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金融办2010年工作总结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市金融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延续“十一五”以来各项工作的良好态势,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奋力拼争,锐意进取,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加快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积极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了“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金融对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关情况如下:一、阔步前行的5年,“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快速发展为金融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一)腾飞的5年,金融规模迅猛增长,跃升为支柱产业金融产业做大做强。2010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81.2亿元,是2005年的5.1倍。占GDP比重提升至6.2%,较2005年提高3.2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超过5%,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业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同时,自身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行业地位不断提高。信贷规模增长有力。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2截止2010年底,存款达13614亿元,是2005年末的2.8倍,年均增速24.9%,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10999.8亿元,位居西部第2,是2005年末的2.9倍,年均增速25.4%,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存贷比81%,排名全国第5。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79.4%,较2005年末上升了31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高速运行和重大项目建设。证券市场融资实现较大跨越。5年来新增海内外上市企业15家,上市企业总数已达48家。总市值4071.6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948%;证券化率52%,较2005年末增加了40个百分点。5年来累计通过证券市场融资947亿元,其中股票市场498.4亿元、债券市场448.6亿元。证券市场已经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保险业务快速提高。保费收入达到321.1亿元,较2005年翻了两番多,保费规模在西部地区从第5位上升到第3位。年均增速34.5%,排名全国11位。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5.1万亿元,是2005年的3.2倍,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作用日益凸显。(二)开放的5年,海内外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创新型金融机构走在全国前列银行数量跃居西部第一。得益于重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各类银行加速入渝,形成了3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和区域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市银行数量达到48家,比“十五”末增加26家,其中法人银行3家、外资银行及代表处10家,我市成为西部地区银行总数和法人银行数量最多的城市。证券、保险市场主体稳步发展。证券行业快速成长,现有证券营业部98家,较2005年增加35家。保险公司总部经济优势突出,5年来新设法人保险机构3家,排名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领先。市级保险分公司37家,较2005年增加17家。创新型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股权投资类机构、金融(融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6类创新型金融机构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总数283家,资本金371.9亿元,已经成为我市金融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三)蜕变的5年,地方金融企业重组崭新貌,金融资产质量大幅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脱胎换骨。一是实施资产、资本和管理层重组,机构资本实力增强,夯实了发展后劲。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西南证券、安诚保险等6家市属法人金融机构资本金合计173.2亿元,较2005年增长127.7亿元。二是金融机构上市数量西部领先。西南证券、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先后在上海主板、香港联交所上市,充分说明重庆金融机4构质量和发展潜力得到国际国内投资者认可。三是“走出去”战略逐步实施。共已在市外开设2家银行分行、2家村镇银行,19家证券营业部,15家省级保险分公司、90多家保险分支机构。金融不良资产率大幅改善。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分别由2005年的3.21%、30.2%、12.02%下降至0.4%、3.11%和1.94%,不良贷款余额由81.3亿元降至26.2亿元,下降68%,成功化解经营包袱。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截至2010年底,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0.99%,排名升至全国第六,比2005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重庆成为全国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截至12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盈利263.8亿元,是2005年的9.1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率大幅提升,达到2.02%,全国第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四)精彩的5年,金融创新亮点纷呈,服务能力迅速提高创新型金融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创新融资工具。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中小企业“救生艇”的作用,小额贷款公司累放贷款217亿元,相当于资本金周转3.3次,投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占比80.2%;融资担保行业在保余额达到368.9亿元,是20055年的10倍多。股权投资类机构在壮大企业资本金、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实现投资24.5亿元。金融(融资)租赁行业形成规模,各类租赁资产余额110.4亿元,有力促进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信托资产余额达到983.6亿元,年均增长在25%以上。涉农金融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开展农村金融组织创新。设立村镇银行12家,重点服务县域经济,另有5家村镇银行获批,即将成立。成立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为当地农民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启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出台重大改革性文件《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意见》,整合金融、财政、农委、国土、林业等部门资源,重点解决林权、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抵质押融资难题,已在全市推广。