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郭俊彬2013-02-24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学前期,广义上讲,应包括0-6岁的儿童。但从目前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针对0-1岁和1-3岁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的相关资料远没有3-6岁的儿童丰富。同时,3-6岁的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社会和家庭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均予以高度重视。此外,课程的时间容量只有一天,因此,我们把研究对象的年龄界定在3-6岁,也就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教育性的措施,保持并促进个人心理健康,提高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及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减少造成心理疾病原因的一门科学。狭义的心理健康目的在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指要进一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挥人更大的心理效能或潜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3-6岁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个体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一个健康的幼儿,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颁发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近几年急剧升温的早期教育热潮,人们只片面重视幼儿的营养保健、智力开发等,而忽视了早期教育中一个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具体体现为幼儿出现了各类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同时却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这有可能导致幼儿的心理发展不健全,从而影响到其今后一生的发展。父母养育方式对学前儿童性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性情暴躁/急躁教养特征: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棍棒底下出孝子,实施高压政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情绪起伏剧烈、孩子犯了错马上训斥甚至体罚。父母人格特征分析:这样的父母自己也多半出自于同类家庭,对这类观点的认同根深蒂固,性格急躁、情绪起伏剧烈,情绪自控能力差孩子可能出现的性格问题:反抗、情绪不安、自我中心、大胆、执拗、冷酷、神经质、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在青春期会出现非常突出的行为问题,让老师和同学头疼。支配欲强/专制教养特征:父母说了算,孩子没有发言余地,与孩子关系保持距离、不亲近,管理孩子严厉、经常替孩子做决定、对孩子批评多,惩罚多,鼓励和表扬少父母人格特征分析:性格专制、固执、刚愎自用、自我中心,喜欢操纵和支配别人、自以为是孩子可能出现的性格问题: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软弱;也有可能是固执、认死理、冷酷脆弱、情绪波动大、神经质教养特征:高度呵护孩子,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先为他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也有的家庭表现为溺爱孩子,孩子需求不加区分的都加以满足父母人格特征分析:性格谨慎、仔细;容易为小事焦虑;性格脆弱,多愁善感;情绪起伏大,神经质;也有的父母自己属于责任心淡漠,大而化之的人,觉得对孩子溺爱一点无所谓;还有的父母可能自己在童年时期缺乏关爱,对自己的孩子便加倍补偿。……孩子可能出现的性格问题: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心淡漠、自我中心、被动、幼稚、神经质和胆怯。淡漠/冷淡/不善于情感交流教养特征:和孩子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亲子沟通少,关系淡漠。对孩子听之任之,完全任其自由发展。父母人格特征分析:情感体验淡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不善于表达情感、习惯隐藏自己、孤独、内向、缄默孩子可能出现的性格问题:冷酷、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人际交往能力差、孤独、内向焦虑/不自信/完美主义教养特征:高度呵护孩子,对孩子十分不放心;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期望很高,常常拿孩子跟人做比较,对孩子的鼓励少,批评多,注重孩子的表现和成绩,对孩子的情感需要关心比较少;父母人格特征分析:有比较强烈的自卑情结、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容许事情不完美、喜欢竞争、好强不服输孩子可能出现的性格问题:焦虑、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好强、不服输、注重他人评价、容易有较强的挫折感鲍姆琳德的观点权威型父母:设定理性的要求并坚持督促完成,但接纳儿童的需要和期望并作出及时回应儿童:认知能力高,自律、自信,协作,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能力专制型父母:设立不作解释的、强制性的过多规矩和要求,不理会儿童的合理要求儿童:认知能力、专业成就、社会能力一般,顺从、缺乏独立性鲍姆琳德的观点溺爱型父母:对孩子很少有规矩和要求,且无节制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儿童:自控性差,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依赖,缺乏社会能力冷漠型(放任型)父母:自身满怀压力和问题,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儿童:顽固、冷酷、攻击性、倔强、缺乏自尊和社会能力学前儿童发展的三个方面1身体的发展(健康领域)2认知的发展(语言、科学、艺术领域)3社会性发展(语言、社会、艺术领域)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注意的特点注意范围小,稳定性差,容易转移,分配不恰当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开始萌芽记忆的发展特点婴儿记忆的特点以无意记忆为主,容易记住那些富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婴儿末期,即快3岁时,有意记忆开始萌芽,表现在能记住成人的简单委托,可以根据成人提出的最简单要求进行识记。记忆的发展特点幼儿记忆的特点以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开始发展。1容易记,容易忘2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3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识记开始发展4记忆不精确(脱节、遗漏、颠倒、歪曲)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发展的整体特点1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2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3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行动的总结—伴随行动进行—行动的计划儿童开始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和相对关系。.