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脂与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检测技术与相应的仪器,尤其是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临床生物化学分析的质和量获得了精确的保证,标志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已迈进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血脂和心肌酶的生化检验在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n血脂生化检测1甘油三酯(GPO-PAP法)1.1临床意义甘油三酯属于脂类,它是从食物中吸收和由碳水化合物内源性产生而获得。测定甘油三酯对于诊断和处理高脂血症有着重要的意义。甘油三酯升高见于:①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心肌梗塞;②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③糖尿病、肾病综合症、急性胰腺炎、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低下、酒精中毒。甘油三酯降低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甲状腺亢进等。1.2测定原理样本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蛋白酯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生成的甘油与试剂中的ATP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甘油-3-磷酸,甘油-3-磷酸在甘油-3-磷酸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生成的过氧化氢参与Trinder’s反应,生成醌亚胺色素。该色素在规定波长处有特异吸收,且该色素的生成量与样本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成正比例关系。通过测定样本与标准品经上述反应生成色素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可以计算样本中甘油三酯的浓度。①甘油三酯+H2LPL甘油+脂肪酸②甘油+ATPGYK甘油-3-磷酸+ADP③甘油-3-磷酸+O2羟磷酸++H2O2G3O④H2O2+显色剂+4-AAPOD醌亚胺色素+H2O注:LPL、GYK、G3O、POD分别为脂蛋白酯酶、甘油激酶、甘油-3-磷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干粉试剂使用DHBS作为显色剂,采用520nm波长比色测试;液体双试剂使用2,4-二氯酚为显色剂,用500nm波长比色测试;液体单一试剂使用TOOS为显色剂,采用540nm波长比色测试。2血清总胆固醇(CHOD-PAP法)2.1临床意义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或CHOL)的含量,主要用于辅助诊断高脂血症,胆固醇的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联。总胆固醇增高见于:①家族性高TC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家族性载脂蛋白b缺乏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②肾病结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糖尿病等。总胆固醇降低见于:①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②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2.2测定原理TC测定方法种类繁多,化学方法大都用有机溶剂提取血清中的TC,用特殊试剂显色,然后比色测定。主要显色反应有Liebermann-Burchard(L-B)反应及高铁-硫酸反应等两类。这些方法须用腐蚀性的浓酸试剂,特异性差,干扰因素多,准确测定有赖于从血清中提取胆固醇,并对抽提液进行纯化。因此操作步骤多,不适于常规应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脂类测定标准化实验室所审定的ALBK法,由于抽提液中基本上不存在L-B反应的干扰物,结果准确,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参考方法。此法虽然不很复杂,但也不易准确掌握。现在还有少数实验室应用L-B试剂直接显色法、邻苯二甲醛法等,准确性差,已在淘汰之列。在常规工作中现在普遍应用酶法(CHOD-PAP法)。此法特异,灵敏,精密,用单一试剂直接测定,既便于手工操作,也适用於。自动分析仪测大批标本;既可作终点法,也可作速率法测定。酶法都采用胆固醇酯酶(CEH)水解胆固醇酯(CE),同时以胆固醇氧化酶(CHOD)将胆固醇氧化成胆甾烯酮并产生H202。