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学期末实验设计upload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婴儿心理学期末实验设计Page1of8婴儿心理学期末实验设计情绪真实性和表演者角色对婴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系别心理学系年级2013级摘要为了探究情境信息存在情况下情绪的真实性(真实情绪vs虚假情绪)和表演者角色(母亲vs陌生人)对婴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参照Walle和Campos(2014)的实验范式设计了本实验。预期结果为,19个月大的婴儿能以相同的感受性够识别母亲和陌生人的虚假情绪。在识别母亲的虚假情绪时,婴儿的判断标准要高于识别陌生人虚假情绪时的判断标准。判断为虚假情绪后,婴儿的亲社会行为会显著降低。表演者为陌生人时,婴儿的亲社会行为弱于表演者为母亲的情况,这验证了人际关系越亲密,婴儿越容易表现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关键词情绪真实性表演者角色亲社会行为1前言1.1虚假情绪和真实情绪虚假情绪,和真实情绪相对,是指表现出未感受到的情绪或者蓄意地操纵情绪的外部表现。对成人的研究发现,真实情绪与虚假情绪之间的区别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真实的情绪总是适合于当时的情境(contextuallyappropriate)。(2)真正的表情的强度恰好是当前情境下应该有的情绪强度。如,当危险临近时,恐惧会加强,当危险远离时,恐惧会减弱。(3)真正的表情是准确度,不含糊的。之前,同时,或之后暴露出的情绪信息不会导致混淆。1.2儿童对虚假表情的探测要等到6、7岁的时候,儿童才能理解表达出并未感受到的情绪的目的和结果(Gosselin,Warren,&Diotte,2002),并且也恰恰是在6岁的时候,儿童能表现出这种未感受到的情绪(Halberstadt,Grotjohn,Johnson,Furth,&Greig,1992)。如,Saarni(1984)发现收到不好玩的玩具时,七岁大的儿童仍能报以微笑这种操纵后的情绪。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是给儿童读一段故事,然后让儿童描述反应。为了理解这段故事,儿童需要辨认角色的心理状态,确定何种行为方式是最适合这个角色的,并且推断其他人如何理解这个角色。这种实验设计需要儿童具有较为完善的概念的和符号化的心理状态(conceptualandsymboliclevelofmentation)。尽管起到了一定婴儿心理学期末实验设计Page2of8的积极作用,这种范式依赖高级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以理解故事的情节并且把反应描述出来。为了对婴儿进行类似的研究,有必要发展一种新的范式。1.3婴儿对虚假情绪的探测婴儿在很早的时候就能理解标准的社会交互行为。Walker-Andrews(1986)的研究发现,7个月大的婴儿已对情绪的表情和语言交流的一致性较为敏感,婴儿更偏向于看和语言所代表的情绪一致的脸部表情。15个月到24个月大时,婴儿对虚假情绪的理解快速发展(参见Walker-Andrews&Kahana-Kalman,1999)。当假装要做某事时,母亲对她们婴儿的笑容和注视行为会增加(Lillard&Witherington,2004)。婴儿在两岁半的时后就能够区分假装的和真实的行为(Ma&Lillard,2006)。这些实验通过婴儿对差异事件的脸部反应或显式标志(explicitidentification)获得结果。然而,除了观察婴儿是否注意到情绪的不同显示外,研究注意到这种差异会引发何种结果,会如何对婴儿对表达情绪的个体或情绪的指示物进行工具性行为(instrumentalbehavior)的影响也是必须的。至于年龄的选择,有研究者发现,有时18个月大的婴儿会以和预期的反应相反的方式对成年人的表情做出反应。有时,他们会嘲笑父母的悲伤,或者对痛苦之中的父母微笑(Zahn-Waxler,Radke-Yarrow,Wagner,&Chapman,1992)。但是,这些动作常常被认为是婴儿不能理解父母,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为,婴儿认为父母的表情是伪装的,父母在逗乐自己。Walle和Campos(2014)对16个月大和19个月大婴儿的发展性研究发现,19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检测到虚假情绪,并且相应地做出反应。