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_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灭火》。本课题主要内容有:燃烧的条件、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节课共需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根据生活经验对燃烧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素养,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增强消防安全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2、探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实验探索、交流讨论。仪器药品:演示实验:烧杯、铜片、药匙、镊子、试管(集满氧气用橡皮塞塞好)白磷、红磷、开水(每种各一)分组实验:酒精灯、火柴、棉花球、蜡烛、小木条、小煤块、棉布手帕、2.5:1的酒精溶液、水、烧杯、坩埚钳、稀盐酸、大理石、玻璃片、胶头滴管(每种各1×28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创新情景]播放两段录像[提问]看完这两段录像后,你对燃烧有了怎样的认识?[提问]怎样才能让燃烧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引导]聆听各种讨论,并助以手式和眼神或语言给学生以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讲解]燃烧带来的火是人类文明的摇蓝,给人类带来光明,为生活提供热量,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但火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板书]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观看联想][讨论并回答]燃烧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讨论并回答]认识和知道燃烧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才能让燃烧更好的为人类造福。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眼神、手势、语言、体态等各种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师生平等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问]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许多燃烧事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布置任务]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3~4个燃烧事例及事例及现象填写在教材92页表4—1中。[讲解]燃烧的事例是多种多样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提问]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如何对燃烧下定义呢?[归纳]燃烧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交流讨论][填写表格][讨论并回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参与并加以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燃烧现象(发光放热)和有新物质生成两方面讨论燃烧特征。使学生在吸收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归纳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3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燃烧?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引导]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缺一不可吗?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讨论回答][思考与回答]学生可能提出各种燃烧条件,教师参与讨论,对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言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布置任务]下面我们用三个实验来论证燃烧的条件是什么?请同学们动手做实验。[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布置任务]清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分三组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倾听][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回答过程中得出的答案,进行适当指正,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学生分28组实验:(二人一组)实验(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思考并回答]甲组学生总结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乙组学生总结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丙组学生总结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一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4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四组物质图片:火柴、煤球、蜡烛、木柴[提问]如何点燃它们?为什么点燃它们的方式不同呢?[板书]3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提问]这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布置任务]阅读教材92页观察思考并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巡视、指导][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小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才能燃烧。[板书](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思考与回答]因为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记录笔记][学生分28组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将棉布手绢浸入2.5:1的酒精与水的溶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思考回答]酒精能够燃烧是由于它同时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而手绢没有燃烧是因为其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用燃不坏的手绢这个实验分析为什么酒精燃烧了手绢却没有燃烧,从而领悟到燃烧必须同时具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其中可燃物的温度是否能达到或超过它的着火点,是可燃物能否在空气中燃烧的关键。这个实验生动有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播放]火灾造成的危害及灭火的方法几组图片,请同学判断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灭火?利用的是什么原理?[提问]在生活中你看到了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灭火?[布置任务]将你知道的灭火的事例与方法填入教材97页表4-2中。[提问]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将上述灭火方法分类,并说明其灭火的原理。[讨论交流][交流回答][交流讨论][学生甲]方法1,隔绝可燃物,如:液化气、煤气起火,关闭阀门等。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视野,发散迁移思维。5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倾听指正][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1、隔绝可燃物2、隔绝空气(氧气)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学生乙]方法2,隔绝空气:如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等。[学生丙]方法3,降低物质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设疑]如果日常生活中发生火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播放]遭遇火灾时逃生方法的幻灯片及常见的一些消防标志图片。[观看联想]宣传消防知识,增强学生遭遇火灾时的自救意识。[总结](1)什么是燃烧及其特征?(2)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对照[思考回答]巩固所学新知识[提问]如何熄灭烧杯中的蜡烛,你有哪些方法用什么原理[学生分28组实验]:[回答]①吹灭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②在烧杯上盖上玻璃片或另一个烧隔绝空气③烧杯中加入大理石,滴入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灭火隔绝空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及灭火原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构成新的知识结构[演示兴趣实验]介绍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后,把一小块白磷放在开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提问]为什么铜片上的红磷与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却燃烧了,如何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演示]将一试管氧气罩在水中白磷上。[提问]为什么这样处理水中白磷也能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表情充满惊讶,感叹“水火也能相容”。[思考回答]水中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不论在哪儿,燃烧都可以发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加深对燃烧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的充分认识。使学生知道只要条件满足,燃烧在任何情况下也能发生。稀盐酸大理石6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练习与实践]播放幻灯片1、请你说出下列成语包含的科学道理A、钻木取火B、煽风点火C、水火不容2、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C、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3、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B、隔离空气C、隔离可燃物D、开辟运水的道路4、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A、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B、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c、火柴梗着火点变高了D、火柴燃烧生成了水,使火柴梗变潮湿了5、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6、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为什么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布置作业]1、请你以“生活中的燃烧”、“科学用火”、“燃烧对人类的影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为题写一篇短文。2、请你通过询问他人、走访消防部门、查阅书报、上网等方式。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及遭遇火灾如何自救,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课后作业的书写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地获取知识。[板书设计]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燃烧可燃物着火点氧气可燃物着火点氧气灭火(三者缺一不可)(破坏一个条件即可)7课后反思: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验探究、课件等教学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这点初中老师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视。另外,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自己要更投入更活跃,学生才可能更活跃更投入,才能使他们在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营养。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