态不稳,难以唤醒。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然后上床入睡或睡在别处。醒后完全遗忘(1)与儿童大脑皮质抑制功能不完善有关,身体疲劳、精神紧张和过度兴奋是主要诱因(1)功能性的,不需进行特殊治疗。防治:(2)非功能性的,要消除引起紧张、恐惧的各种因素,

1 / 1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