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高考典题回顾例1(2010·江苏卷)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为引言类选择题,考查对引言的理解分析与比较能力。题干引文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A项阐述的“读书”是强调间接经验的重要性,C项“问”,也是间接经验,D项指的是人们认识的过程,强调的“遥”与“久”是说明认识的反复性,因此只有B项“近山”“近水”阐述了亲身实践,与题干反映哲理一致。例2(2010·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作为个人,要把读“有字书”与读“无字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用认识指导实践。观点一只强调实践,观点二只强调认识。例3(2010·重庆卷)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材料表明()A.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B.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C.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其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认识的形成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B、D错误。材料中每个人的差异,导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体现C项。例4(2010·四川卷)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分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③说法错误,人类认识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说法错误,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例5(2010·全国卷Ⅱ)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②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标准具有客观性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较难,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观点的分析判断能力,庄周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于他不能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知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无法解决”的信息,说明庄周不懂得认识正确与否要到实践中检验。①不符合材料,④表述错误,因此选B。例6(2010·全国卷Ⅰ)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深入,具有预测性,科学家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引力波的存在,体现C。例7(2010·全国卷Ⅱ)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作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对小行星的准确预测说明世界的可知性和认识能力的无限性,预测并观测证明,体现①,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直接现实性活动,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客观性,③④错误,因此选A。例8(2010·全国卷Ⅰ)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认识的过程。材料中对大陆漂移说的认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②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④错误。选A。思维互动启迪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考点归纳考点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且通过这种改造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注意]实践的上述两个特征不矛盾。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认识叫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认识叫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一种认识本身不能自己检验自己是否正确。(2)一种认识正确与否也不能用另一种认识来检验。(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唯一标准。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人们经过努力,获得正确认识,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改造世界。重点分析准确理解和把握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工具)和实践的对象(客体)所构成的现实性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人们所感知的物质活动。实践的结果是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观现实,也是可感知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过程。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所达到的水平受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和支配。可见,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与观念活动、认识活动是不同的,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即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确定的目的,并根据符合实际的认识制订计划、方案、办法等,然后才去付之于行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活动的印记。而动物的活动,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界的某些变化,但它是无目的的,也不能预见其活动的结果。实践的能动性还表现在自觉地运用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以满足主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与旧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实践不是抽象的彼此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和社会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实践是人们社会性的活动,个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然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离不开共同的协作。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历史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主体的能力和实践的手段达到的程度、水平,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式等,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历史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总之,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思维辨析1.区别实践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2.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