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中考题(一)默写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3.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03年)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年荆州市,上海)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2004年玉林市)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孟子二章》原文作答)(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0)夫.环而攻之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6、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8、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答:9.“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答:含义:。(1分)。事例:。(1分)。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11、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1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1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14、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曾.益其所不能()2、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6、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四)[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翻译: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答:(五)[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5、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六)《〈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