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合肥市疾控中心管恒燕2014年1月16日亳州一、合肥市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做法二、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管理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一、合肥市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做法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一、二、三、四”“一”即形成一种共识“二”即运行两种机制“三”即强化三方面措施“四”即实施四方面管理“一”即形成一种共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不重视学校、学校工作不能不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二”即运行两种机制1.内部协调机制2.教育、卫生联动机制“三”即强化三方面措施1.落实专兼职人员2.建立健全防治组织、制度、部门和人员职责3.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预案、晨检缺课原因追踪、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洗手设施、食品安全管理等序号学校名称地址电话法人代表教职工数年级数班级数学生数疫情报告人姓名联系方式表1合肥市县(市、区)年度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填表人:填表日期:注:此表应包含辖区所有学校(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中专院校等分类填写并盖单位公章)表2合肥市县(市、区)年度学校基本情况汇总表填表人:填表日期:学校类型学校数教职工人数班级数学生数备注幼儿园小学中心校其它中学完中初级中学大中专院校合计“四”即实施四方面管理1.培训、讲座2.参观学习3.督导、通报4.不断探索管理新方法:创建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建立校医(保健老师)QQ群、编制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建立学校症状监测平台,建立监测点学校等培训班通知培训班教材督导通知(1)督导通知(2)创建复核通知(3)因病缺课监测校医(保健老师)QQ群页面二、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管理(一)疾病、传染病基础知识(二)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三)学校传染病报告与管理(一)疾病、传染病基础知识1.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致病因子宿主环境致病因子(1)生物致病因子: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有害的动植物三大类;(2)物理致病因子:声、光、热、电辐射、振动、尘埃等物理因子超过正常的数量或强度时,均可引起疾病;(3)化学致病因子:某些化学产品和工业“三废”污染环境或经农药、医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产品危害人体健康,可引起急慢性疾病或致畸致突变。(4)另外,环境中的微量元素(氟、碘)、食物中的正常成分(如维生素、脂肪、NaCI等)过量或不足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宿主(1)遗传因素;(2)免疫状况;(3)年龄与性别;(4)种族;(5)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心理状态;(6)人的行为因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气象因素(如日照、气候、海拔高度等)与地理因素(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社会制度、职业、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安定与动荡、战争与和平、宗教信仰等。2.传染病(1)概念: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2)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易感人群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传播途径传染过程传染病例子直接接触通过与感染者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抚摸、拥抱等疥疮、水痘等间接接触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梳子、衣物和文具等头虱、结膜炎(红眼病等)空气或飞沫传播吸入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吐痰、讲话时喷出的飞沫;手触摸沾有飞沫、痰液的污染物或地面,再触摸眼、口、鼻等粘膜进行传播;病原体附着在微尘或水雾中,在空气中漂浮,经呼吸道进入体内。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食物或水(共同的污染源)进食受污染的食品,饮用受污染的水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昆虫或动物媒介昆虫通过沾有病原体的足部或口部,将病原体散播;有些病原体要先在昆虫体内寄居一段时间繁殖后,才具传染性乙型脑炎、疟疾(蚊子传播)、肠道传染病(苍蝇、老鼠传播)、狂犬病(狗传播)等血液或体液传染通过输血、文身、穿耳、被污染的针具扎伤或性行为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母婴传染病原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使胎儿受到感染先天性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身体——患者的变化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治愈或死亡(4)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5)传染病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如接触史、旅行史等)、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判断。(6)传染病报告①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在2小时内报告;②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报告。(7)传染病治疗①一般及支持治疗:隔离、护理、心理治疗、适当营养;②病原或特效疗法;③对症治疗;④康复治疗;⑤中医中药治疗。(8)传染病预防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④健康教育。不同传播条件下传染病的不同控制方法传播条件控制方法传染源病人及早接受观察、隔离及治疗;传播途径注重环境、个人及食物卫生,采取有效措施,清洁环境或消毒,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易感人群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加强个人防护,接受免疫接种、预防性服药等。(二)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1.普通感冒、流感、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3.麻疹4.风疹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6.流行性腮腺炎7.水痘1.普通感冒、流感、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普通感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或听到某某老师或同学感冒了,这种感冒在医学上通常称为“普通感冒”或者叫“上呼吸道感染”(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风寒感冒(主要是受凉,症状有畏寒、流清鼻涕等,感冒清热冲剂)、风热感冒(主要在身体有很多内热的情况下受凉,症状有嗓子痛、流黄鼻涕发热等,板蓝根)、暑湿感冒(主要是受了暑气,又遇寒,把暑气憋在了身体里面,藿香正气水)80~90%都是由病毒(常见病毒中,由鼻病毒引起的感冒约占感冒总数的50%,冠状病毒约占15%~20%,腺病毒约占10%,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以及其它肠道病毒约占10%,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约占5%~10%,其他为类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细菌(常见细菌感染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其次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其它微生物等感染或者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有的时候用药正确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丙类传染病。流感病毒根据病毒抗原及基因特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抗原变异性最强,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引起中、重度疾病,侵袭所有年龄组人群,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变异性较弱,仅感染人类,一般引起轻微的疾病,主要侵袭儿童,可引起局部爆发。丙型抗原性比较稳定,仅引起婴幼儿感染和成人散发病例。甲型流感病毒外面有囊膜,根据囊膜上H(红细胞凝聚素)和N(神经氨酸苷酶)抗原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H可分为15个亚型,N有9个亚型。其中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其它许多亚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和动物。H1N1就是其中的一个亚型。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I、H7N7、H7N9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泻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以及实验室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甲型H1N1流感: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其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广泛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感”,但随着对疫情性质的深入了解,5月份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而甲型H1N1流感同“普通感冒”是不同的,它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伴咳嗽或咽痛),少数病例病情较重。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病人。虽然猪体内也发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由于人对病毒还没有形成免疫力,所以人群普遍易感。人如果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般1-7天,多数为1-4天就会出现症状,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最常见的发热(腋温≥37.5℃)、咳嗽、咽痛,另外还有像流涕、鼻塞、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等。甲型H1N1流感从症状上很难同其他类型的流感和普通感冒区分,要想确定一个人患的是不是甲型H1N1流感,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来确定。流行病学史包括旅行史、疑似或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接触史、其他流感样病例的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咽痛等;病原学检查包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或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就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给大家提一些建议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习惯:勤洗手(要使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勤开窗通风(每天大于三次、每次大于30分钟)、搞好个人卫生(不抠鼻、不挖耳眼、不揉眼睛)、睡眠充足、吃有营养的食物、多锻炼身体。2.如果自己或同伴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咽痛等)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去上班或者去其他人员密集的地方。3.对于那些表现出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的人,要避免与其密切接触。4.家中如果有人出现流感症状,应立即就医,与病人保持1米距离,照料病人时应戴口罩,每次与病人接触后,都应该用肥皂彻底洗净双手;病人所居住的空间应保持空气流通,经常打开门窗保持通风;5.少在人多的地方“扎堆儿”也是降低感染概率的一个有效方法。6.接种疫苗: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A,CVA)的2、4、5、7、9、10、16型等,B组(CoxasckievirusB,CVB)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Enterovirus71,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1)流行病学①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②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