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干旱,决定于东南季风:东南季风,是夏季影响我国东部和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季风区的主要季风系统。东南季风产生在副热带高压及其西北边缘,同样具有高温高湿的性质。受它的影响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俄远东地区降水集中,天气炎热,形成夏季风影响过程。东亚夏季风与西南季风一样东南季风也有进退的过程,只是它是随着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而进退的,5月份东南季风影响华南地区,6月上中旬季风影响范围向北扩展,江南一带和琉球群岛进入雨季,6月下旬到7月上旬推进到长江流域经韩国南部到日本中南部一带,会给这一地区带来持续降水天气,俗称梅雨;7月上中旬东南季风进一步北上,北方和朝鲜半岛大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季风区相继进入雨季,8月季风开始南撤,10月份基本随着副高从大陆退出而退出东亚大陆,季风的进退过程与东亚东部夏季雨带的进退过程基本一致。由于东南季风来自于副热带高压环流,因此当雨季结束其牢牢控制某一地区时,该地区往往会出现高温闷热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影响一致,这是与西南季风不同的一个地方。典型例子:今年的干旱(旱灾)、1998年的特大洪水(涝灾)而上一年的西南干旱,就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印度夏季季风为西南季风的典型代表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以印度季风为例,冬季行星风带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而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在季风的影响下,南亚也是冬干夏湿,但是它和东亚季风有一个明显差别,即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因为冬季亚洲南部远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西藏高原的阻挡,再加上印度半岛面积较小,纬度较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冬季风不强。相反,夏季印度半岛气温特别高,是热低压中心所在,它与南半球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大,因此南亚的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所以说,季风的强弱决定了中国季风区内的降水强弱,如果一年内季风来得早,回去得慢,那么那一年就是涝灾。反之,如果一年内季风来得晚,回去得快,那么这一年就是旱灾。旱涝灾害分析:第一例: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第二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形成的原因。第三例: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①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②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3.有关沙尘暴现象的分析第一例:我国是世界沙尘天气严重的国家。⑴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⑵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②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⑶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根本是恢复植被)。4.地震:典型分布区→多地震原因(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造成损失原因→减灾措施。第一例:我国是世界多地震的国家。⑴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京津唐(四个地震带)⑵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⑶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⑷减轻灾害的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掌握其规律;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减轻由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强国际合作等。第二例: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⑴形成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运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②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⑵治理措施:恢复植被第三例:泥石流的预防与避险。在户外活动中,为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就要做到提前预防。⑴宿营地应选择在平整的高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在山谷中一旦遇大雨,要迅速到安全的高地。⑵发生泥石流的时候,在山谷里很远就能听到打雷般的声音。此时应朝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大致垂直的两边山坡方向逃生,逃得越快、爬得越高越好。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⑴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⑵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②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⑶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利用好现有草场);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本是植被的恢复)⑷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⑴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⑵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等。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⑶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⑷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产生的原因:降水少,蒸发旺盛第一例:温带沙漠⑴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⑵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第二例:热带沙漠⑴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⑵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第三例: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第四例: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第五例: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第六例: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第七例: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社会经济原因: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第八例: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海水淡化;强化污水处理和回收,实施污水资源化。节流(提高水的利用率):农业生产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工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高作水效率;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4.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⑴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建设后,地下水位抬高)。⑵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6.赤潮问题: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产生的原因:⑴自然原因:①春夏温暖李节,晴天多,风力弱;②洋流缓慢,水温较高;③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⑵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②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⑶发生时间:510月。⑷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7.咸潮(我国珠江口主要发生在冬季至第二年初春)⑴产生的原因:①持续的干旱天气,河流水位下降;②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③人类无序采沙。⑵其危害有: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工厂设备;③使地下水质变坏和土壤盐度升高,影响植物生存。⑶措施:①建立预警机制;②调水以淡压咸;③加强河道采砂管理;④节约用水。青藏高原,冬季阻挡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由于高原北面高压脊的存在,十分有利于冬季风的南下,使冬季风影响加强,造成我国冬季的寒冷气候;而高原南面的低压槽,由于槽前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对我国南方天气气候的影响也很大。又由于高原的阻挡,使高原北侧的南疆和河西一带,冬季干冷;而南侧印缅一带冷空气活动少,冬季干暖。青藏高原在冬季又是个冷源,这将加强高原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从而也就加强了冬季季风环流。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低压中心在印度西北、伊朗南部和阿拉伯,且与赤道低压连为一体。这时夏威夷高压西伸北进,势力最强,范围最大,因此就形成了从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的东南季风。这就是东亚的夏季风,它是源于热带海洋气团的暖湿气流,夏季时对亚洲大陆影响最大。亚洲南部,这时由于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后转为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当西南季风到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受阻于青藏高原而分为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向西,进而维持了印度西北部的热低压;另一支沿山脉走向,流向我国,扩大了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夏季时青藏高原对周围自由大气来说是热源,这必然要加强高原邻近地区的季风低压,从而起了加强夏季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