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资格证考试辅导提要整体复习模块:•第一部分:观察法•第二部分:谈话法•第三部分:作品分析法•第四部分:实验法复习要求:一、掌握上述四种基本研究方法概念内涵(定义)分类与特点程序步骤与技巧优缺点分析二、科研方法的单独或联合使用目的:了解幼儿发展状况与教育要求第一部分:观察法1、概述:观察——科研最基本的方法。适于儿童研究。2、定义:——是将观察对象置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观察对象或现象做直接观察,进行记录、收集资料、分析解释,获得认识的过程。第一部分:观察法3、分类划分维度长期观察+定期观察时间(连续观察+非连续性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范围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否参与群体观察+个体观察规模6第一部分:观察法观察应用实例:•1.从观察的场所上讲,可用实地观察,如研究者进入幼儿园,对实际开展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2.从观察的对象上讲,可用直接观察,如研究者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目睹教师、园长、家长、儿童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等。•4.从观察者的角色上讲,采用的是参与观察,即研究者投身到幼儿园家长开放曰活动中去,在活动进程中进行观察;在参与观察的过程中,研究者扮演的是“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的角色,即园长、教师、家长、儿童都知道研究者是一位教师。7第一部分:观察法4、优点与缺点(一)优点: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简单易行,资料比较客观、真实;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尊重幼儿身心特点;具有及时性的优点,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在科学观察基础上能做出正确判断与评价。第一部分:观察法(二)缺点:受时间的限制;受观察对象限制;受观察者本身限制——感官限制以及主观意识影响;不适应于大样本研究,限制结果推广;不宜于研究内部问题及事物关联性;耗时耗力,自然状态下缺乏条件控制。第一部分:观察法5、观察法实施步骤(一)观察前的准备工作§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计划包含要素:观察时间,对象,步骤,过程,工具,设计表格、记录方法等。§选择观察方法;描述记录法:实况,日记及轶事记录等;取样记录法:时间取样与事件取样;第一部分:观察法§确定记录方法记录方法有:频率记录,间隔记录,连续记录;记录手段有:文字,表格,图示,符号,仪器等§选择记录工具可选工具:纸笔,仪器设备;§进行理论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问题。第一部分:观察法5、观察法实施步骤(二)进行预备观察§观察者自我培训,确保观察信度。先行训练要求观察者:掌握方法,把握要点,理解操作定义,确认观察行为及表现方式,确保观察信度。§避免或减少干扰误差“观察反应性”现象观察者放任现象观察者在场效应观察者期望效应仪器设备干扰第一部分:观察法5、观察法实施步骤(三)进行正式观察介入并实施:依据计划,排除干扰。(四)观察反思反思推论;检验假设;客观记录;提高改进。第二部分:谈话法1、概述谈话法——重要的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2、定义——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事件、某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补充概念——调查法:是在自然进程中,以间接方式研究当前教育现象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是运用最广泛的教育科研方法。第二部分:谈话法3、特点:最古老、最常用与最简便适用范围举例:探索儿童个性与行为表现得根源;了解家庭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育儿观点,教养方式等;教师观念、态度、方法、经验、建议等第二部分:谈话法4、分类划分维度结构式(封闭式)无结构式(开放式/自由式)结构控制程度半结构式(半开放式)个别谈话+集体谈话对象范围一次性谈话+多次谈话谈话次数直接谈话+间接谈话接触方式第二部分:谈话法•5、优点与缺陷(一)优点——最大的是“灵活性”§适用范围广,可进行原因、过程调查;§可补充书面形式表达的不足;§面对面可观察对方反应,及时调整,发现疑问,加以解释;§所获信息比较调查法更为详细;§提问可因人而异,具有灵活性。第二部分:谈话法5、优点与缺点(二)缺点:§比较费时;§一般不适合大范围调查;§所得材料未必真实,易生偏差;§对调查者本人素质、技能要求较高,特别是正式结构的谈话。第二部分:谈话法•6、谈话程序与技巧(一)谈话前的准备工作编制谈话提纲:开场白、问题与结束语;安排谈话事宜:时间、地点,了解谈话对象;准备谈话工具:谈话提纲,记录纸、笔等。(二)进入谈话现场建立融洽、信任关系;把握开场白,形成气氛,自然过渡。第二部分:谈话法•6、谈话程序与技巧(三)进行正式谈话提问:预先准备好,或提供选项,或开放式;倾听:调动感官,用心体会,懂“言外之意”;追问:直接式,间接式,当时式或过后追问;回应:互动反应,推动谈话顺利进行;谈话记录:研究者姓名,谈话日期,时间,地点,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谈话环境等。