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华亭幼儿园方惠英1【摘要】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是关注幼儿早期人格素养的培养的课程,一个拥有爱,懂得爱的人才是真正个性与社会性完美结合的人,才是有可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我们正是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精神在这四大版块(生活、学习、游戏、运动)中渗透“人际关爱教育”:加强文明生活,积累人际关爱经验;加强合作运动,验证人际关爱行为;加强快乐游戏,提升人际关爱情感;加强情境学习,深化人际关爱教育。由此,培养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和关爱意识的新一代“五学”(学关爱、学生活、学知识、学合作、学审美)的儿童。所以,我们认为这次开展的区级重点课题《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在二期课改共性课程中深化“人际关爱教育”,我们的教师能够理解,很需要;也是遵循我园三年规划内涵发展方向开展,同时也保证了共同性课程内容的深入落实。【关键词】一日活动、人际关爱教育一、研究背景(一)顺应国家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需要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儿童“爱父母长辈”,该领域教育的一个“指导点”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幼年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必须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对儿童实施爱的情感的教育,以促进儿童优秀的社会品质的发展。结合本园特色和所在区域文化发展教育内涵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贯彻落实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二)满足本园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园是松江区一所新办园,办学时间还不足五年,但是在区政府和教育局的关注和帮助下,我园全体师生通过集体的不懈努力,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不仅要努力打造松江区幼儿教育的园所特色,向科研兴园的方向发展,还要在原先的的基础上不断前进。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素养,情感素养,创新思维等。在园所开办以来,我园先后成为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幼儿教育科学化”课题研究实验园,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实验园,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又是中国1本课题为松江区教育局2008年立项的区级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有方惠英,王义萍,高凌云,吴红霞,陈美英,孙春红,李洁,孙焕,沈纪英,沈凤秀,吴银泉。课题研究报告由王义萍执笔撰写。教师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在幼儿社会性教育及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3-6岁幼儿人际关爱教育内涵的提出是我园几年来进行幼儿情感教育研究的深华,是我园进行教育科研和不断学习新课程观中思考的积淀。我园建园历史不长,每年都有大批新教师走进园所教育岗位。如何有效统整园所各条线工作,深化园所关爱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本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园领导班子立足园所文化特质和区域环境,认为关爱教育的研究实质是将园所特色的构建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园所的稳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园所发展的灵魂,也是本园可持续性发展的生长点所在。其开放式多渠道的全园参与的研究模式必将会带动全体教师挖掘关爱内容、实施能力及评价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内驱力。经过调查发现我园由于生源层次多样性(多数来于农村拆迁而至、外省市买房而来,年轻的家长又为事业而奔波,故接送孩子的还是祖父母辈),他们的教育幼儿方式问题比较大:(1)对孩子的“人际关爱”教育不太关注,把它放在了第四位,置于“丰富孩子的知识”、“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之后;(2)孩子对父母不够尊重:走访一些幼儿家庭,发现亲子间缺乏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因为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相处时间太少;观察父母、祖父辈们接(送)孩子离(入)园的情景时,孩子对家长们也没有表达出应有的礼貌言行。(3)社区的教育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运用,成人不文明的行为也在不断冲击孩子的视觉,“人际关爱”教育逐渐被人淡漠。以上一些原因,导致多数幼儿存在着不讲文明、不善合作、不讲礼貌、缺乏爱心、心理脆弱、自制力不强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制约其一生的发展,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跨步发展。塑造一个有爱心的幼儿就是塑造一个友爱的幼儿园,塑造一个友爱的幼儿园等于倡导一种文明新风尚,所以爱的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从幼儿园开始。(三)符合培养健康、完整幼儿的需要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在教育上,人格比学科重要,知识并不是目标,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标”——近年来,我国幼教理论研究者也呼吁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完整人格,而健康的情感是完整人格的基础,是个体良好个性形成的关键。长期以来,在我国幼教界占领着统治地位的课程观是把课程看作我们老师要教给幼儿的东西,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或不依赖于具体学习者而存在的客观知识与价值体系。往往把知识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画上等号,忽略了幼儿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看不到幼儿作为一个完整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认识不了学前期对于幼儿在情感、价值观、道德素养等方面养成的重要性。尤其情感智力是决定儿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同情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感情”、“友爱”、“善良”、“尊重他人”都是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的一大原则就是“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孩子爱人”,不仅重视父、母、子之间爱的交流,而且要把“爱”之道教给儿童,从小培养孩子关爱自己、父母、同伴、老师及他人等良好的行为。