因此,本研究选取1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实验。1.4情境对确定情绪的作用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可以使用一系列的线索确定其他人的情绪状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情境(situationalcontext)。观察者可以使用依赖于可用情境元素的手稿(Abelson,1981)来帮助确定情绪。尽管,对于情绪识别中,究竟是情境重要还是情绪的外在表现重要的问题的仍在争论(Matsumoto&Hwang,2010),研究者们已经确认,情境在识别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与脸部表情相比,通过依赖情境原因和结果进行推断,幼儿可以更准确地鉴别情绪(e.g.,Balconi&Carrera,2007),3岁的儿童就对和情绪交流相关的情境线索(contextualcues)表现出了敏感性。这种敏感性随着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亲社会反应的强弱而变化。有理由推测,19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对这种情境线索做出反应,即可以识别出和情境不一致的虚假情绪。婴儿心理学期末实验设计Page3of81.5人际关系和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化的结果。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注意到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Stern在1924年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即使2岁幼儿也已经有感受他人悲伤的能力,并力图安慰帮助他人。勒温(1942)研究了18个月的幼儿,认为在对社会事件的理解意义上的社会敏感性,是早期儿童的突出特点。Zahn和同事的研究也发现,婴儿会对痛苦中的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移情,作为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也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霍夫曼也指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源,正确判断他人情绪状况的能力是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罗家英,2007)研究显示,人际关系越近,人越易对他人的情绪产生觉知和认同,越能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处境着想,也就越容易产生移情(肖琼华,2006)。从而,人际关系越近,婴儿越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即与陌生人相比,婴儿对母亲的亲社会行为应该更为显著。1.6本实验的预期和假设为了验证19个月大的婴儿对情境不一致虚假情绪的识别能力,探究虚假情绪和情绪表演者对婴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设计了本实验。由前面的文献综述,假设19个月大的婴儿具有对情境不一致情绪的识别能力。当婴儿认识到表演者的情绪是虚假的之后,他会了解到表演者并未真的受到伤害,从而表现出较弱的亲社会行为,即假设虚假情绪会显著降低婴儿的亲社会行为。由上节的讨论,假设面对陌生人时,婴儿的亲社会行为也会显著降低。本实验的预期结果请见“预期结果及讨论”一节。2方法2.1被试婴儿心理学期末实验设计Page4of8被试为北京市海淀区足月,足体重出生,无遗传病,身体状况良好的婴儿。要求月龄为19.5个月(±0.5个月),同时,要求家庭人均年收入为5万元左右1(±1万元)。预计需要80名被试。2.2仪器、材料及合作者一名专业女性演员。年龄与所选婴儿母亲的平均年龄接近,婴儿均未见过她,实验中由她来扮演陌生人的角色,同时,该演员对本实验亦一无所之。高清摄像机两台。实验中,摄像机隐藏放置,以便同时记录母亲和婴儿的反应。