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六章货币供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总量及其构成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供给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以及特定的存款金融机构。信用货币包括现金货币和银行存款。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量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而形成的。它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运用基础货币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部门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系统。2、货币供给量的概念: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存量: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货币银行学研究对象流量:一国在一定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量“金融当局出于管理金融的需要和货币政策的考虑,根据本国货币金融具体情况而公布的货币总量的统计口径。”名义货币供给量M,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实际货币供给量M/P二、货币层次的划分1、划分货币层次的意义:当代信用货币的构成特点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决定的。2、划分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迅速变为现实货币购买力,而且持有人不会遭受损失的能力。3、西方国家一般划分Mo=C(现金)M1=Mo+D(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Ds+T(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M2+Dn(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M4=M3+L(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信用工具)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信用卡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第二节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货币供给主要研究由谁来提供货币、提供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等问题,从而引出了货币供给的主体、货币的口径与层次、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控制等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二、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划分意义在于:存款货币的创造。D=R/r=R×1/r,2、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3、存款货币的收缩三、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概念又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B=C(公众持有的现金)+R(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二是通货(潜在的准备金)。2、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实质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基础货币是存款货币得以数倍扩大的源泉所在,是支撑整个货币供给过程的基石。现金的增减与准备金的增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表示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使货币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的数额。基础货币用B表示,货币供给用M表示,用m表示货币乘数,则:M=B×m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再贴现流通中通货政府债券和财政府及公共机构存款外汇、黄金储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其它资产其它负债和资本现代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特点:1、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2、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3、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实行由银行系统提供的完备的信用货币流通;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对财政的债权对商业银行的债权黄金外汇占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损漏率定期存款准备率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余额的增减或负债项目余额的减少,都会使基础货币量增加;相反,基础货币量减少。1、对国外部门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对国外的资产增加时(如外汇储备增多),意味着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对国外的资产减少时(如外汇储备减少),则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对外汇购买的方式向社会注入的基础货币减少。2、对政府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中央银行对财政的资产增加,则意味着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使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反之,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减少。3、对金融机构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增加(即贷款、再贴现规模的增加),意味着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银行部分的存款准备金增加,从而使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减少。m=(k+1)/(rd+rt.t+e+k)K—现金比率rd—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t—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e—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影响因素:1、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2、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通货、活期存款和有关证券是替代性很高的财富储存形式其他因素:税率、地下非法经济活动超额准备影响因素:1、市场利率2、贷款的投资机会3、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以及成本大小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影响因素:1、定期存款的利率2、收入和财富第三节货币供给理论一、信用创造论代表人物:麦克鲁德,熊彼特和哈恩基本观点: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它吸收的存款额进行放贷,而且能够用放款的办法创造存款。意义:从技术上描述了银行信用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信用制度下货币供应方式和货币倍数扩张的原理,对中央银行制度的完善和对货币量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二、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基本观点: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法是公开市场业务。一方面,央行通过买卖证券可以直接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央行通过公开操作可以影响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改变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从而可以达到间接增减货币供应的相对量。三、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学派非常重视货币供应问题,对货币乘数也有着较深入的分析。以下介绍几种他们提出的货币乘数模型和提出的货币供应政策。一、货币乘数的分析1.弗里德曼一施瓦兹的分析他们的货币乘数形式是以M、C和D分别代表货币存量、非银行的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则有下式:弗里德曼一施瓦兹利用上述分析框架,检验了美国1867—1960年的货币史,得出的结论是:基础货币是广义货币存量长期性变化和主要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D/R)和(D/C)比率的变化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的货币运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D/C)比率的变化则对货币温和的周期性变化起重要作用。另外,虽然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H、D和D/C三者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但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消这些因素波动的影响。所以货币供给函数是稳定可调的,他们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存量的能力,抱有很大的信心。2.卡丹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菲里普·卡丹也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了美国85年中货币存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1875—1960年)卡丹也将货币定义为公众手持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在卡丹的分析中,决定货币乘数的变量也是两个:通货与货币存量之比(C/M)和准备金与存款之比(R/D),与弗里德曼一施瓦兹的分析略有不同。后者为存款与通货比率(D/C)和存款与准备金比率(D/R)。但这些区别并没有太大理论上的意义,(R/D)只是(D/R)的倒数,而(C/M)同(D/C)一样也反映了M、C、D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M=C+D。卡丹通过深入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后,得出以下结论:长期的和周期性的货币存量的变动决定于高能货币、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这三个因素。高能货币的增长是货币存量在长期中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货币存量的周期性波动则主要决定于通货比率的变动。通货比率在长期中的下降趋势主要归因于收人和财富的增长和城市化。准备金比率的变动,则主要是由法定准备率的变化所引起的。卡丹将(C/M)和(R/D))分别称为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在美国,通货比率在长期中具有下降趋势,卡丹将其归因于收入和财富的增长以及城市化。城市化有助于通货比率下降是因为它扩展了银行业而减少了通货的使用。1875年以来,美国银行的准备金比率很不稳定,经常处于较大幅度的变动状态中。卡丹认为,这是由于存款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银行及不同种类的存款之间的转移和法定准备率的变化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于竞争性的原因,又主要是由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变化引起的。3.乔顿的分析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一施瓦兹和卡丹的分析,导出了较为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在乔顿的模型中,货币只包括公众手持通货和私人活期存款,即狭义的货币定义M1。其货币乘数形式是:四、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所谓“新发展”是指50年代末出现的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新观点”的货币供给理论。这一理论最初在英国的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后来又被格雷和萧在两人合著的《货币金融理论》—书中倡导,最后经美国耶鲁大学托宾教授发展和完善而形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集中反映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供应理论。这种理论的新颖之处在于:第—,极为重视利率及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他们认为把货币看作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是错误的,货币供给深受利率和货币需求的影响。第二,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他们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一样,都具有创造货币和创造信用的能力。所以,必须对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实行全面管理。第三,运用资产选择理论和避免风险理论分析商业银行的决策行为。他们认为,除现金外,银行持有的各种资产,既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又承担着不同程度的风险。银行在其持有的每项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经过风险调整后仍然相同的情况下,才能使利润达到最优化。他们认为:商业银行的上述决策行为决定了银行资产运用的规模和方向,而银行资产运用的规模和方向对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具有极大的影响。第四、宏观金融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应该改变。他们提出把信用规模作为控制的重点;把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比率作为控制的目标;把控制银行信贷、消费信贷和股票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具体目标。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银行体系是现代货币供给过程的主体?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现代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基础货币?它对货币供给有何影响?其决定因素有哪些?3、试根据乔顿模型分析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