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行学》课程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共8题,从中选做5题,每题5分):1、基础货币(BasicMoney)2、虚拟资本(FictiousCapital)3、通货膨胀(Inflation)4、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5、货币政策工具(InstrumentsofMonetaryPolicy)6、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Liquidity)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8分):1、简述货币名目论和货币金属论,并分析它们的实质。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难题(TheTriffinDilemma)。3、什么是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三、论述题:1、请分析各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常被选用的中间(或中介)目标。参考答案1、基础货币(BasicMoney):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或“货币基数”,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掌握在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和个人)手中的现金及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的负债(即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和超额存款)的总和;换言之,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这两大部分所构成。它是金融当局的货币供应量,是整个社会信创造的基础。2、虚拟资本(FicticiousCapital):虚拟资本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各种不同资本职能的真实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不同,它是以有价证券等形式存在的、能定期或不定期带来收入的资本所有权证书。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却能瓜分剩余价值;虚拟资本本身不是现实中的财富,但它却能促进社会财富的集中。从理论上讲,虚拟资本的数量等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总额,但由于价格的变动,虚拟资本总额往往与有价证券票面价值总额不一致。在一般情况,虚拟资本总额大于真实资本总额,并且其增长速度呈快于真实资2本增长速度的趋势。3、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换纸币流通制度的条件下,因政府或货币金融当局的货币发行失控,使滞留在流通领域的纸币相对于待实现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过多,从而导致纸币贬值、整个社会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爆发深刻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加之各国政府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不断通过赤字财政和信用扩张来刺激经济,结果导致通货膨胀成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难治的顽疾和通病。简答题1、简述货币名目论和货币金属论,并分析它们的实质:货币名目论和货币金属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资产阶级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本质与职能的两个对立的流派。金属主义者把货币与贵金属混为一谈,视金银为天然的货币,认为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贵金属就是货币。他们只看到了货币的自然属性,但无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属性。货币金属论片面地解释货币的职能,只看到了那些必须具有十足价值的货币执行的职能(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却忽略了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是可用不具有金属内容的符号或票券来代替的,因此它无法解释货币符号(银行券、纸币)的流通。货币金属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反对铸币贬值、要求稳定通货的主张。货币名目论者则否定货币的商品性质,混淆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最初,货币名目论是作为替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铸币贬值政策辩护而产生的一种思想,认为货币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在价值内容,货币是由国家权力创造并赋予价值的一种名目、筹码、符号或观念上的抽象计算单位。国家既然能给予货币“法定的价值”,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减低铸币的金属含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随着生产与商品流通的日益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也迅速扩大,仅仅依靠金属货币已不能满足需要,由信用流通工具来代替金属货币的必要性产生了。这时,货币名目论者又代表了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认为金属内容对货币已没有什么本质的意义,完全可由“价值符号”来取代。总之,这两个学说都是片面的,都将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混为一谈,都只从货币的某些个3别职能去认识货币的本质。因此,这两种学说都与客观存在的货币实际不符,都不能解释货币本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复杂的货币现象。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难题”(TheTriffinDilemma):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的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Triffin)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从而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战后各国的黄金生产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的国际储备资产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的供应就会不足,就有可能不敷国际贸易发展及其他国际支付增长的需要,从而对各国经济形成紧缩的压力;反之,美国的国际收支连年逆差,它虽然满足了国际清偿力增长的需要,但如果增长过快,就有可能触发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另外,各国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就会动摇,美元随时都可能发生危机,从而危及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而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正是这个“特里芬难题”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3、什么是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具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即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发生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贷放和转存,它会创造出数倍的派生(或衍生)存款。货币乘数就是指这种存款的扩张倍数,它说明由于基础货币变化而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减的幅度。货币乘数的理论数值(m)是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r)的倒数,即:m=1/r。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货币乘数的具体大小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现金漏损率,它反映了社会公众的行为对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比例,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对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此外,当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例不同时,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行为对货币乘数也有影响。