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幼儿概念的发展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实物概念社会概念数概念思维发展的特点2幼儿判断的特点主要是按照事物表面的、外部的联系进行,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之间的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3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幼儿后期只能进行一些较低水平的逻辑推理。语言的发展特点3岁以前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间3岁:最适合学习词汇的一年词汇量增强,用代词、形容词和介词不要在座位上学习,而应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说出完整的句子4岁:口语成熟的一年词汇和句法运用(复合句)趋于成熟表达能力增强说话爱夸大-喜欢被人看成是大孩子非常爱说话,给人起外号,甚至骂人。5-6岁:阅读能力增强、对书面语有较高的理解力。想像发展的特点1无意想像为主,有意想像开始发展主题易变,不稳定,目的性差,难以坚持2想像易与现实混淆,脱离实际3再造想像为主,创造想像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社会技能的培养社会性——健全人格的三要素之一“身心健全”,是指“体格”、“认知”和“社会性”三方面发展水平均达到所处年龄段人群的平均水平或者以上。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社会性——健全人格的三要素之一社会化:即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群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化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性——健全人格的三要素之一陈会昌教授论社会化:个体由于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她)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社会特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这些特性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周围人们相处并相互影响,从事学习、娱乐和职业活动,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技能幼儿的社会技能:幼儿为实现与成人及同伴的良性互动而习得、并能恰当运用的表情、姿态、语言和动作。智力技能的学习:语文、数学、常识、物理、化学等各门知识课程,解决人与自然打交道的问题社会技能的学习:理解、合作、分享、寻求帮助、提供帮助、维护并遵守规则、爱与被爱,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打交道的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秘诀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幼儿社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现代社会要求人的智力与社会性和谐发展家庭结构变化要求家长、教师重视社会化传统应试教育中重智轻能、重智轻德、重智轻情、重说轻做的局面亟待改变两颗种子,两个维度幼儿的主动性及其培养主动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做出决定、不依赖外界帮助、主动地发起行为并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特征。幼儿主动性培养的目标①对周围环境、事物感兴趣,有求知欲②主动观察客观世界,喜欢操作和实践③能自主选择、运用材料完成操作活动④乐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⑤情感丰富,乐于关注他人的态度和情绪幼儿主动性培养的策略①给孩子一个环境,让他自己去发展②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③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④给孩子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负责……幼儿的自我控制及其培养自我控制是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克制那些社会规范不允许、不认可的行为冲动、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能力。幼儿自我控制的培养策略①以身作则,树立榜样②订立家规,合理奖惩③培养情绪感知能力④横向一致,前后一致⑤直接告诉“应该怎样”⑥亲历亲为,加深体验⑦允许反复,持之以恒奖惩的原则奖励的原则:及时而不吝啬;对事而不对人(走出盲目赏识的误区)惩罚的原则:以父母的爱和关怀为起点,以孩子的发展和幸福为终点(批评、冷落、惩罚是手段而非目的)运用积极强化法增进幼儿的合理行为1什么是积极强化法是借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S和R之间的联结关系进行行为训练和矫治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讲,当个体发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即出现的其他行为或事物如果导致个体作出该行为的机率增加,那么这个个体便获得了积极强化。运用积极强化法增进幼儿的合理行为2实施积极强化的操作程序(1)准确选择所要强化的行为。(具体)(2)合理选择强化物(个体差异、使用方便、不易厌倦)(3)适度运用强化(告知与配合、奖赏应及时、用口头语言强化、用肢体语言强化)(4)逐渐脱离强化(连续保持、逐步脱离、定期评估)实施积极强化的注意事项(1)明确两个靶行为:需要去除的,需要增进的(2)评估行为的基础发生频率后实施强化训练(3)强化物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4)强化物不奏效时需要重新选择(5)满意行为一出现,及时强化(6)行为巩固后,强化物及强化频率的调整积极强化法一般用于矫正:偏食、遗尿、多动、缄默、孤独以及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社会技能培养举例40项亲社会技能(外国学者)21项社会技能(外国学者)两维社会技能(中国:陈会昌、郭俊彬)主动技能:打招呼、表达爱、邀请、决定做什么、争当第一、礼貌求助、大胆地说、说谢谢、主动道歉、提供帮助自控技能:倾听、友好相处、分享玩具、按顺序来、上课守纪律、接受“不”、遵守游戏规则、面对失败、诚实、感到被忽视、控制紧张打招呼口诀:见了熟人问声好,招手微笑有礼貌。设计意图:1、让幼儿了解打招呼是对别人表示尊重和友好时最常用的方式,培养幼儿礼貌习惯。2、体验打招呼的快乐。要点:1主动热情。2知道打招呼的各种方式。3恰当使用。参考情景:1.遇到熟人。2.见到客人。3.在家人或熟人带领下的某种场合。备注:不鼓励孩子与陌生人问好,说话。表达爱口诀:喜欢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亲亲他,抱抱他,做件好事温暖他设计意图:学会表达自己的爱并让对方感受到要点:1表达爱的方式(拉手、拥抱、语言等)2恰当运用参考情景:日常生活例:妈妈下班回来帮助妈妈拿拖鞋等利用节日加强培养例:三八节、母亲节、重阳节等备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种情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不同的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