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宁政发〔2012〕11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做强做大,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现状分析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推动“小省区办大文化”,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全社会文化自觉意识普遍增强,文化产业投入不断加大,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呈现—2—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印刷、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文化创意、节庆会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2010年全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3.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色文化逐步彰显。围绕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培育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中华黄河坛等一批“黄河金岸”文化展示线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回族文化品牌不断涌现,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西夏王陵等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亮点纷呈。重大文化精品工程有效实施,相继推出舞剧《月上贺兰》和《花儿》、电影《同心》和《画皮》、原创动漫《薯仔历险记》、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版图书《回族民俗学》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主题美术、“花儿”音乐等创作质量、数量大幅提高,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产品不断丰富,回族医药、服饰等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凸显,成为宁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文化企业培育壮大。以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相继组建成立运行。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宁夏软件动漫园、六盘山文化城等文化企业聚集场所形成一定规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3—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市场繁荣活跃。积极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和消费市场,广电传输、出版发行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影院、剧场等文化消费场所巩固发展,电影和演出院线经营方兴未艾,歌舞娱乐、网络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步伐加快,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专业市场日益活跃。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等“六大节会”形成品牌,文化旅游影视产品展览展销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产品贸易,文化向西“走出去”迈出新步伐。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与文化部等有关部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央支持和央地、省区间文化互助合作不断加强。制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投融资、土地等优惠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实行文化行政许可审批集中办理,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力度,文化产业发展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为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机遇挑战“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从国际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跨国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态势。随着各国联系的日益加深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西方国家加快意识形态输出渗透、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为我们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加快“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国内看,中央把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为我区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4—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从区内看,我区拥有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特色独具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速向文化产业项目集聚,城乡居民持续增长的多元多样文化需求提供了较大的消费市场,文化科技创新催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增添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治区确立了建设沿黄经济区、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扩大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等重大发展战略,为推动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提供了广阔舞台和空间。挑战:当前,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创意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融合发展日益广泛,宁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文化产业投入较少,投融资渠道不宽,2010年全区城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8.43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仅为0.2%,远低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特色还不鲜明,区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粗放式经营,利用率不高,优势产业专而不精、特而不强,产业园区、基地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任务艰巨,在产品设计研发、衍生产品生产、文化市场开拓等方面明显滞后,尚未形成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文化企业实力不强,国有改制企业刚刚起步,民营企业普遍呈现“软、小、散、乱、弱”的状况;文化产品品牌缺失,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群众文化消费能力较弱,消费习惯传统,支出比重偏低;文化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偏低,特别是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较少,文化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成为制约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需—5—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第二章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本任务,着眼打造特色文化强区,挖掘和整合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优势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着力引导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着力打造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二、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创意为源头,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努力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区域和城乡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对接协调、遗产保护与资源利用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完善文—6—化产业政策制度体系,推进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以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为重点,力争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文化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壮大,培育一批国有龙头企业、民营骨干企业和致富带头人,“星级”文化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其中5星级企业达到20家以上,文化创业就业充分活跃。——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特色街区、专业村镇蓬勃发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达到4家和20家以上。——文化产品和品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辐射周边、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梯次发展格局,文化消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四、战略定位发挥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地域民族历史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倾力打造“黄河文化汇宁夏、回族文化聚宁夏、西夏文化在宁夏、走向胜利来宁夏”四大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黄河文化产业高地。把握沿黄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依托黄河文化产业园、华夏河图、中华黄河坛等,高标准打造“黄河金岸”文化展示线,成为全国黄河文化产业发展高地。—7———全国回族文化产业基地。以展示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以精品创作、品牌培育为重点,打造回族特色系列文化产品,培育中华回乡文化园、世界穆斯林城等文化产业基地,使宁夏成为全国回族文化展示基地和产品集散地。——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窗口。发挥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纽带作用,利用中阿经贸论坛等平台优势,全方位拓展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文化交流合作和产品贸易,使宁夏成为中华回族文化向西“走出去”的桥头堡。——全国最大的葡萄酒文化产业走廊。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原产地商标”和“地理标志”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内涵的酒庄、酒坊,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酒庄体验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享誉世界的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全国西夏文化研究展示基地。加强西夏学研究交流,强化对西夏历史遗迹和文物的保护,整合西夏文化元素,展现神秘西夏历史文化,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第三章战略布局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理念,结合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培育点、连成线、扩展面的工作思路,构建“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银川以完善提升文化创意、影视创作、商务旅游、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突出“塞上湖城、西夏古都”文化品牌,把银川建设成为辐射陕甘蒙青毗邻地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和文化服务中心城市。—8—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加强银川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大对大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等维修保护力度。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彰显“塞上湖城”文化休闲功能。对市区及周边湖泊、湿地、水系资源进行综合性保护开发,构筑城市环湖生态圈,建造体现“塞上江南”特色的园林景观、生态公园。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艾依河,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环湖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扩大“塞上湖城”品牌效应。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