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逃课现象之我见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有恰好处在这样不安分的年龄,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我们逃课却心安理得的重复着“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美的。”由此观之,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都有自己的学生考评方案,以此来督促学生,提高出勤率,考评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把考评纳入成绩提高了学生对考评的重视。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考评的抵触和反感。虽然知道逃课会影响到自己的考评,有可能会上白板被通报批评,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学生逃课,他们逃课在宿舍睡觉,上网,或者出去逛街,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愿待在课堂?从日常的观察来看,在年级上,高年级逃课率要比低年级高;从性别上看,男生比女生逃课率高,从课程来说,基础课高于专业课。许多高校采取课堂老师点名制,这种方法有其弊端,可能有学生代替答到。还有采取班干部来给班上学生签到的,或许班干部不愿的罪人,班上同学没到齐也打钩或者私自写上请假。这就助长了某些学生经常性逃课的现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适者生存,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从长远角度看,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而这些都必须在平时课堂上一点一点积累。学生逃课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纪,校风,同时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学生逃课更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然而,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可想而知,如今大学逃课现象已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面对逃课一族,很多人批评大学生叛逆,散漫。大学生逃课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自律能力不够,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学体制。有学生认为逃课也是一种选课,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令学生们再也无心听课,然而,当三年的大学生活将要悄然逝去的时候,两手空空的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完整的吗?还有一些外在原因,比如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高等教育改革和扩招,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的调整及课程体系更新相对滞后,有些教师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课程乏味、空洞,脱离实际。教师的个人风格,包括知识层次、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师生的关系等对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有直接的关联,同时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面临两难境地即如何选择适应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另外,考试制度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缺乏创新性,考前圈重点、划范围,考题简单,在文史类考试中,许多逃课学生采取复印、抄写笔记的考前“突击思想”应付考试。再者就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学习目的功利性心理。有些大学生过于浮躁、太重视眼前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带着功利思想对待课堂。大学生到学后新的目标尚未确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于理想的重建期,其心智、情感、人格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真正健全。这些“逃课族”往往喜欢时尚、前卫的东西,不喜欢拘束的、规律的生活。学生大对学习倦怠,个体对自身完成学业规定的有关内容学习能力的信念不高,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不愿意去努力克服。一些学生在高中是优等生而到了大学里不再优秀,落差比较大,理想与现实距离较大,有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对某些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的前途渺茫,不能在学校获得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不强,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课现象。针对大学校园里学生逃课现象,学校应及时调整课程安排,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减少某些专业性不强的课程,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的东西很有用,不要总是注重理论,实践才能检验学生是否学到了。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理性考证。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逃课行为,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机会,引导学生理性考研、考证,防止学生盲目追求证书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向导,改革教学体制,构建和谐的课堂秩序,寻求切实课性的教学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时社会的缩影,关系复杂,矛盾尽显。在各种竞争各种挫折面前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部分学生在迷失自我是不能及时进行调整,而失去了前进的信心,找不到学校的动力而逃避课堂。所以学校应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会学生们减少心理压力,学会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绪,避免情绪破坏性暴发。其次,我们大学生自身应加强培养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能。我们还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给自己正确的定位,从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大学生的逃课心理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多样性,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正确加强心理辅导,而不是一味的对逃课学生批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