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各区县中考一模试题记叙文阅读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1年北京各区县中考一模试题记叙文阅读分析2011东城一模阅读《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完成第15-17题。(共14分)15.作者满怀深情地记录了与周总理的两次相遇,阅读全文,填写表格。(4分)第一次第二次时间①上初一的时候读高一那年的五一节地点长安街②劳动人民文化宫场景③周总理向我们微笑、招手与周总理交谈、握手感受意外、美好④兴奋、幸福、陶醉第①空给出的参考答案是“上初一的时候”不太准确,“上初一的时候”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与之对应的“第二次”的时间填写的就是“读高一那年的五一节”而不是“读高一那年”,所以第①空填“上初一参加迎宾活动的时候”(或“上初一第一次参加迎宾活动的时候”)。第②空的地点原文中交代的很清楚,就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第③空应填写的场景是原文第④段的内容,核心内容就是“周总理向我们招手、微笑”。第④空填写第二次见到周总理的感受,仔细阅读原文写第二次见到周总理的内容,从中提取能够反映“我”的感受的词语:激动、兴奋、幸福、陶醉。16.结合文章,品味“神奇”一词写出了什么?(5分)“神奇”的意思是“非常奇妙”。“神奇”出现在原文第⑤段,其语境是:第二次与总理的相遇,更加神奇。结合语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次与总理相遇是神奇的,第二次与总理相遇更加神奇。因此“神奇”写出了两次相遇的“非常奇妙”之处。第一次遇到总理时迎宾的学生有那么多,“我”作为一个普通学生站在人群中,总理却向“我”招手。这是非常奇妙的。周总理是国家重要领导人,却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走到我们身边。这是非常奇妙的。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够和周总理相遇一次已经不易,“我”却和周总理相遇两次。这是非常奇妙的。作为一个普通中学生,“我”不仅见到了周总理,还和周总理握手、交谈。这是非常奇妙的。“我”之所以把与周总理相遇看作神奇的事情,是因为周总理是我崇敬的伟大人物,觉得与周总理相遇是神奇的事情,表达了“我”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生活中“我”与许多人都只相遇过一次,都没有觉得神奇)。把这些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得到这道题的答案了。答案要点:①上初一迎宾时,周总理向人群中的“我”招手微笑。②庆“五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巧遇周总理。③周总理是国家总理,日理万机,再次相遇很不容易,非同寻常。④周总理与我们交谈、握手、载歌载舞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终身难忘。⑤周总理的形象非常高大、神圣,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17.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与周总理的见面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不超过150字)(5分)这道题要求考生分析场面描写的效果。本文描写的场面有两个:第一次与周总理相遇,第二次与周总理相遇。把文中关于这两个场面内容的细致描写找出来,结合这些描写所表达的感情、描写场面的语言特点,分析场面描写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答案示例:文章详细地写了与周总理的两次见面,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生动感人。如:写第二次见到周总理时,主动提出和周总理握手,真实而生动地表达了一个中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爱戴和尊敬,也表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非常感人。22011西城一模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完成第15~17题。(共15分)15.作者在文中既写了对徐先生的回忆,也写了自己当时的印象和受益之处。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这道题的要求很明确,要求填写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回答时只要抓住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仿照示例组织语言就可以回答了。需要注意的是第②空填写的回忆内容有两件事,不要漏掉了。回忆的内容当时的印象或受益之处相貌神态、上课发怒①古怪、凶②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的朗读提高了我对国文的兴趣③修改作文让我的作文硬朗挺拔16.阅读划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怅惘敬慕”的内容。(4分)“怅惘”意思是“伤感、失意而又迷惘”,作者“伤感、失意而又迷惘”与徐老师有关,这一原因在文章最后一段已有提示,即“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但“不知他云游何处”是文学性的语言,与前文所写徐老师不拘小节的风格相一致,直接用来回答问题不够恰当,改为“不知道老师近况”比较妥当。“敬慕”的意思是“尊敬、仰慕”,作者“尊敬、仰慕”的对象是徐老师,“尊敬、仰慕”的原因是徐老师很有才学,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负责。这“尊敬、仰慕”的原因就是作者“敬慕”的内容。回答这一问题不能简单照搬文章中所写的事,如徐老师“自己选辑教材”、“很有意思地朗读”、“大勾大抹批改作文”等,要从这些事中提取徐老师的品质。“怅惘”的内容:离开恩师将近五十年,未曾通音讯,不知道老师的近况。“敬慕”的内容:徐老师很有才学,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负责。17.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描写得生动而让人难忘的。(不超过140字)(7分)把人物写得生动而难忘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都是正确描写。有时候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往往借助于他人的评价,这是侧面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的时候,有些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内容写得特别详细,这是细节描写。对人物描写的分析应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着手,将描写的具体内容与表达效果结合起来就能够回答这一问题了。答案示例一: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看到底”来突出他的凶。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的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的批改我的作文使我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写法,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写的生动而令人难忘的。