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本章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宏观调控的涵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财政政策的基本类型和工具、货币政策的基本类型和工具;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和效果;了解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使用情况。案例1宏观调控2008力挽狂澜2008年,中国经济不平凡的一年。从经济周期看,是热冷交汇的一年;从发展增长看,是调整转变的一年;从宏观调控看,是本轮高速增长五年来“最困难的一年”。这一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车”般的巨大波动。同时,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也让持续了五年两位数高增长的世界最大新兴市场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压力。与此同时,决策层密切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审慎而灵活地实施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到9月的“保增长”,以及11月的“保增长、扩内需”,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基调被完善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些面对内外环境众多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应对策略,不但使得中国经济“逆势而动”,GDP增长保持了8%以上的较高增长,而且实现了全社会稳定团结的良好局面。2008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转变幅度之大,史所罕见,其经验和教训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请问:你如何认识我国的宏观调控?为什么我国的宏观调控能有如此大的力度?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及特点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指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宏观调控的特点:1.以市场自发调节为主,政府自觉调节为辅。2.调控的主体为国家。3.以经济手段调节和法律手段调节为主,计划指导和行政手段调节为辅。4.调控的效力多为引导和鼓励。5.调控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体现出综合性。二、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达致大体平衡的政策手段和方法的总称。1.总需求与总供给所谓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主体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总供给则是经济社会主体所提供的总产出,即整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备的总和。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为了使整个宏观经济实现均衡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必须相等,即:总供给﹦总需求2.总需求与总供给管理政策总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管理政策收入政策提高技术进步的政策促进资本形成的政策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和提高的政策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总目标1.总量平衡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出口﹦消费品供给+投资品供给+进口影响总量平衡的主要因素:首先,在商品物资供给方面,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全部形成商品物资可供量,完全被用于消费。主要原因有:一是一部分产品被用于储备而使供给减少;二是一部分产品因销售困难形成积压而使供给减少;三是一部分产品因损坏报废、霉烂变质和丢失等而使供给减少。其次,在货币购买力方面,一是部分货币被持有者储存,形成货币沉淀。使货币购买力减少;二是发生财政赤字或银行信用膨胀而导致过量的货币发行,使货币购买力增加。2.结构平衡结构平衡包括两大部类产品供求结构的平衡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供求结构的平衡。实现结构平衡,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关系。(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1.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2.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类型:一是摩擦性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三是周期性失业。四是季节性失业。3.稳定价格水平4.平衡国际收支第二节财政政策案例2入世十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变化自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5年,延续了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赤字财政扩大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拉动经济增长;2005—2008年,面对2005年开始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国内市场繁荣、投机和物价压力加大的新形势,财政政策基调转变为稳健,逐步减少国债发行和赤字水平,以对冲经济繁荣时期的过热倾向,辅助货币政策的紧缩性调控;2008年底,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出口加工产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并给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了极大风险的情况下,财政政策迅速推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促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先复苏的国家,为全球经济度过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以上资料,试分析我国财政政策为什么要变化?一、财政政策的概念、目标和分类(一)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总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目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三)财政政策的分类1、按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总量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个量政策2、按照政策的时间长短长期财政政策短期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工具1.税收2.国债3.政府投资4.财政补贴5.国家预算四、财政政策的传导(一)收入分配(二)货币供应(三)价格五、财政政策的应用(一)自动性财政政策1.概念: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税收和一些政府支出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的因素。2.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个人和企业所得税(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失业补助其他福利转移支付(3)农产品价格的维持制度(4)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二)补偿性财政政策1.概念:又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它是相对于财政自动稳定器而言的,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变化情况,为达到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采取相应的公共支出和税收措施,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有意识干预。2.调控形式:调整税制、改变财政的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等。3.主要内容:(1)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反经济衰退;(2)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一致总需求,反通货膨胀;(3)在总供求基本平衡时,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4.类型(1)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缩小国家预算规模、增税、减少国家信用规模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2)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扩大国家预算规模、减税、扩大国家信用规模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3)中性财政政策:指国家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后果的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案例3“三大法宝”之一: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百宝囊”中,有三个举世闻名的“法宝”,其中之一就是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最早出现在美国,它最初并非是用作货币政策工具,而是被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用来创收。直至今日,它依然是各国中央银行最常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买卖国债为什么会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呢?原来,中央银行“花钱”购买国债时,卖主要么是商业银行,要么是社会公众。公开市场操作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的“源”——基础货币,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公开市场操作这个“法宝”用起来最得心应手。想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都可以灵活确定,主动出击。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由直接货币政策调控转向间接货币政策调控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问: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各是什么?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一、货币政策的概念和目标(一)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从根本上说,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二、货币政策的种类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率也会相应降低,因而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减少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而经济高涨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三、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使用的利率,它是一种官定利率。(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四)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1.直接信用控制(1)消费者信用控制(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5)预缴进口保证金2.间接信用指导(1)道义劝告(2)窗口指导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传导过程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准备金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1)利率(2)货币供应量(3)基础货币(4)存款准备金第四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案例42010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及2011年政策取向判断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10.3%的高位稳定增长。宏观调控的重心也由经济刺激转移到扩大内需、促进结构调整和防止通胀上来。政策组合延续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由极度宽松转为适度,年末趋于稳健。“调结构”的力度明显加大,在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等领域出台了十分严厉的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宏观政策将突出“调结构、控通胀、促转型、惠民生”的总体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延续性,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证物价水平合理稳定,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试分析我国2010年、2011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属于哪种配合方式?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政策?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第一、两种政策的侧重点不同。第二、两种政策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第三、两种政策的可控性不同。第四、两种政策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类型类型政策配合产出利率双“松”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松”、“紧”搭配(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松”、“紧”搭配(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双“紧”型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三、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第一阶段(1979年—1984年)。1984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银行体制1984年才刚刚建立,自然没有从财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时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作为财政政策配套服务的工具,对医治十年动乱创伤、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职工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阶段(1985年—1997年)。1985年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