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抓“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开发区进一步集聚优质资源、加快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转型升级、扩大开放、创新发展、绿色增长、区域带动等方面继续发挥先锋示范作用,结合我省开发区发展实际,特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指2006年经国家审核通过的9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下同)一、“十一五”全省开发区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发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外商投资密集的外向型工业园区。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核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90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8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出口加工区2家、其他开发区26家,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开发区网络。(一)主要成就。1.开发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与2005年相比,2010年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稳步上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47.4亿元,增长5.6倍,占全省总量由11.5%上升至33%;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0.2亿美元、进出口111.8亿美元、工业增加值230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627亿元、财政收入516.5亿元,分别约占全省总量的二分之一、五分之二、五分之二、三分之一、四分之一。2.开发区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聚集地。“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在努力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资质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态势。联合利华、京东方、三安光电、光大新能源、联合包裹(UPS)等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影响范围广的海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带动了所在地区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我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3.开发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开发区不断拓宽境内外招商渠道,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通过合作共建园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等,承接产业转移步伐越来越快,承接效果愈发明显。与2005年相比,2010年开发区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2113.8亿元,增长55%,占全省比重由15%上升至30%;实际利用外资30.2亿美元,年均增速35%,占全省比重由41%提高到52.8%。截至2010年底,已有4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投资设立了46家企业,开发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数和500强投资我省企业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0%和71%。4.开发区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位于开发区内的佳通轮胎、奇瑞汽车、日立建机、华凌电器、西门子威迪欧、日立家电、博西华制冷等龙头企业年进出口贸易过亿美元,同时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企业进出口加速发展,加上两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发展,开发区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与2005年相比,2010年开发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11.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40%,占全省总量的比重由22.7%上升到46%;其中,出口完成62.7亿美元,年均增速35%;进口完成49.1亿美元,年均增速47%。5.开发区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项目入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创新的思路实施社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筑巢引凤,安排农村人员就业,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改善、健全开发区生活、学习环境,安商亲商。截至2010年底,开发区就业人员达168.8万人,比2005年(52.5万人)增加116.3万人。6.开发区已成为提高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开发区大力实施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2010年,伴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发区内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增多,高新技术企业达1226个,研发人员4.8万名,当年投入科技活动经费143.8亿元、投入研发经费52.2亿元。7.成为管理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大胆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积极创新与产业功能区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发展空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如国家级合肥经开区和合肥高新区分别与肥西县成立了新城工业园和柏堰工业园,进一步统筹和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在依法行政、土地开发与管理、外向型经济管理、投融资体制、人才管理机制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8.成为辐射全省发展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升级扩区效果明显,全省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由“十五”期间的4个增加到9个,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翻了一番;共设立了6个台湾工业园;合肥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合肥经开区通过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评审论证等等。国家级开发区的典范作用,带动了全省发展较快的其他开发区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二)主要经验。回顾开发区“十一五”发展历程,我们不仅看到取得的成绩,同时,更要善于积累宝贵经验,为开发区“十二五”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重要借鉴。其主要经验:1.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服务,营造最佳综合投资环境,是增强开发区对外吸引力,加快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招商引资统揽全局工作,千方百计引进项目,是增强发展后劲,扩大开发区规模效益的关键所在;3.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实践中敢闯敢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4.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区在规划,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有强大发展后劲的载体。“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受国家宏观调控、清理整顿土地的影响,开发区土地存量减少,影响了项目入区;融资困难,建设资金短缺;土地、规划审批权限上收,外资审批权限尚未完全下放,项目审批工作复杂等。二、“十二五”全省开发区发展形势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和人们生产、生活加快转型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加速将使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使我省成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中部前沿地区。(一)开发区面临的发展机遇。1.世界经济回暖带动跨国投资稳步恢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先后进入复苏,尤其是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加快,全球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在2010年增长3.9%,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预计达到9.3%,引领了全球复苏,这主要是受益于中国经济预计增长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近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将由2009年下降43.7%转为2010年增长15%以上。2.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经济基础逐步巩固。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9.8万亿元人民币,增幅约为10.3%,为三年来最高年度增幅;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是8%,但强调保持物价稳定将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国家将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政策。3.国内外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呈现新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继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以技术变革引领的科技型产业激活了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配置,先进制造环节、高端价值链工序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日益提速,跨国服务外包倾向于高增加值领域,转移产业的总体质量显著提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促使开发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升开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比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4.科技创新推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后金融危机时代,为走出困局,抢占复苏先机,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试图成为低碳技术、绿色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的策源地。新兴经济体也积极推进跨国技术合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竞争优势和话语权。伴随我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获批,我省将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结合合肥市国家创新试点市建设,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完善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5.国家政策向好促进投资贸易更加有序。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做好利用外资工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相关文件,继续发挥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扩大出口保险覆盖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出台优化出口地区结构和产品结构等一系列促出口保市场的外贸政策的作用,启动开发区升级相关工作等,对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方式多样化、深化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在国内外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广阔平台。6.开发区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导力量。“出口、投资、消费”被称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多年来,开发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带动作用,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以及国家鼓励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开发区致力于进一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目标,将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社会功能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在工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产业纵深发展等方面,努力培育外向带动与内源支撑相结合的新增长点。(二)开发区面临的发展制约。1.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尽管世界经济出现了种种回暖的迹象,但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国际产业投资只是恢复性增长,新兴产业投资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目前,我国面临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越演越烈,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影响。从2010年1月18日首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来,央行至今已累计8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另外,从2010年起,国家除继续推进4万亿投资计划、颁布民间投资新36条外,不再出台其它鼓励投资的政策。3.我国优化外资结构的难度加大。当前,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在危机冲击下更加凸现,钢铁、汽车、电力、煤炭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风电设备制造、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一拥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的倾向。国家要求各地区要加强对这些行业的外商投资管理,严格执行环境监管、用地管理、金融政策和项目投资管理有关规定。4.吸收外资的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开发区吸收外商投资面临周边城市严峻的竞争态势,如沿海发达省市致力于全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南北共建”等方式进行投资内部消化,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凭借国家政策的支持,正在加快发展,区域性竞争日益加剧;中部各省也乘中部崛起之势,加快开放步伐,纷纷出台政策,争夺国内外投资等。5.经济社会的