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思考试题分析(一)试题具体分析表一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被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号题分值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能力和方法37(1)7分(以河流为载体,通过R河大峡谷谷底及两壁景观差异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气候]2.影响景观的因素(光、热、水、土)(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从三地景观差异入手,找出影响其差异的主导因素—主要是气候中的降水;从三地降水差异的原因去分析)1.读图能力:空间定位、获取和解读信息2.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空间关系、分析;3.推理(类比推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判断最主要的问题:空间定位与对题作答;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气候]2二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比,R河沿岸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号题值分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能力与方法37(2)9分(通过与西部沿海地区比较,考查影响R河沿岸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的选择。阐述问题。(解题思路: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入手,通过与西部沿海地区比,落实R河沿岸工业较不发达的原因)1.读图能力(形象思维、空间思维);2.比较能力为主(从图中提取出地形特点、城市分布、水源地、公园等使该地工业不发达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此外,还有归纳与综合能力的考查。1.考查主体定位出错(答什么地点?):漏答——中上游为水源保护地;生态脆弱?知识结构不完善;2.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国家公园用处?)表三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因素。3号题值分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37(3)8分(通过R河水量变化的原因分析,考查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河流的水文特征(径流量)文图中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分析R河河口断流的人为因素(解题思路:从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入手,分析R河河口断流的人为因素)1.读图能力(形象思维、空间思维)2.分析与综合能力(分析R河河口断流的人为因素)1.提取和解读信息(因——水库与引水;果—-使下游水量减少、河口断流);2.综合:提取有效信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综合。表四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号题值分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37(4)13分(通过R河径流量减少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组成?)1.提出必要的证据(文图中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论证问题(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分析综合能力2,归纳与演绎能力演绎能力: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组成;原理理解不透彻。440A(1)指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号题值分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能力与方法40(A)15分(以南美西岸)海域表层水温为载体,考查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影响水温(气候)的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1.海水水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40(1)①40①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对海域表层水温分布的区位信息进行正确阐述)1.40①形象思维、空间思维2.40①归纳与综合能力海域表层等温线的分布概括出海域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40(1)②40②论证地理问题(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海域表层的水温为什么这么分布?——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综合能力(影响气候的因素)40(2)40②论证地理问题(能够指出气温异常是什5么?并论证气温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1.40②形象思维、空间思维2.辨证思维、联想思维主要的问题: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从某海域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说明海域水温的分布规律——答不全;归纳与综合);辨证思维(只答一个)40B(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指出防御措施。号题值分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能力与方法40B15以冰雹发生的季节、产生的原因、危害、措施为载体,考查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及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当方法或应急措施。1.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及其危害。2.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应方法或应急措施。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40B(1)①];探讨地理问题[冰雹的成因[40B(1)②)]2.调动和运用知识[40B(2)②]1.40②形象思维(统计图表阅读能力)2.自学能力、联想思维(解题思路:从定义入手——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下发生”为切入点,调用锋面、对流形成条件等相关知识,得出结论。)6主要问题:1.冰雹发生的季节答月份;2.综合分析能力(冰雹产生的危害、措施答不完整);3.自学能力、联想思维较差:绝大部分考生对冰雹的成因理解不清,只知从题干中抄“气流强烈升降”。40C(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号题值分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40C15(以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成因及其防治为载体,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40C(1)①];2探讨地理问题[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40C(1)②]3.调动和运用知识[40C(2)]1.40C形象思维、空间思维2.40C联想思维、分析与综合[解题思路:从图中归7纳出地面沉降的变化特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联想如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如开采地下水、城市建筑密度增加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主要问题:综合分析能力(无法地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完整归纳空间的变化;很少学生从需水量大回答问题;防治措施的答题针对性不强)(二)试题的特点1.