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更应该关注幼儿早期人格素养的培养,一个拥有爱,懂得爱的人才是真正个性与社会性完美结合的人,才是有可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当在幼儿园课程教育作用下,让幼儿萌发一种对社会、家人、他人爱的品质,从而形成健康和谐个性;当幼儿把关爱自己、关爱同伴、关爱他人成为一种习惯,将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课题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课题开题前,我们对教师、家长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全园上下对幼儿的人际关爱教育研究形成了共识,课题研究取得了广大教师、家长、社会团体机构和上级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同时我园积极在日常工作中将人际关爱的理念渗透在幼儿园管理、环境创设、课程完善、队伍建设、家园互动中,这些有利条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因此,我们认为这次申报的区级重点课题《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很有价值,符合我园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在二期课改共性课程中深化“人际关爱教育”,我们的教师能够理解,也很需要,更是遵循我园三年规划内涵发展方向,而且也能够保证新课程中的共性课程内容的落实与开展。二、研究的设计(一)关键词的界定1.幼儿园——是确定研究的对象,即3—6岁幼儿;2.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所有活动。《课程指南》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分为生活、运动、学习和游戏四大版块内容;我们正是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精神在这四大版块中渗透“人际关爱教育”:加强文明生活,积累人际关爱经验;加强合作运动,验证人际关爱行为;加强快乐游戏,提升人际关爱情感;加强情境学习,深化人际关爱教育。3.关爱教育——“关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它是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对培养幼儿“关爱”品德是这样表述的:会主动招呼熟悉的人,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在成人的启发下能帮助他人;有初步的同情心和责任意识,关注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能配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危险的标志与信号能较及时做出反应;爱父母、老师、长辈,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亲近自然,学习发现自然的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4.人际关爱教育——人际关爱教育是关爱教育中的一个部分,是对社会上的道德准则的认识与体验;我们探究的主要是培养幼儿对社会道德准则初步认识、初步体验,形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二)研究依据1.政策依据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课题研究中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及《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南》为准绳和导向,在共同性课程中深化“人际关爱”教育的活动设计与评价。2.理论依据(1)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全部经验,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合。对幼儿开展“人际关爱”教育同样可以当作一门课程来组织实施。一线幼儿教师有责任根据本地区、本园和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利用各类资源,创造性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教育计划,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它对我们的启示是,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课程组织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2)幼儿心理和人格发展关键期理论;幼儿心理和人格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外部塑造的结果,而是由内向外拓展的建构过程;3-6岁是幼儿心理成长、人格塑造和情感个性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养成的内在态度、情绪情感、性格习惯,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带来及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重视研究学前儿童的认识发展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它对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抓住幼儿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本园关爱教育内涵;“人际关爱教育”是属于“关爱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活动设计应创新教育情境来正确组织实施,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它对我们的启示是:教育活动应有一定的弹性,给幼儿足够的空间,既能适应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又具有挑战性,并使幼儿体验成功,体验施爱与被爱的快乐。4.皮亚杰道德、情绪情感发展阶段理论与“人际关爱教育”课题;根据皮亚杰的情感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以学前期幼儿作为人际关爱教育研究对象是可行的,他们正处于儿童情感发展的第二阶段,已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开始关注自己及以外的人,并可接受外在的情感准则,努力维护这些正义的常规式的规则的执行。它对我们的启示是:在组织实施人际关爱教育时,要注重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与机会。把幼儿内在的爱的需求通过环境影响以多种方式来展现出来,由需求爱到分享爱,由自我关爱拓展到同伴间的爱再拓展到对身边熟悉的人的关爱情感。5.其他理论学派的结合与支撑;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提出的“人文关怀”的主张、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瓦隆提出的“幼儿情绪情感”阶段论等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三)研究内容1.营造幼儿“人际关爱”教育氛围和环境文化建设——优化人际关爱教育环境;(1)如何营造“用心呵护,快乐成长”的园所文化同时凸显幼儿人际关爱的情感氛围?(2)如何让3-6岁幼儿看懂人际关爱的理念性环境?2.完善幼儿“人际关爱”教育的目标梳理、内容开发、实施方法与评价的创新操作范式;(1)目标梳理:建构人际关爱教育的总目标→各年龄段分层目标(幼儿发展目标等)(2)内容开发:●在共同性课程中挖掘、改编或创新凸现3-6岁幼儿人际关爱教育的内容;●形成行为规范的案例研究、确立正确人际关爱教育的案例研究;●“人际关爱教育”从成人→孩子→同伴→成人→环境的最佳互动和有效影响;●研究幼儿形成正确“人际关爱”情感行为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探究分年龄段幼儿“人际关爱”的情感意识、行为和养成的评价标准。(3)方法探索:●在“经典童话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积极交流,增加幼儿相关知识、生活经验的研究;●定期安排幼儿“爱心小广播”——日常身边人际关爱的小故事分享、表扬等活动,激发幼儿培养发现爱、体验爱、分享爱的兴趣和热情的研究;●在集体活动中深化幼儿人际关爱的意识研究;●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爱心传递”活动教育方式的实践研究;●家庭、社区资源合理利用,建立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探讨;(4)评价完善: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成长、发展足迹、“爱心宝贝”操作范式研究;●终结性评价:3-6岁幼儿“人际关爱教育”发展领域评价指标设计研究;(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前期,我园通过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对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