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信用货币:国家法律规定强制使用流通的,不以金银为基础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信用货币载体包括纸币、银行存款、信用卡、电子货币等。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两种实际比价与法定比价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比价高的货币为良币,实际比价低的货币为劣币,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良币被收藏、融化,从而退出流通,劣币反而充斥市场。无限法偿:具有无限支付的能力。即法律规定,支付时没有数额限制,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任何人都不得拒绝接受。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双本位币制: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商业信用:企业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包括赊销商品延期支付和预付货款。商业票据:在商业信用关系下产生的表明债权和债务的书面凭证。国家信用: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举债来筹措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消费信用:银行和金融机构或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信用。直接融资:融资双方不通过金融机构而是直接见面实现融资。间接融资:融资双方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来实现融资。利率:利率是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利息和所贷金额的比率。名义利率:合同利率或挂牌利率,是支付利息的依据。实际利率:根据已知的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推算的结果,反映实际获利的水平。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复利法:将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额再计入本金,计算利息的方法。现值:把资金运作的起点的金额称为现值。到期收益率:是使从债权工具上获得的未来收益的现值等于今天的价格的贴现率。利率的风险结构:各种期限相同的债券利率间的关系。利率的期限结构:收益与到期时间的关系。金融工具:在金融活动中产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利息的书面凭据。它对融资双方所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的约束意义。货币寸头:商业银行每日收支相抵后资金过剩或不足的数量,这是同业拆建市场的重要交易工具。货币市场:融资期限在1年和1年以内的资金市场。有效市场: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够充分、及时的反映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看涨期权:使期权的持有者有权以协议价格向期权出售者买入一定量商品、证券或者期货的权利。看跌期权:使期权的持有者有权以协议价格向期权出售者卖出一定量商品、证券或者期货。资本市场: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资金市场。金融期权:在将来特定的期限内,按约定的协议价格买卖某种金融工具的选择权。同业拆借:银行之间相互提供的短期资金融通,即需要准备金的银行向有剩余准备金的银行借款。回购协议:银行在卖出证券的同时承诺在未来某日购回,实际上是银行以证券作为担保品介入资金。票据贴现: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即是应客户要求,买进其未到期的票据,或者说客户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就是贴现。中间业务: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它由中间业务和狭义表外业务构成。狭义的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国际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因而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或者负债的业务。贷款承诺:银行在未来特定期间内,向客户按事先约定的条件发放一定数额贷款的诺言。派生存款:由贷款增加而相应增加的借款人账户的存款,就是银行新创造出的存款。现金余额方程式:MV=QP,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Q是实物产量,P是单位产品的价格水平。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低到不能再降时,货币需求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持有。单一规则:单一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的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货币乘数: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基础货币供给增加以后,货币存量不是简单的以1:1的比例增加,由于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货币存量的增加量会以基础货币增加量的若干倍数扩张。基础货币:可以从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从运用看,它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和流通中的通货(C)组成。内生变量:它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左右。外生变量:指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名义货币供给: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实际货币供给:指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货。消费物价指数:生活消费品的报告期与基期价格之比,它反应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变化,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隐蔽型通货膨胀:在价格管制的条件下,虽然价格没有上涨,但货币过多商品供应短缺的一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一种经济现象。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措施。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再贴现政策:商业银行请求再贴现时,中央银行扣除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效率,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权力,劝告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中央银行意愿行事,以达到影响银行业务符合政策目标的要求。内部时滞:从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实际行动时止的这段过程。它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①认识时滞②行政时滞。外部时滞:指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行动之日起,到对经济活动发生充分影响时止的这段过程。它可以分为两部分:①转向时滞②生产时滞。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对其经加权计算的风险资产的比率。规定资本充足率的目的是促进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保证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抵消风险损失,提高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存款保险制度:国家通过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存款进行保险,以免在银行破产时存款人遭受损失的制度。国际货币体系:指各国政府为国际间各种交易交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包括为比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机构。经常项目:反应经常性的经济往来,主要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和无偿转让。