塑料玩具锤一个(见下图),塑料钉子若干。其塑料手柄长为30cm。此外,完成本实验还需要参与实验的婴儿母亲的帮助。图1实验中预期使用的塑料玩具锤2.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2的双因素组间设计。两个自变量分别为:情绪的真实性(虚假情绪vs真实情绪),表演者的角色(母亲vs陌生人)。因变量为儿童对情绪的反应。从亲社会行为和识破反应后表现的正性反应两个维度对婴儿的表现进行编码,具体的编码方式请见实验流程部分。额外变量包括家庭收入,婴儿健康水平,表情强度等,均能得到良好的控制。2.4实验程序实验前,先指导演员如何通过脸部表情,声音,身体姿势和手势清楚地表达疼痛和痛苦。然后,由演员指导母亲做出疼痛和痛苦的表情,最终保证母亲所做痛苦的表情和演员的表情尽可能接近。演员也经过多次练习,以确保不同试次中,所做动作及表情尽可能一致。实验在标准的舒适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中放着一张0.51.25m的桌子,高0.35m。婴儿和母亲(或陌生人)以及摄像机的位置如下图:12014年1至7月,海淀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31389元,由此算得人均年收入为5万元。数据来源:2014年9月3日,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婴儿心理学期末实验设计Page5of8桌子婴儿母亲隐藏的摄像机隐藏的摄像机演员图2实验场景俯视图下面以表演者是母亲为例介绍实验过程。母亲、婴儿和陌生人坐到制定位置后,要求母亲在婴儿的视野内玩玩具锤(动作为,母亲用玩具锤砸塑料的钉子)。看父母玩了一分钟后,让婴儿自行玩玩具锤。通过玩耍,婴儿可以体验到砸钉子需要的力量。婴儿可以玩锤子1分钟。时间到了后,母亲把锤子拿回来,然后,在孩子的注视下,用右手拿锤子砸钉子,有两种结果,或者打中自己拿着钉子的左手(对应真实情绪的情况),或者没有打中(对应虚假情绪的情况),刚好砸到钉子。两种情况下,母亲均按照之前的指导做出30s痛苦的表情。此时,婴儿可以自由决定做出什么反应。实验过程中,陌生人一直坐在婴儿身后,没有动作和语言。当表演者为陌生人时,其动作和上述过程中母亲的动作完全一致,唯一的不同在于,此时母亲坐在原来陌生人坐的位置。安排母亲坐在婴儿身后,是为了防止母亲不在时婴儿产生较大的焦虑,影响实验的结果。实验全过程使用隐藏的两台高清摄像机录像。为了防止练习效应,婴儿被随机分配到四种实验条件下,同时确保四种条件下男婴和女婴各占一半。2.4.1编码由对实验不知情的主试对母亲(陌生人)和婴儿的表现进行编码。编码的项目包括:婴儿心理学期末实验设计Page6of8(1)母亲(陌生人)是否遵循了实验指导。主要是对母亲(陌生人)表情的可信度进行检查,如果编码者认为不亲的表情不可信,即,在实验过程中表情有明显的中断或其他明显的表情错误,则该组数据删去。(2)婴儿的亲社会行为。0:婴儿无动于衷。1:婴儿用眼睛看表演者。2:婴儿蹙眉,同时带有嘴部运动。3:婴儿做出哭泣的脸部表情或者拥抱,吻手,拿给表演者玩具等。(3)婴儿识破虚假情绪后的反应,下称正效应。0:没有下述动作。1:婴儿微笑或大笑或其他更为夸张的动作。为了确保编码的准确性,上述三种编码由三位不知情的主试分别进行。之后,由另外三位不知情的主试回看25%的实验过程并再次评分来确保内部效度。3预期结果及讨论进行结果处理时,最终结果中,只有婴儿看到母亲(陌生人)的关键动作的试次计入计算。此外,如果母亲(陌生人)未按实验计划砸到或没砸到手,则按真实情况记录(即,如果要求砸到手,但实际上没砸到手,则数据计入没砸到手的组)。对实验结果做出如下预期:3.1对虚假情绪的判断当婴儿表现出微笑,或是大笑等正性反应时,认为婴儿将父母(陌生人)的情绪识别为虚假情绪。使用正性行为作为判断标准是基于Walle和Campos(2014)的研究,他们的结果显示,对19个月大的婴儿,和实验者砸到手的情况相比,实验者没有砸到手时,婴儿表现出了显著的反应。当婴儿在没有出现正性反应的条件下出现亲社会行为,如,递给母亲玩具时,认为婴儿将父母(陌生人)的情绪识别为真实情绪。计算婴儿的虚报率和击中率,从而得到不同角色下婴儿的判断标准和感受性'd。由于每个婴儿只能进行一次实验,我们只能得到和'd的数值,而得不到其标准差。预期不同角色下婴儿对虚假情绪的感受性差异不大,而判断标准则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婴儿对其监护人较为信任,所以,即使母亲表现出虚假的情绪,婴儿也有较大的可能把这种情绪判断为真实的,由于同样的原因,婴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