论述题被各国中央银行经常选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有:(1)存款准备金,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存在准备金指标可以满足变量和可控性要求,并与货币政策目标密切相关。4(2)基础货币,即能派生出信用货币的货币,它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基础货币与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总量直接关联,而且它的增加或收缩取决于中央银行。(3)利率。利率可以是经济的内生变量,也可以是金融政策的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根据利率的升降来确定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使其与经济形势的变化相适应。(4)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可以是经济内生变量,也可以是货币政策的外生变量。当经济呈下降或衰退时,金融当局会有意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抑制经济衰退;反之,当一国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加剧时,金融当局则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势头。5《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概念题)1.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Reserve):又称“官方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或其他官方机构所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弥补国际收支差额、或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以维持汇率稳定的被国际家普遍接受的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SDRs)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2、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ernerCondition):一国货币的法定贬(升)值或汇率上(下)浮要想改善而不是恶化贸易收支,其面临的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xd)以及该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md)必须相当充足,即这两个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之和必须大于1,即:mxdd>1。只有满足了这一必要条件,进出口实物量变化的总和才会大得足以抵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贸易收支失衡的现象才有可能在本币币值做出调整之后得以纠正,即货币贬值(汇率下浮)会减少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升值(汇率上浮)会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反之,假如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都不充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货币贬值不但不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反而还会使其进一步恶化。第三种情况是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等于1,在这种情况下,一国货币的贬(升)值,对该国的贸易收支没有净影响。这个关于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起改善作用的临界值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勒纳又加以发展因此而得名的。3、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SDR):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年创设的、并于1970年开始按会员国份额无偿进行分配的一种帐面国际储备资产。它只能用于会员国官方之间的结算或用来归还IMF的借款,而不能用于民间的(或私人)的贸易结算和非贸易支付。特别提款权刚创设时与美元等值,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和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改用16国货币定值;自1981年起,SDR的定值货币减至5种;自欧元诞生后,SDR的定值货币减至4种(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由于SDR是一种鸡尾酒货币或合成货币,其币值相对稳定因此,它在民间交易中开始被用作计价或定值标准,支付货币则用另一种可兑换货币。4、第八条款会员国:IMF章程(或协议)第八条款的主要内容有:(1)对经常项目下的支付转移不加限制;(2)不实行复汇率;(3)兑换其它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累起来的本国货币。如果一个IMF的会员国承担了第八条款的义务(或满足了第八条款所规定的义务),即意味着该国的货币在经常项目下已实现了可自由兑换,成为第八条款会员国。5、法定升值(Revaluation):在固定汇率制下,个别通货膨胀程度较轻、国际收支在较长时期里出现顺差的国家,在其它国家的影响与压力下,用法律明文规定提高本币的黄金平价,降低以本币所表示的外币的价格,这就是货币的法定升值。6、特里芬两难(TriffinDilemma):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Triffin)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得该体系6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战后各国的黄金生产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的国际储备资产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的供应就会不足,就有可能不敷国际贸易发展及其他国际支付增长的需要,从而对各国经济形成紧缩的压力;反之,美国的国际收支连年逆差,它虽然满足了国际清偿力增长的需要,但如果增长过快,就有可能触发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各国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就会动摇,美元随时都可能发生危机,从而危及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而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正是这个“特里芬难题”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7、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Liquidity):国际清偿力又称广义的国际储备,它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总体能力。国际清偿力由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拥有的、能随时用来进行外汇干预以稳定本币汇率,以及用来弥补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它具体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SDR)以及该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借入储备多半是短期性质的,主要包括:备用信贷、互换协议和支付协议、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资产(以可兑换货币定值的)。8、汇率超调(Overshooting):所谓“汇率超调”,就是指在较短时期内,汇率运动的幅度总是会越过其长期均衡的水平,这实际上是汇率在遭受外来冲击之后逐步恢复均衡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的自然现象。导致这种货币现象的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和(金融)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具有“粘性”或“滞后”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关系在短期内得不到成立,因此,在汇率发生变动后,商品市场有一个从短期平衡(即价格还来不及发生变动时的经济平衡)向长期平衡(即价格充分作出调整后的经济平衡)过渡的过程。9、J曲线效应(J-curveeffects):一国货币在贬值后的初期,出口商品的外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