终点物的测定则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目前普遍应用依赖于H202的显色系统,即Trinder指示反应,试剂包括过氧化物酶(POD)、4—氨基安替比林(4—AAP)和酚(三者简称PAP)。H202与4-氨基安替比林和DHBS反应生成醌亚胺。醌亚胺在520nm有特异吸收,反应产生的颜色与总胆固醇含量成正比。注:CO为胆固醇氧化酶总胆固醇(TC)测定要求做到标准化,与国际标准取得统一。化学测定的胆固醇标准液应以美国NIST(原NBS)的SRM911b为准,其纯度为99.8±0.1%。国内应制出相应的胆固醇纯品。酶法中常用定值血清作标准,规定用参考方法(ALBK法)定值,定值时须用相当于SRM91Jb的胆固醇纯品配制标准溶液。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遮蔽法)3.1临床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防止冠心病发生的保护因子,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呈负相关。HDL-C<0.9mmol/L,胆固醇>6.2mmol/L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慢性肝病、肝硬变、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病症时,HDL-C降低。慢性肝病和慢性中毒性疾病,长时期的需氧代谢,遗传性高HDL血症等使HDL-C增高。3.2测定原理选择性抑制法(PPD法)亦称选择性遮蔽法。其应用两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及多聚阴离子,根据脂蛋白的酶反应选择性,直接测定HDL-C。试剂I中含多聚阴离子和分散型表面活性剂(亦称反应抑制剂),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多聚阴离子环境下发生凝聚;由于反应抑制剂与CM、VLDL、LDL的疏水性基团具有高度亲和力,故其吸附在凝聚的脂蛋白颗粒表面形成遮蔽圈,抑制其表面的游离胆固醇反应。同时在游离的HDL表面也吸附有少量反应抑制剂,但由于亲和力较弱,其结合是可逆的。试剂Ⅱ中有对HDL颗粒中亲水性基团具有高亲和力的可溶性表面活性剂(亦称反应促进剂),其对HDL表面的吸附不仅置换出第一反应中HDL表面吸附的反应抑制剂,而且使HDL形成可溶性复合体,从而使HDL-C可直接与酶试剂[含胆固醇酯酶(CHER)、胆固醇氧化酶(CHOD)等]发生反应。主要反应式如下:①CM、VLDL、LDL+多聚阴离子+反应抑制剂→CM、VLDL、LDL表面被遮蔽②HDL+CHE+CHOD+反应促进剂→△4-胆甾烯酮+H2O2③H2O2+4-AAP+POD→显色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清除法)4.1临床意义由于LDL-C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最多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CHD的危险性,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靶标。LDL-C升高可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黄疽、慢性肾功能衰竭、Cushing综合征等。LDL-C降低可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恶性肿瘤等。4.2测定原理表面活性剂清除法(SUR法)是目前国内外LDL-C试剂盒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试剂。试剂1中的表面活性剂1能改变LDL以外的脂蛋白(HDL、CM和VLDL等)结构并解离,所释放出来的微粒化胆固醇分子与胆固醇酶试剂反应,产生的H2O2在缺乏偶联剂时被消耗而不显色,此时LDL颗粒仍是完整的。加试剂2(含表面活性剂2和①胆固醇酯LPL胆固醇+脂肪酸②胆固醇+O2CO胆甾-4-烯-3-酮+H2O2③H2O2+4-氨基安替比林+4-氯酚POD醌亚胺色素+2H2O偶联剂DSBmT),它可使LDL颗粒解离释放胆固醇,参与Trinder反应而显色,因其他脂蛋白的胆固醇分子已除去,色泽深浅与LDL-C量呈比例。5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免疫透射比浊法)5.1临床意义载脂蛋白(apo)A1、B和A1/B比值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和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优于LDL-C、TC、TG、HDL-C等。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较对照组的apoA1明显降低,apoB显著增高。对未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B比较LDL-C,载脂蛋白A1、B/A1比较TC/HDL-C或HDL-C/LDL-C为更强的冠状动脉事件预测指标。用他汀类药治疗患者,LDL-C浓度不再预示或较弱预测继后的冠状动脉事件,而载脂蛋白B仍可预测未来的冠状动脉事件。