逐步推广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生猪、柑橘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142.1万头牲畜、2.5万亩柑橘、8.5万张蚕桑。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银行以增设自助服务机具等多种方式,消除了农村金融服务零网点乡镇的空白,大幅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度。截至2010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970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达到17.9%。支持两江新区金融业创新发展。一是出谋划策,牵头研究促进两江新区金融业发展工作思路和两江新区金融发展财税扶持政策,推动两江新区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二是开6展两江新区金融数据统计基础工作,掌握两江新区金融业家底。三是支持开展招商引资和金融创新,引导在渝银行开设“两江新区分行”,推动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吸引TPG、英飞尼迪等股权投资基金落户重庆。服务“五个重庆”建设、“三峡库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中小企业等重点环节成效显著。一是积极支持“五个重庆”建设,截止2010年底,服务“五个重庆”建设贷款余额5152.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46.8%,比全市贷款增速快11个百分点。二是强化三峡库区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三峡库区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三峡库区的信贷投放,到2010年底,库区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393.3亿元,增速45.72%,高出全市22个百分点,存贷比60.9%,“资金失血”问题明显改善。三是强力支持“两翼农户万元增收”。2010年,五家涉农银行向“两翼”地区累计投放贷款超过200亿元,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户合计4.6万户,较好的满足了“两翼”地区有效信贷需求。四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2010年,小企业贷款余额1244亿元,增长39.7%,比全市贷款增速快15.5个百分点,增速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和承贷银行范围进一步扩大,贷款发放额突破20亿元、支持9万余人创业就业。(五)开拓的5年,金融要素市场和离岸金融结算起步,形成金融中心强大发展动力7打造7大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新设农村土地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七朵金花”渐次绽放。截至12月末,重庆联交所累计交易11059宗,总成交额1721亿元。农村土地交易所成交土地35720亩,交易总额46.19亿元。农畜产品交易所成交19.8万手,交易总额25.7亿元。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有10家企业挂牌交易,交易量678.8万股,交易额1925.2万元,市盈率20—25倍。重庆药品交易所已开展电子交易,交易额155万。重庆航运交易所即将启动交易。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已挂牌,目前登记托管信贷资产249亿元。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建设实现突破。一是发展跨国加工贸易企业离岸结算,惠普(重庆)结算公司业务逐步拓展,到12月末,已实现境外专用帐户结算规模76.6亿美元。跨境收支5.78亿美元,其中用于税款24.2亿元。二是推进电子商务跨境结算,贝宝(中国)结汇公司已在渝成立,即将运行。路演中心建设起步。与深交所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国(重庆)路演中心,将成为吸引各类投资者聚集的平台和投资者价值发现的平台。(六)平稳的5年,金融环境不断完善,区域金融安全有效保障8一是制定实施金融激励政策。自2007年起,市金融办按照市政府要求,牵头对落户重庆的金融机构和对重庆经济发展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已落实落户金融机构奖励资金7900万元,对表现突出的128家次金融机构给予奖励资金1137万元。二是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共同推进规范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确保风险基本可控;较好的解决了重庆路桥再融资,ST星美、ST朝华破产重整涉及的金融风险;完成了德恒证券个人债权收购兑付的组织协调工作,保护投资者权益。三是有效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建立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培训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出动人员2000余人次,车辆300余台次,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涉及群众3000余人。四是建设金融仲裁院,为金融机构提供成本低、程序快捷的风险化解手段,切实保护金融机构权益。过去的2010年,全市金融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全面突破的良好势头:新增银行11家,银行数量跃居西部第一;贷款突破万亿大关,增速24%,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7家企业IPO,创下历史最高记录;组建金融资产交易所,区域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超额完成3亿美元工作任务,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组织召开6000人规模的世界华人保险大会,重庆金融影响力稳步提升。二、奋力拼搏的5年,“十二五”期间将初步建成长江上游9地区金融中心“十二五”是重庆建设金融中心攻坚的关键五年。全市金融业要以“重组、创新、开放”为指引,按照“38821”的工作思路,实施跨越性、超前性政策措施,力争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一)推进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主流金融行业均衡发展一是完善银行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地方银行,加快上市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地方银行走出去,在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和新设银行机构。力争到2015年,全市银行贷款达到3万亿元,贷款余额与GDP比重达到2:1,真正实现辐射周边的功能。二是大力发展证券业。进一步完善证券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券商、投行及各类证券中介机构。大力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改制上市。力争到2015年证券化率达到100%。三是加快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引进保险资金直接投资重庆,完善农业保险服务。力争到2015年保费收入超过800亿元,对民生的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二)大力发展八类金融创新机构一是稳步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强监管力度,加快融资性担保公司清理整顿,探索小额贷款公司10向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改制试点。二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进一步加强引进股权投资机构工作力度,探索设立私募基金引导基金,支持信托公司做大做强,推动融资租赁公司增资扩股。三是加快推进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创新试点。力争到“十二五”末,创新型金融机构总数超过400家,资本规模总计超过600亿元,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资金累计超过5000亿元。(三)积极构建八大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建设全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平台,区域股权、债权转让平台和上市公司资源培育平台。促进金融资产交易所发展,建成区域性各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