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冲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布雷顿体系(固定汇率体系)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浮动汇率制度。许多国家放宽了对汇率的金融管制,金融市场陷入了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波动局面,因而金融创新应运而生,且层出不穷。如何在会计中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这些经济活动,是传统会计面临的极大挑战。这些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受到传统会计理论的局限,经常只能作为“表外项目”,而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因此也就不能形成相关而可靠的信息传递给企业利益相关者,导致投资者不能从客观上评价企业,作出最优决策。往往还由于“羊群效应”,造成金融市场不规则地大幅度动荡,不能形成“帕雷托”最优均衡,造成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创新的出现,会计也应发生变化,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注重实现原则,面向已经发生、完成的经营活动,会计计量也以历史成本为主;而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他们都是一些面向未来的合同或承诺,并非由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导致的,而且他们往往不需要现金流出,或者只需要很少的现金流出,因而历史成本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上也是不适用的。可见,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体系的会计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基础和财务报告均产生了冲击。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会计要素包括存量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增量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传统上按确认标准,资产被定义为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被定义为由于过去达到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和负债都是着眼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而衍生工具是面向未来的合同,不是立足于过去的交易事项,而且具有杠杆性,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不完全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要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到会计理论体系中来,势必要改革会计要素的定义。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会计要素应由六要素扩展为八要素,增加利得和损失,主要用于核算已确认而未实现的盈利或亏损。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冲击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但是不论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他们都是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风险转移协议,是以将来可能发生的或有事项为基础的。如签订远期合同后,预示着将来某一时日必须履行交割,按事先约定的条件以某种金融资产交换另一种特定的金融资产;参与期货与期权交易后,不仅预示着保证金户头上账户资金随着市价波动而波动,还预示着将来会发生对冲、履约、交割或放弃履约等行为。同样,互换合同也预示着一定量货币利息在互换期间的一系列收付变动。所以,衍生金融工具虽然和基础金融工具密切相关却具有不同特点,也不能用确认基础金融工具的标准去确认它。在目前没有制定出恰当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许多衍生交易的会计处理便只能依据已有的一些会计原则进行类推。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基础的冲击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的,具有可核性和真实可靠的特点,但现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会计计量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同,它只产生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衍生交易合同从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体现的是一个过程,是连续的,而不像一般工商交易活动那样购入货物计入成本,销售获得收益一样清晰明了。而且衍生工具交易的标的物基础市价随时随地都在变动,此时在衍生工具上是盈利,彼时可能就是亏损。基于上述情况,如何对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计价便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采用衍生工具赖以存在的基础标的物的计量基础,还是另外采用一种独立的定价方式。如果是后者的话,必须在历史成本、市场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可变现净值及未来价格折现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定价模型。在这套独立的定价模型中,历史成本显然是不适用的,因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也应排除在外。如果没有人为投机因素的作用,市价法和变现净值也许是适用的,但是我们知道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杠杆性,“以小搏大”,具有很大的投机性,因而只有以其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定价模型才是合理的。所以,采用未来价值的折现法,运用各种衍生工具的定价模型才能客观地揭示衍生工具的价值。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巨大的风险性,因而在信息披露中应予以全部列示。同时,相关的风险是否确认要看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如果是为了避险,企业必须测量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规避的有效性,而该衍生金融工具上的风险则可以不予确认;如果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投机,则企业必须确认衍生金融工具上的风险。精确衡量市场风险需依赖高层次的数学、统计技术及资料库与电脑程式。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必将导致现代会计逐渐打破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熟悉现代财务会计的人都知道,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从来没有那样纯粹过,例如,存货的成本市价孰低法,还有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其说是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还不如说是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计量的过渡。通过资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似乎公允价值更应是相关的计量属性。企业拥有并控制资产,是因为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以未来经济利益的贴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才能符合资产的定义。四、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告披露的冲击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目标就是向外界企业利害关系人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巨大,交易频繁,却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得到披露,这有违披露的原则。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无法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是由于以下原因产生的:一是衍生金融工具无法满足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的要素,一直被认为是“表外项目”;二是目前的通用财务报表在揭示信息方面确实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只纳入货币信息等。由于当前缺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统一指导,在表中或表外揭示多少相关合同信息才能达到充分披露,这是需要统一规范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至少需要披露的是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的负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然而,衍生工具合同标的物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产生的收益,不能按照传统的收益确认标准予以确认,因为这种收益是未实现的。这样,一方面要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又不能将实现原则彻底否决,权宜之计,人们增加了“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张报表,用来披露那些已确认未来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报告问题,金融资产和负债直接放在资产负债表中,而衍生金融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报告在“全面收益表”中。五、积极应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挑战在上海举行的“2002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透露,《金融工具的披露与列报》具体准则计划在2003年出台。由于重新构建一套新的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短时间之内很难完成,所以当前的权宜之计是将衍生金融工具单独作为会计新领域,单独设立目标、假设、原则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标是向企业利害关系人提供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避险和投机的潜在风险、利得和损失等方面的信息。其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实时报告、持续经营。实时报告是因为经济环境中的汇率、利率等处于动荡中,风险随时存在,因而实时报告成为必然,会计分期就没有必要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原则应该有公允价值、不同目的不同程序等。不同目的不同程序是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时,要分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避险还是投机,然后进行账务处理。如为了避险,则衍生金融工具上的损益应予以递延;如为了投机,则当期确认并披露。由于衍生工具的历史成本不存在,因而传统会计中的配比原则应予取消。同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也不应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