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评价方式初探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常会丽【摘要】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根据“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最佳体适能理论和过程性评价理论,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以团队捆绑式学习为依托,巧设攻擂项目,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课堂、课后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在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考核中,大胆采用学习进步考核法,使全班不同体能、不同技能水平的同学基本处于同一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字】学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评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引导下,学校素质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魅力走入学校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学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正在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新课程的耀眼亮点。学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评价,是拓展训练教学过程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能使我们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加以断定,进而对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和改进依据;同时,还可以通过学习评价这一教学环节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河南教育学院自2005年以来,率先将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逐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校素质拓展训练的课程评价体系,为避免兄弟院校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中少走弯路,本文对河南教育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及策略稍做阐述,以供借鉴。一、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新形势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使学生掌握一两项有兴趣的、终身享用的运动技能。建立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可促进绝大多数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是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产物,理应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习评价反馈调节、展示激励、记录成长、反思总结、积极导向”的指导思想。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加德纳(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多元智能理论成为评价内容多元化的思考依据,它提醒人们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同时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价值,主张尽可能构建有助于促进个体价值实现的个体化评价指标,它还从新的角度提供了涉及学生评价方法的新思路,如教学中的开放题的设计思路等,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依据。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流程是:体验→反思内省→归纳整合→应用【1】,由于学生体验环节中教师只是观察、记录、引导,项目解决的方法重在团队自己协商、探讨,所以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肢体运作、自然探索等能力得到了锻炼;拓展训练学习中,其反思内省与归纳整合的表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活动完成后团队人员派代表总结发言,二是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课堂体验撰写300字左右的感想。由于课堂体验项目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生在反思内省与归纳整合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与活动有关的切入点加以阐释,这无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逻辑思考、空间想象等)得到了锻炼,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中团队发言及学生感悟在学期评定总成绩中占20%。2、最佳体适能理论1987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提出了最佳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的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是有价值的、愉快的终身性的体育活动,并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实践者,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体育兴趣所在,使他们懂得怎样设计和实施适合自己条件和需要的个人健康体适能计划。【2】传统体育教学学生多单兵作战,课堂学习与考试成绩的好坏完全是个人的事,久而久之,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渐渐对体育失去了兴趣,于是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圈。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采用对运动技能要求不高,重在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团队合作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针对个别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课堂设计团队项目完成的好坏,必须人人参与,才能效果最佳,由于多数学生都不愿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影响团队成绩,所以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极高,而这种一切为了团队的心态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憧憬与快乐,基于最佳体适能理论的宗旨,结合人性的具体特点,团队合作占总成绩的50%。3、过程性评价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接受了美国学者布鲁姆的过程性评价理论,由此人们开始对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和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这种评价方法是在单元或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的,因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意义不大。过程性评价则重视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通过采用各种评价方法经常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师生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对学习的有效控制[2]。在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队感悟及交流,占20%,二是团队合作项目的考评,50%。其主要方法是教师在每节课上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总结,并给每个学生和每个团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这些成长记录袋的成绩即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三、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评价形式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评价应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找出原因,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而不是甄别和选拔。[3]评价形式是由评价的指导思想决定的,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要求在评价时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尽管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但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全体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在评价过程中合理运用以下评价形式,做到科学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做”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学校素质拓展训练根据项目不同,分别采用定性评价(如:团队展示、雷区取水、穿越雷阵等)和定量评价(如:轻轨传球、不倒森林、战场运炮弹等)两种方式。【4】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在学校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中,诊断性评价主要在学期初采用,即在开学初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综合指标进行测试,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目的是让学生各组的整体运动水平基本相当,以便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用在学期中间,学校素质拓展训练在学期初确定本学期的考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考评项目学习结束时采用随堂考评累计积分的办法,在学期末不再进行考评。【4】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在学期末进行,即在学期末,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参考成绩记录袋及学生互评的总体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总结性评定。3、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教师评定主要体现在定性拓展训练项目中,如团队展示、雷区取水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对项目的完成及反思等方面对团队或个人给予评定;学生互评主要体现在定性项目和期末考评中,定性项目的考评一般要求学生参与,学生参与评定成绩占40%,教师评定占60%,在期末考评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本小组人员进行投票评定。四、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评价内容及方法课程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程度的简便方法,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计划的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信息网,是两个信息源沟通反馈的桥梁。1、课堂出勤及表现(10%)。依据传统体育课程及新课程教学理念,课堂出勤及表现占10%,由于这部分评定与传统体育课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2、学生体能评定(20%)。在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中,体能评价主要用进步幅度来进行评价。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达到进步提高的目的,追求的是增量效益。为了反映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性,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种进步幅度评价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了身体素质水平。依据美国测量学家黑尔(Hale)研制的指数评价法进行,其原则:根据低水平选手和高水平选手成绩提高幅度相等其权重不等的原则,在相同起点水平上,提高幅度越大,得到的进步分值越高;在不同起点水平上,高水平的提高与低水平的提高,相同的提高幅度上,前者得分高。体能项目成绩=(开学初T分+期末T分)/2+实际进步分。【5】3、学生课堂发言及感悟(20%)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中,每个项目结束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项目谈个人感受,并且部分项目还要求学生写出感想,教师批改,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20%,由于课堂发言是以团队为单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为每个小组建立成长记录袋,期末根据各团队的发言为每个团队打分,以作业形式上交的感想主要是个人成绩。4、运动技能考评(50%)由于拓展训练的多数项目都以团队形式来完成,所以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学生的运动技能主要以团队成绩来展现,其测评的内容及方法如下:依据该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特点,团队考评内容分为攻擂项目和抽考项目。所谓攻擂项目是指小组成绩考核两周后,教师将为每一个团队提供一次刷新自己和其他团队成绩的机会。攻擂项目一般选择运动量大,且器材易于得到的项目,其目的有二,一是确保体育课堂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二是贯彻落实课内外一体化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政策,由于攻擂项目在基础测试后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提供练习时间,所以学生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组织自己的团队在课后练习。抽考项目是指在学期末,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团队项目采用抽考的形式进行测试,且考试机会只有一次。无论是攻擂项目还是抽考项目,在每一次考评中都会出现第一名团队,第二名团队,依次类推。在学期成绩结束时,小组成员的具体得分由教师组织,小组人员全部参与投票表决,为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组内学生互评得分必须分出层次。优占20%,良占40%,中占40%。各组成员投票时必须严格按照教师所定的级别,根据自己的意见,填写各级别的学生名单,不按教师所要求的比例填写的票作废。为了赋予队长和副队长一定的权利,在期末投票中,队长投3张票,副队长投2张票,团队组员各投1张票,投票全部采用匿名填写的办法。投票结束后,各小组队长根据自己的组别得分,根据学生的投票结果,登记计算个人成绩,作为学期团队合作技巧的个人得分。(各小组各级别成绩对照表见表1)表1各小组各级别成绩对照表序号级别团队名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1优908580752良858075703中80757065团队成绩考核计算举例:若本学期A队在三项攻擂项目和两项抽考项目的团队排名分别为2项第一,1项第三,2项第四,则计算学生团队小组成绩的方式如下:优=(90+90+80+75+75)÷5=82;良=(85+85+75+70+70)÷5=77;中=(80+80+70+65+650)÷5=72。假如A队有10名队员,谁得优,谁得良,谁得中,则依据小组学生投票,具体算法如下:假如小王在A队参与投票的10名队员中,优的了2张,良得了3张,中得了5张,则小王小组成绩评定的总分为:2×3+3×2+5×1=17(注:小组投票中,优得3分,良得2分,中得1分。)。按照小王成绩的计算办法,依次算出团队所有人员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