资本项目:反应资本的流出和流入状况,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两类。平衡项目:对经济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差额进行弥补,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它通过向会员国发放贷款,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保持汇率的稳定,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简答题1.货币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它是如何演变的?答:(1)构成要素:货币资料;货币单位;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2)从理论上讲,任何形态的货币流通都可以规定响应的货币制度。但实物货币条件下,货币品质不一,价值也不尽相同,价值标准不易确定,所以难以形成统一的货币制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建立规范的货币制度,其演变过程是:由银本位到金银复本位,再到金本位,最后过渡到当今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答: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1)黄金退出流通,银行券与黄金没有联系。(2)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它由银行券和银行存款构成。(3)银行券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它是法定的支付手段。而银行存款货币则可以随时兑换成银行券。(4)信用货币是通过银行信用渠道进入流通的。(5)国家对货币流通的调节日益增强。3.简述人民币制度的性质和内容。答:人民币制度是信用货币制度,它具有信用货币制度的一切特征。它的内容有:(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法定货币。(2)人民币的单元委员,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3)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的钞票,采取的是不兑现的银行券形式。(4)国家对货币流通还分不同情况规定了不同的管理制度。(5)我国建立的金银储备和外汇储备是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主要不是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或保证,但对稳定那个国内货币流通也能起作用。4.我国现在对货币供给量划分为哪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答:(1)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客户在证券公司的保证金(2)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为标准。流通性程度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这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节有重要意义。5.商业信用有何特点、作用、局限性?答:(1)特点:借贷双方都是企业;借贷的客体是商品;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联系紧密。(2)作用:能够克服流通中货币量的不足,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促使商品的流通;促使滞销商品的销售,避免社会财富浪费;加速短缺商品的生产,尽快实现生产的均衡。(3)局限性:规模和使用方向受到限制。6.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和联系?答:(1)区别:商业信用借贷双方都是企业;借贷的客体是商品;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联系紧密,但有规模和使用方向的局限性。而银行信用借方是企业,贷方是银行货金融机构信用的客体是货币,且规模和使用方向超出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2)联系: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商业信用先于银行行用,同时企业在选择信用的时候优先考虑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是主导,因为它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同时有了银行信用对商业票据的承兑和贴现,也有利于商业信用的发展。7.国家信用的作用?答:有利于解决财政困难;有利于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有利于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论述题:2.在我国发展消费信用有何意义,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消费信用?答:(1)发展消费信用的意义;①促进消费推动生产。②调节消费,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品。③优化银行的资产结构,增加银行的利润。(2)在我国近年来,虽然消费信用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影响消费信用发展的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发展消费信用要解决以下问题:①转变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提高对消费信用的认识。②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8.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利率,又称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平均利润率。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必然受平均利润率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率的上限2通货膨胀预期。预期通货膨胀率会上升,则利率水平也趋于上升;预期通货膨胀率会下降,则利息率也趋于下降3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根据形势需要,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的变动。有时,中央银行则实施利率管制,直接控制利率的变动。4商业周期。利率的波动随商业周期的变化表现出相应的周期性;在经济扩张期利率上升,在经济衰退期利率下降。5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市场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借贷资金供应紧张,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6政府预算赤字。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政府赤字与利率水平呈同方向运动:赤字增加则利率上升,赤字下降则利率下降。7国际利率水平。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国际市场逐步形成的情况下,国际利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对一国的利率水平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各国的利率有很强的联动性。9.简述古典利率决定理论?答案: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是储蓄投资理论。在充分就业的所得水平下,储蓄和投资的数量仅为利率的函数,其中,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I=I(r)且dI/dr0;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S=S(r)且dS/dr0。投资函数与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SI,利率下降,SI时,利率上升,只有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金与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金相等时,利率才达到均衡水平。10.简述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答案: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1交易动机,人们持有货币以备日常交易之需,它与收入成正比。2谨慎动机,人们为应付紧急需要而保有一部分货币,它与收入也成正比。3投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