测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时代性和基础性;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比较、综合、空间);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的特征。(1)区域性:空间分布(R河区位、地理现象)、空间结构(R河与地形、城市等方面的关系)、空间差异(甲国西部沿海、R河沿岸的选择)、空间联系(甲国西部沿海、R河沿岸等)、空间变化(河流下游的自然环境演化)。(2)综合性:综合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解答地理问题或现象。3.图表多。图表有7幅图像和1个表格,图像包括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等。4.联系实际,体现时代性。取材源于实际、联系热点,但又回避热点。如“农民工问题”、“保障房问题”、“水资源问题”、“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等。5.侧重对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2011年高考试卷非选择题需应用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需应用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概念、判断、推理是解答本卷的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表1显示了本卷考核的逻辑思维能力种类8及占非选择题测试总分(52分)的比重。侧重考查以逻辑推理思维为主(基于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思维能力分值比重(%)分析综合39推理归纳5演绎10类比10比较12判断5总分比重806.考主干和重点知识(选修模块考主干)试题类型考查的内容(括号内为测试次数)选择题地球运动(1)气候特点(1)气候成因(2)人口(3)城市与城市化(4)农业(5)交通非选择题必考部分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2)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3)工业(4)气候成因选考部地球运动(1)气候(2)洋流(3)区域环境问题;9分(4)海水温度(5)海—气系统(6)防灾减灾(7)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涉的内容。地球运动、人口、城市与城市化、交通等内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农业、工业、区域等。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1.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理解不透彻1.1.原理掌握不透彻案例:37(4)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错误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组成。其实包含三层涵义:一、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径流减少,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件渔业资源减少;二、要素间相互作用生产新功能(生态环境趋向恶化);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统一的变化——时间维度说明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的变化)(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趋向恶化)1.2基本概念主要表现:37(3)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因素。①人为因素答成自然原因;②季节等同于月份。冰雹发生的季节答月份。③季风影响范围不清晰:强调北壁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南壁为背风坡,不知道这里没有季风。1.3空间概念构建出问题:案例:R河大峡谷谷底及两壁景观方位的定位出现问题——大峡谷为整条河流;图?两壁分别为上游与下游或把北壁理解为上游地区;有的把峡谷北壁为“峡谷以北的广大地区”。把荒漠广布写成沙漠化或荒漠化加剧2.基本技能不扎实: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或技能)——37(3)河口断流的原因分析不全。国家公园?图中的国家公园很少被学生发现并用于答题;103.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较乱37(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被稀少景观的主导因素?37(3)影响河流径流量的思路——收入与支出的问题没有搞清楚;37(4)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全篇答原理,不分析问题;有的是罗列问题,没有分析(物质、能量的交换;新功能;演化——自然环境的要素罗列);40A影响水温(气候)的因素——不知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去分析4.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比较能力:37(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比,R河沿岸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本题重点落在哪?错误主要表现:对本题所要考查的主体分不清:①分别说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河沿岸工业较不发达;②甲国西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与河沿岸工业较不发达混合讲;③许多学生只分析甲西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没有对R河流域进行分析。演绎能力:37(4)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组成;原理理解不透彻。综合分析能力比较薄弱:37(3)回答不完整,如:只答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没有答引水工程,人类的乱砍乱伐,工业污染;37(3)基本漏答: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工业发展?为什么漏答?从图中获取已知信息(公园、流域的降水量、水库、引水工程),根据新信息及所学的知识(工业区位理论),解释R河沿岸工业较不发达问题。5.审题能力;37(1)不针对谷底,北壁,南壁的笼统回答。例如:(1)“峡谷深,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水热条件适宜林木苍翠”。(2)成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11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光照足,阴坡光照弱土坡肥沃37(3)有部分学生回答自然因素方面,如有学生答到降水少,荒漠地区,蒸发旺盛等6.表达能力较差:(1)没有分点描述,字迹不清楚,错别字较多;(2)37(4)很少学生从因果关系方向回答,如“只答因”成“只答果”;(3)地理专业名词表述不清楚,文字口语化,如南北水温变化,说成上、下变化(南、北);(4)答题的关键点把握不了。如:整个篇幅几乎只从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关键点对环境要素为回答很少。(答卷的篇幅与时间不允许)三、对策(一)重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对初中部分的考试要求理解有误(如区域地理的学习)1.错误观点一:认为新课程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不要背,会给材料。所以不重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掌握。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城市化、热力环流、自然环境要素等均要理解得很清楚,理解情况下要背,还要会应用。对策:加强概念教学2.错误观点二:关于区域地理内容:删除了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本教材的具体考点。但在考试范围有提到考试内容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如气候有的教师说不要考?考查情况如葡萄园、黄麻问题。依据:12初中——类型、影响因素3.错误观点三:区域地理部分——世界任何区域都可以涉及,复习很详细。定位问题。初中的区域地理部分结合高中系统地理知识来理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