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模型实践——结构选型作业分析指导老师:学生:肖珂019吕娜烨002丁宁021。。。小组成员及分工(按名字前后至左排开)肖珂:参与构思及负责草图,梁模型的分工及制作。吕娜烨:参与构思、制作、购买所需原材料。丁宁:参与制作、购买所需原材料。时间·地点·材料·单个模型的平均造价。。。时间:10·17(实验)10·18(正式)地点:南二楼材料:2毫米厚硬纸板、竹筷、棉绳单个造价:8元钱硬纸板一张+免费竹筷+两卷2元棉绳=12元整。。。设计构思受力:考虑到三角形是最恒定的稳固体系,猜测三棱柱的牢固性能胜于方形或矩形。整个梁分为三段,中间小,两头大,原由是两侧做为支座的受力特点增加横截面(支座的制作受到意见不统一的压力而导致放弃)。变形后照中段底部横托竹筷作为加固支撑(如上图),原由是在做实验时加载期间衔接处和中部出现挠度变形,最终导致问题的暴露。美观:美观上的考虑并没有很具体,受到课上拼装时间的限制以及组员自身对“梁”从美观出发观点的质疑。由于实验时已出来大体形制,组员对外形也并无疑义,所以并未在美观上花太多精力,较认可量自身的结构美,对梁的装饰性保留看法。自重:对于自重上的过度要求严谨正是支座做与不做的矛盾核心。梁仅400克,是很多其他组的1/2甚至1/3。但承载能力也并非很理想,仅22kg。站在我们组的立场不知是否与自重成正比。协调组员矛盾或许是更为重要的事实。连接构造: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暴露,在三段主体的连接上,采用了穿孔连接与竹筷加固的方法。正式实践的效果已大大提高了实验时的弊端,但在支座上的不足却由于实验时加载不够充分凸显出来。预计破坏的原因。。。中点:在中点破坏,断裂或是挠度变形。预想原因是加载的位置在中点,正是整个梁受力最薄弱的地方。连接:实验时已在此处暴露出破坏,且连接处的整体性是最差的。两端:由于意见不一没有制作支座,且没有任何有效的保护措施,极有可能因为与桌面的接触面过小和梁的不稳定导致变形,结果正好应验了上述文字。。。。装配过程装配整个过程由于当时没有相机无法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且三个组员同时在配合过程中,所以只能以文字形式来描述。变形后照·首先由组员分别在次日把需要的材料按照实验后预定的式样绘制、切割好。(18日下午)·19日上课时开始正式的组装:由肖珂及吕娜烨同学负责绑扎、棉绳穿洞(两端同时开始);丁宁同学负责固定整个梁的实体。后由全组成员固定连接处,中部以及中部下的竹筷支撑(在时间的紧促及配合的不利下,取消事先多处预定好的连接处),整个梁模型得以完成。实验中破坏结果。。。破坏处与预先想好的十分雷同,所以没能在实践前得到解决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在团队中个人的主导地位太浓往往导致坏的结果,因为团队需要的是合作精神。中点破坏后的样子(可看出不是断裂性破坏而是挠度变形)整体破坏后的样子(整体弯曲,两端的不稳定导致力量都集中倾覆于中部,加上加载的力量最终导致破坏。)中部破坏后的放大(中部只在底端加了竹筷加固,中间并没有加任何支撑也增添了被破坏的危险系数。)底部破坏后的样子(竹筷的横撑有的已被弹出,在的也已倾斜。连接处由于加固破坏并不明显。)提出改善。。。·增加支座·增加内支撑·不一味追求自重轻·密切团队合作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