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智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第一节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第二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节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第四节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学习目标理解政策的概念、构成、特征以及形成机制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和局限性了解农业政策的目标及其历史沿革、演变规律了解政策分析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模型1、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首“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具有农业户口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而不仅仅指从事农业劳动人口。何谓农民?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2、“三农”问题的历史回顾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重农政策及赋税制度。“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古训一直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具体方面主要内容评价耕作方式农业工具经营方式土地制度水利工程基本政策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曲柄锄、大镰、曲辕犁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都江堰、郑国渠、井渠、治黄重农抑商(1)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农”问题(土地问题);(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3)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时期内容领导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建国后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辛辛苦苦三百天,洒尽汗水责任田;亩产千斤收成好,年终结算亏本钱。——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李开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总理一盲流如“洪水”;二负担如“泰山”;三债台如“珠峰”;四干部如“蝗虫”;五责任制如“枷锁”;六政策如“谎言”;七假话如“真理”……3、“三农”问题现状及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所谓: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1、农业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的生产低效率;二是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2、农村问题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出。3、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4、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业政策分析框架第一节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第二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节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第四节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09“两个趋向”论断一、政策体系的构成政策体系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设计实施条件实施手段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设计实施条件实施手段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问题:为什么四川不是国家的商品粮基地省一、农村重大政策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定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1984年3月1日,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同意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1985年1月1日,决定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从1985年起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二、政策的特征政治性阶段性实践性强制性政策效果的复杂性群众性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一)严格保护耕地(18亿亩红线)。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种树造林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修订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严格控制减免。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二)土地承包政策长期不变。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随意收回农户承包地、强迫农户流转承包地等问题,各地要对土地二轮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要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沃土工程。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在粮食主产区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三、政策形成机制理论层面上的政策设计应遵循的技术路线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政策形成机制发现问题议程设定政策初步设计和实验政策试行和反馈,修改政策形成和合法化发现和提出社会经济生活中需要政策干预的问题政府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其列入政策制定议程对问题原因和可能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初步设计试点或试行政策根据试点、试行反馈意见对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将正式形成的政策以合法形式公布和正式实施政策设计的技术路线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社会实验法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群众路线法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社会调查法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模型分析法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农民时间、公共媒体、智囊团体和政府互动合作的方法农业政策分析框架第一节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第二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节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第四节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缺乏效率,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主要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市场失灵的情况;市场失灵2、外部效应3、自然垄断4、风险或不确定性1、公共产品缺失5、失业6、通货膨胀7、收入分配1、公共产品缺失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2、外部因素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3、自然垄断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4、风险或不确定性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5、失业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6、通货膨胀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7、收入分配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二、实现经济福利分配的公平性是政策的首要目标旧福利经济学理论新福利经济学理论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福利是指人们对享受或者满足的心理反应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作出的干预市场的政策往往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收入公平分配1、公共选择理论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2、非市场失灵理论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3、委托代理理论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4、组织行为学理论农业政策分析框架第一节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第二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节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第四节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一、农业政策的内涵农业政策狭义;指农业部门政策,突出其经济政策属性广义;涉及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民利益即关于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公共政策一、农业政策的内涵农业政策是国民经济的部门政策,具有经济政策属性农业政策是针对农村社会的公共政策,具有社会属性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政策也就具有生态环境政策的属性农业政策最终的实施对象是农民,能否满足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农业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一、农业政策的主要类型制度框架性政策重要农业生产要素政策结构政策价格与市场支持政策服务支持政策规范管理政策农业对外政策按政府对农业实施干预的领域可分为;二、农业政策的分析方法制度主义模型理性主义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主义模型团体理论模型精英理论模型农业政策分析框架第一节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第二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节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第四节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公平性是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发展机会上的平等性,以及农村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发展机会上的平等性农业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效率性是指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的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体系整体发展的协调性国家发展阶段划分;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阶段划分;工业化起步阶段即一个国家从农业国开始转变到形成初步较为完整的独立工业化体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作用及农业政策的目标;提供全体国民生存必须的基本农产品为工业建设提供农产品等原材料提供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提供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接受不能再城市就业的劳动人口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农业政策;人民公社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二元体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荐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老农民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国家发展阶段划分;工业化初级阶段是指国家工业化体系形成以后至国民经济中非农业产业的主导作用开始超过农业的主导作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表现;农业依然占主导作用,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最大比重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农业的主导作用持续减弱在自身盈利基础上,工业开始自我发展,不在依赖农业进行资本积累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政策的目标;让农民休养生息农业发展逐步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具有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业生产盈利,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我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农业结构以粮食为主转向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比重上升粮食农产品自足国家发展阶段划分;工业化中期阶段是指国家工业化体系形成以后,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产值比重,工业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华西村1996年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2010年起,35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5万多人(加上打工6-7万)。2004年,人均工资

1 / 10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