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学习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很多学者认为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才算是真正的学会了学习。一方面,掌握学习策略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根本标志。另一方面,作为指向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策略既是儿童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界定(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学习策略的界定,一直以来在各国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中存在很大的分歧,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常常将其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概念相互重叠。概括起来,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促进信息的获得、保持与应用的各种过程和方法。丹塞雷(Dansereau,1985)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一系列能够促进信息获得、储存以及使用的过程和步骤。温斯坦(Wein-stein,1988)认为学习策略是指那些为有效学习以及为以后使用而保持信息所必须的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对一般学习活动,如问题解决等进行监控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是支持思维活动的操作过程,它由一系列技能组成,并指向于头脑中的特定目的(Nisbeetc,1986)。梅耶(Mayer,1981)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任何被学习者用来促进学习效能的活动。这些不同看法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二)学习策略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所起作用,丹塞雷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基础策略和辅助性策略组成。1.基础策略是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2.辅助策略主要指保证基础策略有效操作的策略,包括计划和时间筹划、注意力分配与自我监控和诊断策略。这些辅助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和维持某种内在状态,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基本策略。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1.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2.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从我国学习策略的研究及出版的著作与论文看来,思辨色彩重,定性研究多;实验、应用研究少,且高水平的实验应用研究更少。我国的学法研究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7年上半年为自发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1979年10月河南平顶上市中心心理学会在部分中学开展的“中学生学习心理学实验”。该实验结合中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讲授心理学知识。湖北大学黎世法概括出的优秀学习者成功学习的“八环节学习方法”及开展的相应最优教学方式实验;1982年开始,北京八中、北京景山学校、哈尔滨九中、福建龙岩一中等中学开设了学习方法课。天津一中、北京二中、上海大同中学等一些学校制定了《学习章程》印发给学生;1987年下半年开始为自觉联合探索的阶段。该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小学、中学、大学、军事院校等职工系统的学习科学研究会。这些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学法指导的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组织与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一批有关学习科学的专著与学法指导书页相继出版,有关报刊也陆续刊登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目前,学习学、学法指导在一些学校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在学校开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张向葵等人以500名中学生做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最后应用SPSS进行分析,得出在学习策略运用上,初高中存在着年级的差异,并有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学习行为到高年级后逐渐形成习惯化,其意识程度反而降低;年级增高学业压力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下降;高年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淡化。他们还得出在学习策略的应用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反馈调节策略运用方面,男生随年级的升高迅速提高,而女生则有下降的趋势。余欣欣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他们还认为学习策略水平的高低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初中阶段学习策略的发展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潘颖秋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初三到高三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没有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辛涛等人的研究表明,就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来看,初中和高中阶段不同成绩组的学习策略水平表现出不同特点。初中阶段,高中低组的策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低分组在学习策略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中等成绩组和高分组,但在高中阶段,不同成绩组的学习策略水平则不存在这种差异。上述研究表明对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三、国外研究综述相对于国内的研究,外国学者对学习策略进行了许多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一下四个方面:1.在选择性注意策略方面,Thorndyke和Stasz在1980年的研究提出快速学习者善于对地图的有关部分引起注意,且具有更好的选择注意策略。2.在编码策略方面,莫利(Moely)在1969所作的研究表明,8—9岁以下的儿童,很少自发采用分类编码策略学习与回忆,但到了10—11岁,采用分类编码策略进行学习与回忆的证据明显增加。3.在精加工策略方面,Simpson在1994年以差点儿就考不取大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为被试作了研究,他总结了六种用以学习课文的精加工策略。结果发现,学生在精加工策略使用上的得分和他们的阅读测验的分数高度相关,而且对这些学生进行精加工训练后,明显比对比组的阅读测验的分数更高。4.在提取策略方面,Salatas和Flavell在1976年将大学生、三年级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分成自发回忆组、指导回忆组和灵活回忆组三组进行了回忆研究。结果发现,幼儿不能自发地应用分类回忆策略,但在清晰指导下能应用这种策略;大学生多数未自发应用分类回忆策略,但在清晰指导下全部用这种回忆策略;在灵活回忆的条件下,分类回忆的指导不明显,但有一半幼儿、大多数三年级小学生和全部大学生采用分类回忆策略。关于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Rigney认为,认知策略就是“学生用于获得、保存和提取各种不同的知识和作业的运算和程序”;Kirby指出:“认知策略是指与认知运算的控制过程有关的过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Gagne对认知策略研究较为系统,他指出:“学习过程是受某些内部执行的控制过程所修改和调节的,这些内部定向的技能就叫认知策略。”他在论述这两者关系时认为,“学生在学习着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进行导致更多的学习的反省思维。显然,在个人继续进行学习时,他们也就越来越多的增强自学,乃至所谓独立学习的能力。可以设想;这是由于学习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控制他们自己内部过程的实际技能”。从中可以见,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具有因果关系,即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四、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由于学习策略涉及到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的问题,因而在近半个世纪里,它也就成为教学论、教学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等学科中一个久盛不衰的研究课题。当然,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基本上也是刚刚起步,尤其在教学实践中它迄今尚未受到普遍的足够的重视。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但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学习策略研究有助于丰富教学论的基本理论。教学论是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它既要研究教的问题,也要研究学的问题。教与学是彼此促进、相互统一的。研究学习策略,不但为教学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依据,必将使其理论得到充实与发展。(二)研究学习策略是终身教育的需要。终身教育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策略研究正是让学习者主动去获得最佳学习效率,使学习者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中把握机遇,充分展现自我。(三)实施学习策略教学是改善大学新生学习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长期以来,大学新生的学习相当部分是被动的。他们对于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何时学缺乏主动性,不知怎样处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什么之外,还应教给学生怎样学。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它最终体现在学生学得怎么样上。所以,实施学习策略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与国外学习策略研究比较,我国研究起步晚,尚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广大学者对学习策略予以更多的关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五、研究反思我国在学习策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习策略的看法存在分歧。鉴于学习策略内隐性的特点,对策略的识别和观察尚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对其进行直接测量,因而不同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存在分歧,对学习策略的结构、影响因素等有不同看法。2.研究水平较低,范围较窄,深度不够。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学习策略研究与实验多集中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等比较低级的策略上,集中在学习环节的完善与改进上;而对内隐的高级的元认知策略、资源策略、管理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技能策略的研究较少,深度不够。3.缺乏合适的学习策略指导教程。我国的学习策略训练主要是搬用或借鉴国外的训练教材,没有比较有影响的、效果较好的国内学者编写的指导教程,制约了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1]王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2008.03[2]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3]何进军.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意义简析.黄冈师专学报,1994.08[4]王颖.学习策略研究述评.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卷第4期.[5]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心理科学,2001年第24卷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