答案示例二: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用了肖像描写;写他上课时的情形,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徐老师“凶”的特点;写他修改我的作文时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将徐老师的形象塑造得生动而让人难忘。2011房山一模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15—17题。(共15分)15.阅读②-⒂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4分)原文第②到⒂写了“他”由放弃高考到考上大学的这段经历的五个过程,其中第四个环辛苦打工坚持学习3节已经作为示例给了出来,回答这一问题时可以把已经给出的示例作为支点,先回答示例后面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是前一环节的结果:“辛苦打工”的结果是“还清债务”,“坚持学习”的结果是“考上大学”。再由示例逆流而上,示例的上一环节是“决定休学,打工还债”,如此可概括出每一环节的内容。概括时注意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组成的,尽管题中没有对答案的字数和句式提出要求,但概括其他环节时还是用相同的句式为好。命题老师给的答案示例的最后一个环节“还清债务,高考录取”表述不准确,应改为“还清债务,考上大学”。答案示例:放弃高考,承担责任(或“放弃高考,照顾父亲”);变卖设备,资不抵债(或“变卖设备,偿债未清”);决定休学,挣钱还债;还清债务,高考录取。16.阅读⑿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分)“慢慢适应”的内容:“慢慢适应”的原因:“慢慢适应”的内容可以从前文中找出先前不适应的内容,先前不适应的内容就是后来“慢慢适应”的内容。在画线句子前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由这句话得知“他”不适应的是“孤独、寂寞”、“累、疼”,那么后来“他”“慢慢适应”的也就是“孤独、寂寞”和“累、疼”。“慢慢适应”的原因就是“他”找到了排遣“孤独、寂寞”的方法和“他”不再感到“累、疼”的原因。“他”为什么能够战胜“孤独、寂寞”,因为他有还清债务的坚定信念、有考上大学的执着追求,“他”不再感到“累、疼”是因为他后背消肿,磨出了茧子。命题老师给出的答案示例中“慢慢适应”的原因内容不够全面,应加上“有考上大学的执着追求”。答案示例:“慢慢适应”的内容:一是孤独和寂寞;二是累和疼。“慢慢适应”的原因:有“还债”这一坚定的信念;后背已消肿,磨出茧子。17.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字左右)(7分)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与之相对的还有侧面描写。另外,文章中描写极其细致的还可以作为细节描写来分析。原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本题已将行动描写排除在外,只要对原文中的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分析时要注意将心理描写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说清楚。答案示例: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逐步体现“他”的剽悍的。首先“他”的“为母亲遮风挡雨”的心理,体现了他的敢于担当,“休学一年”“打工还债”凸显了他的果断与勇气。打工时靠“一定要还清债务”的“念头”挺过来了,最后以“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此刻,一个剽悍的男子汉形象跃然纸上。2011大兴一模阅读《人在胡同第几槐》,完成第15—17题。(共15分)15.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不同的感受和人生感悟。请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时间事件感受人生感悟童年时①吃槐花香饼甜蜜②人情美好搬出四合院后梦中采槐豆③苦涩④生存艰难第①空填写童年的一件事,由已经给出的示例“梦中采槐豆”可以推知这件事的主体是4童年的“我”,原文只有第②段写的是童年的“我”,第②段写了“看槐树”、“采槐花”、“做槐花饼”、“吃槐花饼”这几件事,“看槐树”的主体没有明确哪一个人,“采槐花”的主体是别的孩子,“做槐花饼”的是老奶奶,只有“吃槐花饼”的有“我”,再结合后面的感受“甜蜜”,就可以填写出童年时的事件“吃槐花香饼”。第②空要求填写“人生感悟”。老奶奶把自己做的槐花香饼分给大家吃,这件事体现了老北京邻里之间人情的温暖、美好,让人感到人情的美好。这也是本文要表达的主题。第③空要求填写“梦中采槐豆”的感受,原文中写采槐豆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据此可以填写出“苦涩”来。第④空要求填写从“梦中采槐豆”这件事中得到的“人生感悟”,原文中写道“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很显然,此时的感悟就是生存的艰难。因为题目对答案没有字数的限制,答“生存自有艰难面”也是正确的。16.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第⑧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中心谈谈你的看法。(4分)文章中的某一片断能否删去,要看这一片断与文章主题有无密切的联系,在表现主题方面有无作用。关于这一点,《社戏》一文开头写“我”随归省的母亲到外祖母家享受一系列优厚的待遇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若论事件本身,《社戏》开头所写的内容与“社戏”没有关系,可以删去,但分析《社戏》一文的主题后可以发现,开头内容表现了乡民的淳朴,而这正是《社戏》的主题,如此看来,《社戏》开头的内容就不可以删去了。对本题的分析,也要着眼于文章的主题。如果认为第⑧段与主题有关系,则明确看法是“不能删去”,然后把你对第⑧段内容和文章主题的关系说清楚。如果认为第⑧段与主题没有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则明确看法是“可以删去”,然后把第⑧段内容和文章主题分别概述出来,指出删去后可以使文章主题更集中或更明确。回答这样的问题,建议从不能删去的角度来作答。虽然有些名家文章中的一些片断可以删去,但大多是不可以删去的。从应对考试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不能删去的角度来作答为好。答案示例一:不该删去。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是借槐树谈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本段作者谈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答案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的中心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本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枝蔓,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集中。17.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诗结束全文,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