第二部分:谈话法•6、谈话程序与技巧(四)结束谈话适时结束:时间,状态或目标达到;自然结束:提醒暗示,轻松结束,感谢支持与配合。技巧提示:若需再次谈话,可在结束时向对方说明;具体技巧在于个人素养不断提高之中。第三部分:作品分析法1、概述——一种有效资料收集方式,可辅助其他方法也可独立使用。2、定义——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第三部分:作品分析法3、作品分析法的特点§以作品为依据,具有客观性;§按科学程序分析,具有系统性;§受研究者自身“倾向性”影响,分析视角与结果具有多样性。可研究作品:作业,日记,作文,笔记,绘画作品,考试试卷,工艺制品······第三部分:作品分析法4、作品分析法实施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2)定义关键术语题目+方法,如“儿童绘画发展水平的作品分析”(3)作品抽样(4)设计与开发简易研究工具(表格设计)(5)信度检验(6)评价与自我指导第三部分:作品分析法•4、实施步骤相关补充:(2)定义关键术语描述性定义—操作性定义(3)作品抽样抽样——作品选择,分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和单元抽样。(4)信度检测——也叫可靠性检验,指两个以上观察者对同一作品的一致性程度,即相关程度。第三部分:作品分析法信度计算:信度=[p/(m+n)]×2(观察者人数为2时)或或2p/(m+n)m、n:两位观察者分别记录的行为总次数;p:两位观察者之间对每类行为记录相同次数的总和。第三部分:作品分析法(6)评价与自我指导——为了“自我完善”项目评价保准研究问题/假设是否明确?推论是否合乎逻辑?样本选择样本与结论是否合理?样本是否有代表性?子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为可操作最小单位?分析维度是否由理论或经验导出?各维度是否重复和交叉?有无遗漏,是否详尽?标准是否统一?信度是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伴重复计量?是否计算信度?效度分析维度、子目标与需要量化的作品是否存在一致性?第四部分:实验法1、概述——实验法又称可控制的观察法。2、定义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在人为操控或模拟条件下,排除各种干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第四部分:实验法3、类别划分维度§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重点)——针对实验条件控制程度的划分;§单因子实验与多因子实验——依据实验因子数量划分;§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试验——依据探索进程和对问题的已知程度来划分§测查性试验与教育干预性实验——“教育的实验研究”,“教学的实验研究”第四部分:实验法•实验室试验与自然实验的对比实验室试验自然实验人造且高度控制环境中实际自然情境中室内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只能可能地控制结果精确,但推广受限制实验时间长,但结果便于推广第四部分:实验法4、优点与缺陷(一)优点:——人为创设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扩大研究范围,探索自然情境中难以研究的方面;——有利于发现规律性并能进行重复验证,提高结论的科学性;——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数据精确令人信服。第四部分:实验法4、优点与缺点(二)缺点:由高度控制带来的环境“失真”;由试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负效应;难以避免的样本不足与选择误差;可能会受到法律和伦理道德的限制·····第四部分:实验法5、实验控制变量——实验中发生了变化的因素。自变量——即实验因子,是实验中有计划地设置或改变的因素,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变性;因变量——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结果,是一种结果变量。无关变量——指那些与研究问题无关,但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影响的其他刺激变量。第四部分:实验法6、变量的控制(1)排除法。消除或隔离无关变量对效果的影响。(2)恒定法。一些无法排除且能控制的变量在实验中保持恒定。(3)平衡法。也叫等组法,随机分组,组内无关变量保持基本相同转态,使之不影响实验变量。(4)统计控制。上述方法不能运用是,以数据统计来削弱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第四部分:实验法7、实验法操作步骤(一)提出实验课题(二)建立实验假说——初步设想或推测,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理解;(三)实验设计——研究程序安排(四)实验实施——控制进程,按计划要求进行;——观测反应变量,搜集信息资料。(五)资料的统计处理(六)实验报告小结部分一、(2014)考试题型《保教》:单选(3'×10);简答(15’×2);论述(20’×1);材料分析(20’×2);活动设计(30’×1)《综合》:单选(2'×29);材料分析(14’×3);写作题(50’×1);二、学科考点预测1、定义,分类,特点及步骤要理解掌握;2、了解教材中各模块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