apoA1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雌激素疗法、锻炼、饮酒。apoA1病理性降低见于:①I、ⅡA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②apoA1缺乏症、鱼眼病、家族性LCAT缺乏症、家族性低α脂蛋白血症;③感染、血液透析、慢性肾炎、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变。apoB增高见于:冠心病,高脂血症,银屑病。apoB降低见于:肝实质性病变。5.2测定原理当光线通过一个浑浊介质溶液时,由于溶液中存在混浊颗粒,光线被吸收一部分,吸收的多少与混浊颗粒的量成正比,这种测定光吸收量的方法称为透射比浊法。这一方法早于1959年Schultre和Schuick等报道应用于血浆蛋白与其抗体结合后形成复合物,导致浊度的改变,再进行透射比浊测定。一般采用抗体对抗原定量的透射比浊法,称为免疫透射比浊法。其原理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测定复合物形成量的多少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的方法。载脂蛋白apoA1(或apoB)与其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浊度。浊度的高低与样本中载脂蛋白apoA1(或apoB)的含量成正比。在340nm处测定吸光度的变化值,即可计算出样本中载脂蛋白apoA1(或apoB)的含量。6脂蛋白a(乳胶增强法)6.1临床意义脂蛋白a(Lpa)是独立于其它载脂蛋白代谢途径的具有特异抗原性的载脂蛋白,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独立的良好的危险因素指标。其水平主要决定于遗传,不受性别、年龄、环境、饮食、吸烟和药物的影响。高Lpa患者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比健康人高2~5倍;脑动脉硬化患者的Lpa水平不仅显著高于健康人,还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Lpa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大动脉瘤及某些癌症等。Lpa减低见于:肝脏疾病、酗酒、摄入新霉素等药物后。5.2测定原理人血清或血浆中Lpa与其相应抗体(羊抗人Lpa抗体)在液相中相遇,立即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形成一定的浊度。通过与同样处理过的校准血清相比较,即可计算出样本中Lpa的含量。n心功能生化检测1磷酸肌酸激酶(NAC-act法)1.1临床意义肌酸激酶(CK)是由M(肌肉)型和B(脑)型两种单体亚单位组成的二聚酶。M型和B型亚单位结合成三种CK同工酶:BB(CK-1),MB(CK-2)和MM(CK-3)。总CK活性主要见于骨骼肌,绝大多数为CK-MM同工酶;其它含有较高CK活性的组织包括心肌,其中约40%为CK-MB同工酶;胃肠道和脑组织,以CK-BB同工酶为主。CK生理性升高见于:①剧烈运动后;②肌肉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氯丙嗪时。CK病理性升高见于:①心肌梗塞:疼痛发作后4小时开始急剧上升,最高可达正常人的6倍,2-4天恢复正常;②心肌炎:轻度升高;③心肌损伤如心导管、电复律时轻度升高;④Duchenne肌萎缩CK极度增高;⑤各种类型的原发性肌萎缩CK有不同程度的升高;⑥脑疾病:发作性癫痫、破伤风、脑梗塞、脑膜炎和脑炎。1.2测定原理IFCC推荐方法的具体反应原理如下:①磷酸肌酸+ADP肌酸激酶ATP+肌酸②葡萄糖+ATP葡萄糖激酶ADP+葡萄糖-6-磷酸③葡萄糖-6-磷酸+NADP+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NADPH+H+上述反应生成的NADPH与样本中CK的浓度成正比,可在340nm波长处进行吸光度测定,从而计算出CK的浓度。2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抗体抑制法)2.1临床意义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有重要价值,它与GOT、LDH的测定结合进行,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2.2测定原理本法为比色测定CK-MB活性的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在抗CK-M单体的抗体存在的条件下,标本中的全部CK-MM活性和50%的CK-MB活性被抑制,而CK-MB和CK-BB中B亚基的活性不受影响。将CK-B活性测定值乘以2倍即得CK-MB活性,反应式如下:CK①磷酸肌酸+ADP→肌酸+ATPHK②ATP+D-葡萄糖→6-磷酸葡糖+ADPG6PDH③6-磷酸葡糖+NADP+→6-磷酸葡糖酸+NADPH+H+注:式中HK为己糖激酶,G6PDH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乳酸脱氢酶(乳酸法)3.1临床意义乳酸脱氢酶(LDH)主要存在于心脏、肾脏和肝脏中。这些组织受到冲击损伤时会引起LDH水平升高,乳酸脱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