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粗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粗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数学组唐泽燕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广泛地被运用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是主要培养的数学能力之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影响学生解决问题技能的一大因素是学生的粗心,粗心的现象包括审题不清、对条件理解不完整、计算上的粗心以及数量关系模糊等。进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粗心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学生“粗心”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表面现象,而“粗心”的根源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1.感知不正确。由于一些解决问题的题本身的条件和数量关系比较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题中的某些字词的含义搞错。2.注意不集中。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解题错误。3.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解题错误。4.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做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5.情感不稳定。小学生在解题时,总希望能很省事、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题里的数量关系比较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解决方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二、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因素。1.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基本的计算技能等掌握的不够扎实。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就会造成由于对概念理解模糊,而造成不能正确理解题意,由于对计算公式记错,而造成运用错误的计算公式,一些题算式正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而导致解题错误等。2.数量关系掌握不好。数量关系是对相同类具体数量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提炼、总结,是学生解决这类题的抽象思维的根据。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数量关系掌握不好,以至于遇上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进行分析,造成解题错误。3.解题技能未形成。新课程提倡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实际能力,有的教师因未能很好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推导与应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的数量关系还未理解,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还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解答问题的多样化,大量时间化在探究解答的方法上,不注重对解答方法的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解答。三、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因素。1.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由于部分学生平时不重视解题的基本训练,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解题习惯。如,部分学生平时做题时不爱用草稿,不愿画画线段图,读题不专心等,造成考试时不会在草稿纸上有效列出题中条件,不会有效画线段图或不会画线段图,审题不清等现象,从而造成解题错误。2.缺少解题后必须检验的内控心理素质。其中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解题完成后从不检验;而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更有一些学生知道自己无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家长代为检验、学生间互相核对答案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解答完题目后不检验的坏习惯。3.缺少比较相类似题目间的异同意识。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比较意识,一味追求完成题目了事,缺乏对知识的归纳及横向纵向的比较。在解题中,只要找到方法便死做下去。其实,有效的比较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通过对类似题目的比较、总结,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解题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粗心”或“态度不端正”,应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科学地分析,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1.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学生对提高解答实际问题正确率的愿望。学生在发现自己解题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不会”为由原谅自己。为了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可以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要学生做下面的事: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统计及对出错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清除错题中的错误点几乎都不是不会而造成错误,而是由于不认真审题,一时把数量关系搞混乱,或者由于没有画线段图而造成对题意理解错误等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同时还可以让一些解题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使一些总会解答错误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改变认为“粗心”、“不会”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产生了想提高解题正确率的愿望。2.加强理解基本概念、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正确处理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解题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解题策略,看清每个字和条件中的内涵,分析数量特点与数量之间关系。(2)检查习惯。养成自觉检查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解题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查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观察法、估算法等。4.精心设计练习。(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解题策略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解题过程中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题目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多层次练习中提高能力。(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熟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5.改革批改方法。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但要求认真做题,提高效率。批改时先看该生作业是否全部正确,如全部正确,则作出全部正确的评定。如发现有错,则暂不批改,并发还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订正后再交教师批改。如订正后全部正确,则教师依然给出全部正确的评定。这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并引以为戒,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精神。由于订正后还能得“优”,因此学生不是把检查订正作为一种负担,反而很愿意去做。但要防止学生为得“优”而互相核对。6.错误积累整理。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审题不清、概念模糊、计算公式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目标训练。学生也可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总之,教师要认真理会《新课程标准》,因材施教,因人而育,精心揣摩。切不可把解题错误笼统地归为“粗心大意”、“能力有限”等表面现象。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必能促使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