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传染病(一)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二)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病原体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2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4免疫性二、什么是法定传染病传染病种类繁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例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2004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法定传染病。其中:1乙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3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三、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专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二)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与过程有以下几种: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食物或水(共同的污染源)昆虫或动物媒介血液/体液传染2母婴传染(三)易感人群既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四、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由于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因此,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也必须针对这几个条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一)管理和控制传染源传染源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源之所在,因此控制和消除传染源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根本措施。(二)切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通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与消灭疾病的关键措施。(三)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注射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还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的存在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五、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一)学校是人群集中的特殊场所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面广,一旦有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很容易造成相互传播,特别是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的流行。(二)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传染。六、学校常见的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性极高,传染源是流感患者。主要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麻疹患者。麻疹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3染源是水痘患者。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4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流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通过飞沫从空气中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C群流脑以10-20岁的青少年为主。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冬春季。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及脑实质损害导致死亡。6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2天。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夏秋季较多。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的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7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以粪_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潜伏期平均为30日。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夏秋季为发病高峰。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8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通过叮咬病猪后10~12天再叮咬人进行传播。发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4至21天,一般10至14天。乙脑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和体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49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是结膜炎患者。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3日,病毒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12日。主要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并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症状。10疥疮疥疮是由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传染性极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传染源是疥疮患者,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播,主要临床表现:皮疹好发于皮肤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缝、小腹部、乳房、腋窝、腹股沟、阴部等,皮肤损害处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第二章学校如何预防传染病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机制。(一)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档案管理制度等。(二)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1按照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学校要有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2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3学校应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三)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流行的应急预案为了确保学校出现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时处置有序高效,各级各类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遏制校内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二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师生良好卫生习惯学校要把专染病预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者专题课讲座、通过宣传栏、班会、队会、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特别要注意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三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积极预防传染病四疫苗接种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包括: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白喉、甲型与乙型肝炎、水痘、流感、乙脑、流脑等。五、查验预防接种证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托幼机构、小学要对新生入学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学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新生入学未完成国家免疫程序规定的疫5苗接种和无接种证的应劝其补证和补种。六、学校传染病病例发现与报告流程学校老师和相关人员可参照以下流程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病例:班内有两个以下学生同时发病并有相似症状,晨检时多个学生病假,一定要询问家长原因。发现两个以上学生同时出现相似病症,如发热、皮肤出疹子、咳嗽、腹泻、呕吐等症状,应迅速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或者学校领导。怀疑个别学生患有传染,也要通知校方做出适宜处理并叮嘱学生父母尽快带孩子就医。发现以下异常情况应立即上报当地疾控部门请求协助,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学校某个班级或多个班级短期内同时出现多个学生患病,并有类似症状或共同用餐或饮水史;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咳嗽、呼吸急促、剧烈呕吐及腹泻、皮肤出疹子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